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愛丁堡城堡(2 / 3)

在城堡不遠處,沿皇室路一直走下去,就到了蘇格蘭的聖十字架宮(Palace of Holyroodhouse)。聖十字架宮曾是包括瑪麗女王在內蘇格蘭諸多國王的寢宮。瑪麗女王,據說曾是當時全歐洲最美麗的女人。她出生僅6天就被扶上王位,在愛丁堡城堡舉行了加冕禮,而後被秘密護送至法國居住直至成年。這位一生充滿傳奇色彩、至今仍在史學界爭議頗豐的美麗女王,就在這裏,經曆了她的三次婚姻,又三次成為了寡婦。

她15歲那年第一次成婚,尚是全蘇格蘭人民愛戴的女王,而9年後第三任丈夫被害,她臭名昭著,成了蘇格蘭的敵人。政敵搶走了她的孩子,並扶上了王位,是為詹姆斯六世。大臣分裂成兩派--女王派、國王派。她換了男裝偷偷出逃,輾轉英格蘭,去她的表姐伊麗莎白一世那裏尋求庇護,然而旋即便遭軟禁,此後又曾密謀叛變而不得,19年後終因叛國罪被處死。

去往宮殿的路上能還看到一塊顯眼的Rizzo遇刺指示牌,清晰指明了謀殺發生的時間地點。低下頭,看到腳下地毯的紅色絨線仿佛都成了結痂的血跡,會有一種觸目驚心的感覺。

人們不禁要問,誰是Rizzo?答案其實有些令喜歡考究皇室秘聞的遊客們失望。Rizzo(大衛·裏奇奧)並不是什麼名人,他隻是瑪麗女王的私人秘書。然而,這次謀殺的主謀,卻是瑪麗的第二任丈夫,小她19歲的英俊侄子亨利·斯圖爾特·達恩利(HenryStewart)。

這件謀殺發生後不久,瑪麗便生下了獨子詹姆斯,也就是後來的詹姆斯六世。嬰兒未滿周歲,亨利也遇害了。接連的血濺宮帷讓皇室籠罩在一絲不安的疑雲中,瑪麗卻不顧大臣阻撓,嫁給了受懷疑最多的博斯韋爾(Bothwell)伯爵,外界普遍推測,就是他和瑪麗合謀殺死了她的丈夫。政權自此陷入動蕩,隨後她被剝奪王位軟禁至斯特靈城堡(StirlingCastle)。隨後,在侍從的掩護下出逃,拋棄兒子,流亡英格蘭,再也沒有回來。

然而令人失笑的是,在瑪麗因謀反和叛國罪被處死16年後,伊麗莎白女王病逝,而因為這位著名的維貞女王沒有子嗣,她的外甥--就是瑪麗的兒子詹姆斯繼承了英格蘭的王位,成為了曆史上第一個同時統治英倫三島的國王,史稱詹姆斯一世。

惡戰了400年的蘇格蘭與英格蘭,也就此統一。上帝似乎對虔誠的伊麗莎白和叛逆的瑪麗,都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如今的宮殿內陳列了諸多瑪麗時期的餐具、首飾、畫像和個人裝飾品,她在法國受到的教育讓她帶給整個宮殿華麗優雅的旋風,一改之前死氣沉沉的樣子。即便如今的聖十字架宮是伊麗莎白二世及其他皇室成員的夏日行宮,但宮內的布置仍完全遵循了當年瑪麗在的時候的樣子。

蘇格蘭人民至今懷念瑪麗女皇,他們忘記了她的不好,他們寬恕了她的罪。隻是也許他們也忘記了,當年就是他們,而不是英格蘭人,殺死了她。他們按住瑪麗女皇的脖子,使得英格蘭人可以向他揮刀。

