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學生厭學與圖書資源的浪費(1 / 1)

第四十六章 學生厭學與圖書資源的浪費

這幾年,初中生厭學輟學,生源流失相當嚴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為此傷透了腦筋,采取了許多相應的措施與做法,諸如組織全校教師全體出動下鄉家訪勸學等等等等,但收效甚微。根據家訪調查,學生厭學基本上都屬於學生這一主體主觀上的原因,幾乎沒有客體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家長幾乎百分之九十九都要求學生讀書,表示願全力支持、供給其子女讀書,但他/她們不讀,實在沒有辦法!

有書可讀,完完全全有條件讀書,卻輟學的初中生們,為什麼會如此厭學呢?我們應該深刻地反思我們的教育方法, 我們應該深刻地反思我們的教育環境為什麼不能吸引學生, 為什麼不能令學生向往……

此刻,我想起了一個許多人都知道,而且相當古老的事例:

上古帝堯時,洪水為患,堯派鯀去治水, 鯀治水治了九年,治不住水,最終失敗,堯殺了鯀。舜接替堯繼位以後, 舜又派鯀之子禹去治水, 禹治水治了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後治住了水,成功了。鯀與禹父子倆,一失敗一成功,原因何在呢?成敗取決於方法,這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治標與治本的問題。其症結所在在於,鯀采用的方法是堵,即築堤堵水,水到哪,他堵到哪,結局是最後堤壩都被洪水衝垮。禹采用的方法是疏堵結合,以疏為主。疏導, 即挖渠疏流,把水疏通引導到大海裏去,結局洪水乖乖聽從他的指揮,循規蹈舉地流進大海去了。

學生,當然是要學習,要讀書,不單讀課內書,還要讀課外書。書是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知識就是力量,知識也是生產力, 知識可以潛移默化地改造一個人。可是,我們的學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開展有關讀書這方麵的活動,不是太少,有的地方簡直就是被人徹底地遺忘得幹幹淨淨。

前階段學校申報各種級別的上等級學校,其中一個硬件指標就是要具有多寬的圖書室,要有多少數量的圖書。這是硬件,有了這個硬件之一,才能申報, 也才能批準為某一等級學校,這意味著什麼呢?還不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嗎?

有的學校為了申報上等級學校而去購置圖書, 而去建設一個圖書室,申報通過以後,這個圖書室也就成為無人問津的冷宮,圖書們即被判處“終生監禁”,永遠地成為聾子的耳朵——擺設。除非有人出來為她評反,把她們解放出來,否則,隻有一種令人悲哀的結局。

目前, 全國全黨全民都在提倡讀書,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而作為學校,卻不引導學生讀(課外)書,不開放圖書室。做工的倒在讀書, 讀書的倒不“讀書”,也是怪事一樁。

一方麵,圖書資源在百分之百地浪費; 一方麵, 學生厭學掇學越來越嚴重,這就像糧食在糧倉中爛掉,而饑民遍野……正在不同程度地影響乃至危害社會穩定……一個圖書室“有時”比幾十個教師的作用還要大,當然,這兩方麵的作用是不可互相取代的,兩者相輔相成,我認為不可或缺。

有的人可能會說,厭學的學生怎麼會愛讀書? 怎麼會去讀書?這觀點我絕對不敢苟同,我是有相當多的依據的。前幾年,我請一個教二班語文的同事幫我推銷我的著作,有一個班買了將近二十本, 另一個班隻買了三二本,買得少的那個班竟是一個擇優班,買得多的那個班卻是普通班。說到我自己教的學生我更清楚,凡來買書的多是被認為“厭學”現象比較明顯的學生。那些不厭學的反而極少來買書。

我留心觀察, 所謂“厭學”的學生卻喜歡看雜誌,喜歡看報。早讀午寫我帶報紙到班裏去,多是這些人搶著看;有時我帶一些書報雜誌去推銷,也是這些人買的多。

首先需要正名,也必須先弄清楚的是所謂“厭學”這一提法,這是一個極不科學,極不穩定,也極端模糊的概念, “厭學”是無時無刻都在轉化的,任何一個學生,都不能說他/她有或無,隻是程度不同而已,或轉化快慢,明顯或不明顯而已。

學校沒有圖書室的要建設圖書室, 學校有圖書室的要開放圖書室,讓圖書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使學校中的學生形成一個讀書的環境與氛圍, 形成一個讀書的良好習慣。當培養學生形成了閱讀的興趣,有所追求以後,厭學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就算讀不了書,也可學一點藝術什麼的,年紀輕輕,隻要有誌於學,學會什麼都是極有可能的。

在地麵泛濫的洪水雖可怕,但隻要百川歸海,我們還怕它會泛濫成災麼?

二零零七年十月二十五日上午草於楓江之陽

[原文發表於廣東作家精彩博客圈,揭陽新聞網論壇?文壇藝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