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瑟琳為亨利八世生育了幾次,但隻養大一個女兒瑪麗(後來的英王瑪麗一世),其餘都早夭。情勢對她非常不利,因為亨利認為女王並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而且聖經說弟娶兄嫂者無後代。1525年,亨利認定凱瑟琳不能為他生下繼承人,且和女侍官安妮·博林發生婚外情。於是他指使親信托馬斯·沃爾西向教皇申請離婚,並派遣大臣威廉·奈特前去羅馬教廷遊說,理由是凱瑟琳與亞瑟的短暫婚姻裏有圓房事實。這給教皇克勉七世出了大難題,因為他不想得罪勢力強大的西班牙,況且此一婚姻是前任教皇親自批準的。
教廷遲遲不批準離婚,沃爾西也無能為力,安妮·博林卻已經懷孕。亨利著急起來,遂采取多項行動。1529年,他撤職並拘禁沃爾西。但繼任者托馬斯·摩爾爵士為人正直且忠於羅馬,仍不願配合。亨利繼續提拔其他逢迎的人,如托馬斯·克蘭麥和托馬斯·克倫威爾。這兩人都支持安妮·博林,也同情當時歐洲大陸興起的新教改革風潮。克蘭麥建議尋求大陸的神學院支持。
通過賄賂和施惠,此策略終於獲得成功。1530年,英國國會提交了有利亨利的報告。他投桃報李任命克蘭麥為皇家法院特使,進而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沃蘭死後讓其繼任。克倫威爾是亨利的親信謀臣,其建議更加大膽,要他廢除教皇在英國的崇高地位並取代之。另方麵,即使亨利威脅不繳交教廷的什一稅,教皇仍不改初衷。他於是下定決心決裂。
1533年1月,亨利秘密與安妮·博林結婚,英國國會隨即立法脫離羅馬教廷,大主教克蘭麥接著宣布亨利與凱瑟琳的婚姻無效,與安妮·博林的婚姻合法。6月1日,安妮·博林加冕為英格蘭王後。三個月後,她生下女兒伊麗莎白(後來的英王伊麗莎白一世)。同年7月,教皇廢除亨利教籍。
1534年春,克倫威爾力促國會通過一係列法案:"上訴限製條例"禁止英國教會法庭上訴到教皇、禁止教會不經英王允許發布規章;"教職任命法案"規定教會必須根據英王指定的候選人推選主教;"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國教會唯一最高權威;"王位繼承法"宣布凱瑟琳的女兒瑪麗乃是私生子,安妮·博林的女兒伊麗莎白則為順位繼承人;"叛國罪法案"規定不承認英王的最高權威即是叛國罪,可判處死刑;並且取消給教皇的獻金。
英國教會從此轉變為聖公宗。它是基督新教的一個獨立教派,也是改革最不徹底的,因為其目的隻放在合法化亨利與安妮的婚姻。聖公宗和舊教天主教沒有理論原則的任何分歧,隻是不承認教皇權威,再簡化部分的禮儀。很關鍵的《王位繼承法》否認"外國的王室和君主"對英國王位有繼承權,英國成人都必須宣誓承認該法案條款,拒絕者將處以終身監禁;任何人出版或印刷文字宣稱亨利與安妮·博林的婚姻非法,必然處以叛國罪,可以處死刑。亨利進而快速鎮壓對其宗教政策不滿的人。部分不妥協的修士被拷問並處死,一些拒絕立誓的主要異議者被判處叛國罪,於1535年在泰伯恩刑場斬首。包括羅徹斯特主教約翰·費施爾、前任大法官托馬斯·摩爾爵士等。
亨利新創一個職位"宗教特使"給克倫威爾,授權他訪問修道院。這表麵為了確保法令實施,實際則在評估修道院財產。1536年,國會通過法案,授權亨利剝奪小型修道院的財產。這項壓迫引發反抗,尤其同年10月在英格蘭北部的求恩巡禮事件。亨利宣布要寬恕叛亂者,並感謝他們提出值得注意的問題。他邀請其首領羅伯特·阿斯克(RobertAske)參加皇家宴會,當場請對方寫下事件情況以便改進問題。阿斯克相信亨利言行一致,乃解散叛亂團體。亨利卻認定其叛亂為叛國,無需遵守承諾。叛亂於是再生,但聲勢已弱,終被鎮壓,其首領包括阿斯克在內都被拘捕且以叛國罪處死。當初他書寫的資料成為其認罪書。1539年4月,亨利再依據國會新法案先後解散較大的修道院。