就像在卡爾頓山上的猛回頭可以看到遠處的希臘建築;在愛丁堡城堡裏的宮殿可以親眼目睹蘇格蘭至高無上的四件珍寶,聖十字架宮也同樣能帶給人驚喜。

這次登場的是一個教堂。領略完以上幾處場所的故事後,在曲徑通幽處一轉彎,它便出現在了大家的眼前。這個教堂曾是宮殿早期的主要建築之一,卻因燒毀而一直廢棄多年,它就是聖瑪格利特教堂。今天,我們看到教堂的梁已經倒掉,神像也被毀棄了,被熏黑了的、曾寫滿宗教、權力和信仰的石磚卻被大火吞滅,拋進了曆史的熔爐。如今,它上麵覆滿了新綠的苔蘚。400年過去,隻如夜間一聲歎息。地上的鵝卵石沙沙作響,三角形的屋頂隱約還能看出歌德式的風格,安靜的教堂內沒有一個遊人,但是,據說門德爾鬆(FelixMedelsshon)就是在此對他的朋友說:"我終於知道該如何寫《蘇格蘭交響曲》的開頭了。"那是在1829年,德國作曲家門德爾鬆像到蘇格蘭旅行,像很多人一樣來到聖十字架宮,並走到了這個廢棄了的教堂。

"我們在幽深的晨曦中來到瑪麗亞女王生活並戀愛過的耶穌受難宮......教堂已沒有了屋頂,野草和常春藤茂盛地長著,就在現在已成廢墟的聖墳前,瑪麗亞加冕為蘇格蘭女王。四周的一切都已傾頹,明亮的天光照了進來。我相信就在那邊那座古老的小教堂裏,我發現了《蘇格蘭交響曲》的源頭......"在後來的家信中,他這樣寫道。

鼠疫屠城:黑色恐怖爆發中世紀晚期,1348年,英格蘭爆發鼠疫(亦稱黑死病),並迅速傳入威爾士及蘇格蘭。截至1350年,英格蘭共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死於鼠疫。17世紀前,鼠疫在不列顛反覆爆發,嚴重破壞了那裏的經濟平衡和社會安定。

據說,17至18世紀時,黑死病肆虐歐洲,愛丁堡城堡也死了很多人。為了控製病情,當局另蓋新城,並把病人集中在舊城區,不給他們食物和水,讓他們自生自滅。這些人全部病死於此,從此便"冤魂不散"。至今還有不少人宣稱在這裏看見過"幽靈"。

黑死病是英國農奴製和莊園勞役製瓦解的重要因素之一。當時的人口銳減、農民鬥爭和莊園經濟衰落,促成英格蘭中世紀晚期封建主義衰落。而造成封建主義危機的黑死病也是英格蘭勞動力轉移發展史上的一個界標。

鼠疫的病原是鼠疫杆菌,一種通過跳蚤在鼠與人之間傳播的細菌。一旦進入人體就可以大量繁殖,產生劇毒素,很快將人置於死地。鼠疫在歐洲的泛濫,在很大程度上還因為人們像對待勢不兩立的仇敵一般對待貓,使中世紀的貓的數量幾乎處於瀕臨滅絕的邊緣。貓的遭災,導致鼠害泛濫,終於在14世紀暴發了一場可怕的鼠疫。

人類不當行為造成的自然條件惡化,表麵上看上去是被動的,實則還牽製著人類。惡化的自然條件不僅影響了人類生活,而且還加速了鼠疫的流行。11世紀開始的墾荒運動導致自然生態環境條件的破壞,其後果不僅直接致使英國頻繁的災荒,也加速了鼠疫在英國的大麵積流行。

據記載,在墾荒運動期間,達特穆爾荒原被開墾,威爾特郡與多賽特交界處的山坡梯形地被開墾為農田,為了排幹沼澤地,蘇賽克斯巴特爾修道院的修士們築起了綿延不斷的海堤。生態環境的大量破壞導致英國在1272年、1277年、1283年、1292年和1311年多次爆發災荒。與此同時,1348年至1351年,1361年、1368年至1369年、1375年間黑死病多次流行。

另外,中世紀住房建築材料也是老鼠能夠在英國大量繁殖、造成鼠疫肆虐的重要原因。老鼠作為鼠疫傳播的媒介,對鼠疫的迅速蔓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老鼠能在英國大量繁殖,不僅由於當地適宜的氣候、老鼠自身超強的繁殖能力,而且中世紀住房建築大多為木質、劣質磚、泥磚、稻草結構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世紀時期,一般英國住房選用木材建築宅邸、裝飾房屋。雖然政府鼓勵采用石材進行建築,但是由於木材比石材便宜,多數人們還是願意采用木材進行建築,這種情況持續到都鐸王朝時代。"在鄉村,村莊中的房屋主要用泥土建成房屋主體、屋頂覆以草頂,領主宅邸及穀倉以石砌建築為主,屋頂覆以燈心草或稻草。在城市,從人們對倫敦大火的記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建築選材對老鼠傳播的巨大影響。

