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大學士孫承宗入京朝見明熹宗,受到閹黨的攻訐,孫承宗隻好"杜門求罷",並於次年辭職。
就這樣,經過魏忠賢的不斷打壓,東林黨人基本上算是失去了參與朝政的權力。
3.東林黨與閹黨鬥爭的終結
東林黨雖然在朝廷上難以對魏忠賢再構成較大的威脅,但他並未因此而罷手。
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魏忠賢汙蔑楊漣、左光鬥等人在"封疆案"中接受了熊廷弼的賄賂,接著便以皇帝的名義,下旨將東林黨人楊漣、左光鬥、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顧大章(時稱六君子)等人逮捕,還將受牽連的趙南星等十五人削籍為民,提問追"贓"。"六君子"在受盡閹黨的酷刑後,慘死在獄中。
同年,在閹黨的操縱下,朝廷下詔毀全國書院,京城的首善書院以及無錫的東林書院首當其衝,這樣就剝奪了東林黨人講學的權利。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閹黨再次製造屠殺東林黨人的大冤獄。魏忠賢對已經被罷官回家的高攀龍、周順昌、繆昌期、李應升、周宗建、黃尊素、周起元等七人(史稱後七君子),汙蔑他們貪贓受賄,然後加以逮捕。高攀龍投湖自盡,其他六人在獄中備受酷刑而死。
據統計,從天啟四年十月至天啟七年八月,十多個東林黨人被殺死在獄中,十幾人被發配充軍,其他革職降級的更是不可勝數。至此,東林黨人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在打擊東林黨的同時,魏忠賢讓一些非東林黨人填補了東林黨人留下的空缺,一批曾經被東林黨人打壓過的官員紛紛官複原職,閹黨因此更加肆無忌憚地專權作惡。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明熹宗病死,他的弟弟朱由檢繼承皇位(改元崇禎),政局發生了變化。崇禎皇帝決心把最高權力掌握在自己的手裏,一些朝臣也了解到新皇帝對閹黨沒有好感,於是上疏彈劾。
最終,崇禎帝將魏忠賢革職,發配到安徽鳳陽。魏忠賢在途中畏罪自殺後,又被處以戮屍,懸首示眾。客氏同樣也被處死,閹黨的其他重要人物也分別受到了處治。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朝廷下詔為受迫害致死的東林黨人平反昭雪,仍然健在的劉一燝官複原職,韓爐回到朝廷仍擔任首輔,朝廷還起用了韓爐的門生袁崇煥為兵部尚書,督師薊、遼地區。
崇禎二年,朝廷公布了"欽定逆案",除了魏忠賢和客氏二人以外,依附於魏忠賢的閹黨成員分別被加以斬首、充軍、徒刑、革職等處罰。
然而,閹黨的勢力並沒有就此被徹底鏟除,東林黨同他們的鬥爭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