亨利為了迎娶新王後,激進地改革宗教,但很快兩人的關係就冷卻下來。主因是安妮·博林生下伊麗莎白公主之後的兩次懷孕都宣告失敗,一次流產,一次死產,直接打擊了亨利尋求男性繼承人的希望。可能是克倫威爾鼓動,亨利下令拘禁安妮·博林,罪名幾乎都是叛國罪,但極可能都是編造。包括:以巫術誘使國王結婚、與5個男人通奸、與兄弟喬治·博林亂倫、傷害國王、陰謀殺害國王和試圖毒害亨利八世的私生子亨利·菲茨羅伊等。
審判法庭由安妮·博林的舅舅托馬斯·霍華德主持。1536年5月,法庭宣判安妮·博林及其兄弟死刑,由國王決定是火刑或斬首。兩人很快被斬首。安妮·博林在最後彌撒時,對牧師和其他見證人堅稱自己無罪。4名通奸男子判處車裂,後來減刑為斬首。
安妮·博林被斬首的第二天,亨利與她的侍女珍·西摩訂婚,10天後正式結婚,並以新通過的第二部王位繼承法宣布新王後的子女將是順位繼承人;之前的子女瑪麗和伊麗莎白乃私生子,剝奪其繼承權;國王且擁有以遺囑重新指定繼承人的權利。
隔年的1537年,珍生下兒子愛德華(後來的愛德華六世),卻在同年10月24日因產褥熱逝世於格林威治。亨利哀悼了比較長的時間,因為珍生下他渴望已久的唯一男性繼承人,被他視為唯一"真正"的妻子。
亨利與珍結婚同時,國會通過《威爾士法案》將威爾士並入英格蘭,並指定英語為其官方語言,給威爾士眾多使用威爾士語的人帶來不便。1537年,亨利命令坎特伯裏大主教交出奧特福德宮。1540年,亨利拆除天主教聖徒的一些聖地。1542年,英格蘭剩餘的修道院都解散了,其財產收歸皇室。
都鐸王朝:在溫莎的時光中走向終結修道院和隱修院在英國上議院的席位取消,隻有教會的大主教和主教能保留席位。上議院神職議員(Lords Spiritual)的席次首度少於世俗議員(LordsTemporal)。克倫威爾則因此功勞受封新創的頭銜埃塞克斯伯爵。
亨利急於再婚,以確保男性繼承人無虞。克倫威爾推薦克裏維斯的安妮,她是德國克裏維斯公爵的姐姐。公爵信奉新教,是亨利對抗羅馬教廷的重要盟友。他派遣畫家小荷爾拜因去給安妮畫像。畫得很美,朝臣也爭相讚美,於是亨利同意結婚。但安妮抵達英國後,他對其外貌大為失望,她臉上的痘疤完全沒畫出。據說他私下批她為"Flanders Mare"(法蘭德斯的夢魘)。然而,兩人還是於1540年1月6日結婚了。
亨利事後急於結束這樁婚姻,不僅由於個人審美喜好,也基於政治考慮。因為此時公爵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不睦,亨利不想夾纏其中。安妮王後很識時務的配合,順勢聲稱兩人並未圓房,他僅每晚到她臥房吻一下額頭而已。這樁婚姻於是被宣布無效,理由是安妮已和另一歐洲貴族訂婚。她被授予"國王的姐妹"榮銜,亨利還贈予她博林家族舊宅希佛堡(HeverCastle)。克倫威爾則因此失寵被剝奪財產,1540年7月28日斬首。其擔任的宗教特使一職此後沒有繼任者。
克倫威爾被斬首當天,亨利迎娶安妮·博林的表妹凱瑟琳·霍華德。他對新王後很滿意,但她婚後卻和朝臣托馬斯·卡爾佩珀發生婚外情,還任命從前情人弗蘭西斯·迪勒姆為秘書。大臣托馬斯·克蘭麥一向不喜天主教的霍華德家族,遂向亨利密報王後通奸。他起初不相信,但克蘭麥調查獲得有力證據。凱瑟琳也承認婚前與迪勒姆有婚約,這讓她與亨利的婚姻無效。她又聲稱受到迪勒姆強迫才與之通奸。迪勒姆則揭發她和卡爾佩珀的奸情。這項婚姻於是被宣布無效。但既然婚姻無效,則通奸罪名理應不成立。但這一點被忽略了。1542年2月13日,凱瑟琳很快就被處死了,當時隻有22歲。