"倫敦大火徹底切斷了自1665年以來倫敦的鼠疫問題,可了解到這場大火不僅燒死了數量龐大的老鼠,地窖中的老鼠根本沒有藏身之處。重建後的倫敦市以石頭房子代替了原有木屋,個人衛生也得到改善,使得瘟疫不再爆發。"人們環境道德意識缺乏、不良生活習慣也是出現鼠疫肆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沒有完善的排汙係統,固定堆放生活垃圾的處理場以及生活汙水、皮革廠的汙水對水源的汙染等惡劣環境因素加速了鼠疫疾病的傳播。居住環境的惡化是促成鼠疫肆虐的重要原因,但是人們的生活陋習、環境道德意識的缺乏對環境惡化的加速,從而最終導致鼠疫的肆虐。

恩格斯就曾這樣描述了英國19世紀工人生活的生動畫麵:"這裏的街道通常是沒有鋪砌過的、肮髒的、坑坑窪窪的,到處是垃圾,沒有排水溝,也沒有汙水溝,有的隻是臭氣熏天的死水窪......"。

從恩格斯描寫中,英國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可見一斑。

循此畫麵,我們可以隱約看到13世紀後期英國興起大城市中的這種景況。當時,許多從鄉村移民到城市的新居民,仍然保留了一些鄉村的陋習:住戶亂扔垃圾到馬路上,人的排泄物隨便倒在地上或倒入附近的水裏,被亂丟的肉皮、菜梆子等生活垃圾在潮濕的、狹窄的街道上發出難聞的惡臭。

由於城市是人口密集、社會經濟活動最頻繁的地方,城市環境是典型的人工環境,人口、物質和能源的聚合,汙染物質的大量產生,所有這些使得城市環境的自我調節淨化機能減弱,環境汙染、惡化極易出現。事實上,人們環境道德意識的缺乏、陋習加速了環境的惡化,而這些不拘禮節的文化習慣又是很難克服的。在一些學者看來,中世紀後期環境道德意識缺乏導致環境惡劣,導致鼠疫肆虐是不無道理的。

就這樣,黑死病對英國的影響非常嚴重。它是一把自然生態的雙刃劍,也是一種生態擴張現象。鼠疫病菌這種微生物,以一種獨特的形式,演繹著生態、自然與人類的一種複雜的關係。

"在歐洲征服美洲的時候,病菌因其對當地土著人、毛利人、澳洲土著人、印第安人進行了無情滅殺,為歐洲帶來豐厚的戰利品,被視為歐洲殖民者忠誠的士兵。"然而,先前病菌在歐洲的大肆橫行,因其無情扼殺了眾多無辜者的歐洲生命,毀壞了社會的秩序,造成社會恐慌,影響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程,而被視作惡魔。

黑死病作為一種惡性傳染病,危害了當時社會的存在,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英國人民也開始反思,黑死病是自然的報複,還是自然的饋贈,在某種程度上是很難下明確的結論的。它不僅打亂了人類生產秩序和生活秩序,而且全方位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政治、教育、經濟、文化、宗教、醫療、科技等方麵。

黑死病導致了人口大量死亡,災民逃亡,勞動力缺乏,出現了工廠無人做工,土地無人耕種,工廠主與勞工、莊園領主與農奴矛盾的激化。愛德華三世的《勞工法案》就是在鼠疫導致勞工銳減的情況下頒布的,同時該法案又加速了隨後的農民起義。1381年爆發了泰勒起義,雖然起義以失敗告終,卻進一步加速了封建農奴製的瓦解。

但是,鼠疫爆發後出現的人口遷移又導致了新工藝、新技術、新發明的出現,以及一些城市的衰敗和另一些城市的興起。在這些遷移的人口中,出現的掌握熟練技術的技工、海外特殊移民為英國城市發展帶來了技術、為城市的複興奠定了基礎。在14世紀,愛德華三世曾從國外引進技術工匠,如佛蘭德等地的呢絨工匠,他們在倫敦、溫切斯特、諾裏奇、布裏斯托爾、約克等城市定居下來,受到國王的庇護,有些人還取得了市民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