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明珠與索額圖 同朝為官
明珠、索額圖在康熙朝都曾顯赫一時,他們各自扶持自己的勢力,相互傾軋,以求獲得更大的政治權勢。
1.三藩叛亂
明珠與索額圖的第一次正式交鋒表現在他們對"撤藩"事件的不同態度上。
清廷在入關以後,為了對付李自成起義軍以及南明政權的反抗,明朝的降將成為了清朝完成統一的重要力量。然而二十多年以後,駐守雲南的吳三桂、駐守廣東的尚可喜、駐守福建的耿精忠等明朝降將已經形成很大的勢力,大有和清廷分庭抗禮的趨勢。
在是否撤銷"三藩"這個重大問題上,隻有明珠和戶部尚書米思翰、刑部尚書莫洛等極少數人堅決主張撤藩,與康熙皇帝的意見完全一致。康熙皇帝認為:"吳、尚等蓄謀已久,今若不及早除之,使其養癰成患,何以善後?況其勢已成,不若先發製之可也。"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皇帝正式作出了撤藩的決定。吳三桂先在這年的11月份殺害了雲南巡撫朱國治,然後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興明討虜"為名,將矛頭指向了清廷。吳三桂的軍隊由雲南、貴州開進湖南,差不多占據了湖南全省,進而又進犯四川,四川的官員紛紛望風投降。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河南等地的藩王或將領也紛紛響應。
麵對這種嚴峻的形勢,朝廷有些人嚇得不知所措。大學士索額圖等人主張將積極倡議撤藩的明珠等人處死,康熙皇帝嚴詞拒絕。其後,明珠竭心盡力,積極參與了平定三藩叛亂的活動。
三藩之亂最終得以平定,從而鞏固了清朝在全國範圍內的統治,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在此期間,明珠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2.魏象樞的作用
魏象樞,字環溪,又字環極,號庸齋,蔚州(今河北省張家口蔚縣)人。他出身於一般官宦家庭,六歲就開始刻苦攻讀四書五經。到十二歲時,他達到了作文即能成篇的程度。
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魏象樞考中了進士,經過殿試被選任為翰林院庶吉士,此後曆任刑科、工科、吏科給事中,戶部侍郎,左都禦史,刑部尚書等職。
在擔任言官的時候,以奏疏的形式大膽建言獻策,他的奏疏得到順治皇帝的大力支持,所言大多被采納,其對國家政治、軍事、經濟等有關製度的建立健全、實施利弊、社會反響、民間疾苦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京師發生了地震。魏象樞以左都禦史的身份上疏彈劾索額圖收受賄賂,徇私舞弊。其實,康熙帝早就覺察到了索額圖等人的貪賂和權欲。在接到魏象樞的奏章後,康熙皇帝撤銷了索額圖大學士的職務。
次年,索額圖因病請求解任。康熙帝雖然稱讚他"勤敏練達",並改命其為內大臣,授議政大臣,但是兩年後仍將其所有職務罷免了。
索額圖被解任以後,明珠一黨因此愈加專擅朝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