該定律的意義,不在於每一組統計的百分比是否都精確到了無懈可擊和完美到了天衣無縫,而在於當大多數人一直習慣強調多數的意義、多數的重要和多數的決定性時,帕累托卻揭示出多數往往隻能造成少許影響,少數則往往造成主要、重大的影響這一長期被人們忽略的現象。這位終身以經濟學和社會學為研究對象的學者,通過該定律告訴我們:與其麵麵俱到,不如分清主次,從眾多瑣碎事情中擺脫出來,用最大的精力去關注最重要的事情。因為整體往往是被局部顛覆的,反過來,整體也往往被局部拯救。抓住了關鍵的局部,就抓住了整體。失去了關鍵的局部,也就失去了整體。帕累托定律揭示的局部與整體的關係,為後人進行高質量戰略思維做出了重要貢獻。

毛澤東是不知道帕累托為何人的,但在局部與整體的關係問題上,也有十分精彩的論述。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毛澤東說:“任何一級的首長,應當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對於他所指揮的全局來說最重要最有決定意義的問題或動作上,而不應當放在其他的問題或動作上。”在《直羅戰役同目前的形勢與任務》一文中,他特別強調“抓住戰略樞紐去部署戰役,抓住戰役樞紐去部署戰鬥”。這就更加精到地概括出了局部與整體的關係。這位大戰略家在這裏指出,抓整體、抓全局不是眉毛胡子一起抓,而是抓重心、抓樞紐。掌控了重心和樞紐,就掌控了全局和整體。真正高明的領導者,最大的本事並非今天人們分外推崇的“溝通”和“協調”,而是從紛繁複雜的萬物萬象中,發現重心是哪裏,樞紐在何處。

順便再分析一下人們常說的兩句話:一句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第二句是“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前一句意即大家誰也不是神仙,難免不時犯錯。後一句是說誰也不可能像弓一樣整天繃那麼緊,有放鬆才有緊張,沒有放鬆也就沒有緊張。這兩句話都無可非議,但把帕累托“二八定律”拿過來對照,問題就顯露出來了。首先可以說,你在那“80%”的範圍中鬆弛一下未嚐不可,犯點錯誤可能也無礙大局。但是要特別注意,一旦進入關鍵性的“20%”範圍,你的任何鬆弛都可能因過於懈怠而錯失良機,犯下的任何錯誤都可能因小失大撼動全局。在“重心”和“樞紐”處的鬆弛和犯錯,其意義與非“重心”和非“樞紐”處的鬆弛和犯錯,從性質到意義都會完全不同。不是不允許犯錯、不允許鬆弛,而是說平時你可以鬆弛一下,這個階段你必須全神貫注地緊繃。平時你可以出一兩個錯誤,這個階段你必須全力以赴避免出錯。因為此刻它不但可能使你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也可能讓你陷入“一招不慎,滿盤皆輸”的困境。

對這一現象,毛澤東有過非常生動的描述。他說:“戰爭曆史中有在連戰皆捷之後吃了一個敗仗以致前功盡棄的,有在吃了許多敗仗之後打了一個勝仗因而展開了新局麵的。這裏說的‘連戰皆捷’和‘許多敗仗’,都是局部性的,對於全局不起決定作用的東西。這裏說的‘一個敗仗’和‘一個勝仗’,就都是決定性的東西了。所有這些,都在說明關照全局的重要性。指揮全局的人,最要緊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擺在照顧戰爭的全局上麵。”

戰略思維的整體性與全局性,在這裏被揭示得淋漓盡致。我們說從空間上講,戰略思維是總攬全局的思維,表現出思維的整體性和全麵性。那麼,一個具有戰略思維的人必須具備這樣一種能力:知道重心在哪裏,樞紐在何處。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可以輸、可以敗,什麼時候不能輸、不能敗。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可以適當放鬆,打個小盹,什麼時候必須全神貫注、全力以赴。其核心正如毛澤東所說:“總之,一個原則,就是注意那些有關全局的重要的關節。”

思維在這裏就變成了一把庖丁解牛的利刃,通過重心、樞紐和關節,遊刃有餘地剖析、把握和掌控全局和整體。

泰山與麋鹿

作為從宏觀總體和長遠建設上來認識和把握全局的思想方法,戰略思維的前瞻性是戰略指導能動性的源泉。戰略思維的一切成果,無不體現著預見和預置。缺乏前瞻性,思維對實踐的指導價值必然大打折扣。抗戰後期曾駐延安任美軍觀察團負責人的謝偉思,對毛澤東為什麼在共產黨人中具有那麼高的威望不得其解。他後來回憶說:“我曾問過很多中國共產黨的朋友,毛主席為什麼能戰勝他的許多敵人,成為公認的領袖,他們的答案都是一致的,歸根到底,他高瞻遠矚。”

所謂高瞻遠矚,就是預見。1945年黨的“七大”,毛澤東說過一句話:“預見就是預先看到前途趨向,如果沒有預見,叫不叫領導?我說不叫領導。”毛澤東還說:“坐在指揮台上,隻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大量普遍的東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叫領導。隻有當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杆頂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並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

我們今天談“領導就是服務”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領導的服務就是搞好生活保障、弄好福利待遇,就是排列好職務晉升次序、協調好方方麵麵關係。千萬不要忘記,前瞻與預見,是領導者提供的最大服務。這種前瞻與預見從來不全神貫注於前方的慶功、頒獎、表彰、剪彩,而是全神貫注於前方可能出現的風暴、冰山、懸崖、溝坎,以及風暴與冰山、懸崖與溝坎之後還有的絢麗與燦爛。唯此,領導者才能在心理準備、組織準備和力量準備之上,產生大眼光,生成大境界。宋代文學家蘇洵說:“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製利害,可以待敵。”不是不知道“泰山崩於前”,不是不知道“麋鹿興於左”,而是能夠以大眼光和大境界超越眼前的紛繁萬象,通過更大的氣象和更大的格局,最終實現更大的利益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