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的身體如此衰弱,以至於宮中人們議論紛紛,說他的怪病十分非同尋常。在這種情形之下,慈禧覺得自己最好還是親自去探視光緒一次,去詢問他的健康情況。這種舉動隻不過是為了避嫌而已,當然不是出於她的關心和善意。
於是她見到了形容枯槁的光緒,毫無表情地對他說:"你病得這樣重,哀家悲痛萬分。哀家想不明白為何你的身體始終不見好轉,反而每況愈下。"
光緒心裏卻如同明鏡一般,他明白自己的病源所在,他也非常清楚站在麵前的老佛爺,正是謀害自己的真正的罪魁禍首。她的表情那麼虛偽,俯視著他的臉,在得知他快要離開人世之後按捺不住內心的得意,因此,光緒淡淡地回答說:"太後,我自己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不過,這段時間都是李蓮英親自為我抓藥。如您所看到--喝了他的藥,我的病情是越來越嚴重了。"
老佛爺深知不可能輕易蒙混光緒,但是為了掩飾自己的嫌疑,她還是派人前去把李蓮英叫了過來。
"你到底給皇帝用的什麼藥?"她假裝氣憤地盤問,"他病得越來越嚴重了,這肯定是你平日照顧不周!你是不是在配藥、熬藥時出了什麼問題?"
李蓮英精明狡詐,心知太後的伎倆,便八麵玲瓏地回答說:"太後明察,小人便是有一萬個膽子也不敢呐,我完全是遵照太後老佛爺的懿旨行事!除了老佛爺的特殊口諭之外,我怎敢擅自做主?"
當然,慈禧看到光緒的模樣,便知道他已經不久於人世了。她企圖推卸自己的責任,把他的死歸罪於李蓮英,而李蓮英根本不吃她這一套--巧妙地化解了她的問題,可老佛爺並未就此不讓李蓮英去看護皇帝,她令他繼續照料這位一生坎坷、瀕臨死亡的君主。
在慈禧身邊,有個太監名叫小德張,他講述了光緒臨死時的詳細情況。小德張說,光緒之死是發生在他離開皇宮不久之後。光緒彌留之際的臥室,令人十分毛骨悚然。李蓮英日複一日地看守在那裏,他巴不得生命垂危的光緒不要發出任何一點兒響動。從早到晚,他都陰沉沉地站在那兒絕不輕易離開。他虛情假意地安慰光緒道:"皇上,您老人家吉人天相,很快就能起來四處走動了。"
但事實上,他卻遵照老佛爺的懿旨,在光緒仍然神誌清醒,距離死亡還有幾個鍾頭的時侯,就派人為他穿上了壽衣,這是多麼大不敬的舉動,因為那是要等到光緒到最後的安息之後的時刻才能穿的!
光緒彌留之際,他不斷抬頭仰望這個心狠手辣的太監。這個太監隻不過是在等待光緒咽下最後一口氣,而且滿臉都是不耐煩的神色。他同時也明白,老佛爺正在室外的某個地方,焦慮地等待著他辭世而去的消息,這樣她才可以安心。
光緒皇帝作為一個年輕發奮的君主,推行變法,以社稷為重,不輕易退縮妥協,以求自保;反而在關鍵時刻,為了變法信念置生死安危於度外。這已經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為價值選擇,即使從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稱道的。在經濟上,光緒接受了維新派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主張,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麵,開辦學堂,改革科舉製度,派人出國留學、遊曆等,這就使知識分子擴大了眼界,給長久封閉的國家帶來了一些西方的先進思想、理論和技術。光緒皇帝不愧為近代中國第一個效仿西方來變革中國的開明皇帝。
也許,身為帝王,百年來他受盡冷落和責難,甚至有人指責他"懦弱無能",但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先驅者,他的人格是顯示出一定亮色的。變法的最終結果是失敗了,但對當時的社會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打破了封建專製主義的思想禁錮,開啟了中國思想解放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