1543年,亨利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結婚,妻子是富有的寡婦凱瑟琳·帕爾。她的宗教觀點激進,亨利卻是保守派。兩人經常爭論,幾次險些讓她喪命,但她總能及時讓步。受到王後影響,亨利和兩個女兒瑪麗、伊麗莎白和解。1544年,國會通過第三部《王位繼承法》重新賦予她們次於愛德華王子的王位繼承權,但仍被視為私生子。亨利則獲授權以遺囑重新設立繼承人。
亨利晚年嚴重超重,腰圍達54英寸,也可能有痛風。他超重始於1536年。亨利在一次馬上長矛比武發生意外,大腿受傷,從此無法運動。其去世或許跟該傷口的潰爛有關。他去世100年後,有傳言說他患有梅毒。近世更有說法,其三個子女愛德華六世、瑪麗一世、伊麗莎白一世均有梅毒症狀。亨利身體狀況漸差之後,也越發殘暴。
史學家何林塞聲稱,從1513年的第三任沙福克公爵埃德蒙·德拉·波爾到1547年的薩裏伯爵亨利·霍華德,他總共處決72,000名政治犯。
1547年1月28日於懷特霍爾宮,亨利在他父親亨利七世90冥誕那天去世,埋葬在溫莎堡的聖喬治教堂,與第三任妻子珍·西摩合葬。約100年後,查理一世也被葬於此。亨利八世死後十來年間,其三個合法子女都坐上英國王位,但都沒有子嗣。
亨利唯一的合法兒子愛德華根據第三部《王位繼承法》,繼承其王位成為愛德華六世,是英國曆史第一位新教君主。他當時僅9歲,無法施政,16位執行者依據亨利遺囑代議政事直到他滿18歲。珍·西摩的兄長愛德華·西摩被遺囑指定為護國公(LordProtector)。愛德華之後的順位繼承人是阿拉貢的凱瑟琳之女瑪麗及其後代;若瑪麗無後,她死後由安妮·博林之女伊麗莎白及其後代繼位;若伊麗莎白無後,她死後由亨利八世的妹妹瑪麗·都鐸的後代繼位。因為亨利姐姐瑪格利特·都鐸(蘇格蘭王室)的後代已被剝奪對英國王位的繼承權。
事實卻是,亨利的三個子女和瑪麗·都鐸的兒子都沒有後代。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後,王位傳給她表侄女的兒子、蘇格蘭王室的繼承人詹姆士一世。都鐸王朝從此終結。
亨利對後世的最大影響在於英國宗教改革。1533年,他脫離羅馬教廷產生的影響遠超過都鐸王朝本身的份量。盡管亨利最初動機是解決王朝和自身的繼承人問題,也盡管他從未放棄天主教信仰的本質,他的改革是所有英國君主最激進且最具決定性。
一方麵,英國轉變為獨特且生氣勃勃的新教國家,修道院被解散和土地財產充公,更使英國經濟政治的權力重心從教會移到貴族,社會效應非常深遠。另方麵,亨利授權愛德華·西摩為首的新教人士為其年幼兒子愛德華六世攝政,或許這出於信任西摩,但確保了新教改革的持續。
亨利的政策和結果卻時常不一致。他鼓勵研究人文主義,但也處死幾位傑出的英國人文學家;他一心要確保王室延續,但隻留下一個年輕的兒子和兩個宗教信仰對立的女兒;他擴大君主的權力,但中產階級也加強參與政治;他成功加入歐洲大陸的政治外交,但國庫因此空耗,使繼位的英國君主相當麻煩。
亨利和阿佛列大帝、查理二世一般被視為英國皇家海軍的創始人。在他統治下,海軍參與一些重要戰役,興建成果也增多,包括海軍艦船、造船所、海軍建製改革等。但他主要作為僅在一些軍艦,並未留下真正意義上的"海軍",沒有建立正規的海軍組織、軍銜、軍需等體製。後來的伊麗莎白一世仍然需要召募私人艦船去對抗西班牙無敵艦隊。英國海軍要到十七世紀英荷爭奪海上霸權時才算成型。
亨利脫離羅馬教廷引起法國和西班牙大規模入侵。他因此加強海岸防衛堡壘,甚且親自監管數個月。多佛堡至今尚有相關的紀念館。亨利同時也新建一係列棱堡、炮台等,分布在東英格蘭到康沃爾的南部海岸線上,大多使用拆除修道院所得的材料。
亨利唯一留存的衣物是一頂冠冕。1536年,他將這頂冠冕連帶一把佩劍賞賜給沃特福德市長。目前冠冕保存於該市珍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