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生於戰爭
大齊的皇帝劉豫被廢,金國和宋國的關係也就逐漸朝著議和的方向發展。當時的金國,是女真人第三代皇帝金熙宗在位,這位二十出頭的少年天子,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已經被徹底漢化,就像當初的遼國一樣,不想再和大宋打仗了,所以金國的外交政策也隨之發生了改變;而且經過這麼多年的戰爭,南宋和金國的軍事實力已經逐漸趨於平衡,既然誰也吃不了誰,似乎再打下去也沒有任何意義了。於是無論是金國還是宋國,都覺得議和是一件可以擺在桌麵上談的事情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原北宋的禦史中丞秦檜,從金國回來了。
說起秦檜的回國,曆史上有兩個版本,一種說法是,當初秦檜被完顏昌帶到北國之後,就在完顏昌的府裏做了幕僚,一呆就是十二年,秦檜在金國呆久了,日益思念故土,他看到南宋逐漸變得強盛起來,就想做"海龜族"回國發展,於是有一天,秦檜趁著完顏昌要出兵攻宋的時候,和自己的妻子王氏大吵了一架,激烈的爭吵把完顏昌都給驚動了,完顏昌跑到秦檜府上問他:"你們為什麼要大吵大鬧?"秦檜趁機說:"大王你看,我這個女人太不懂事了,大王要我做參謀跟著南下,可她非要跟著一起去,成何體統!"
完顏昌聽了,覺得就這麼一檔子事兒啊,於是袖子一甩,說:"沒關係,那就讓你夫人一起去吧"。結果秦檜就名正言順地帶著老婆孩子隨從一大家子人,來到了宋國。等軍隊走到淮河邊上,秦檜趁金人不備,帶上家眷跑到了宋營,被宋朝的官兵認出來,隨即護送秦檜一家子到了杭州,回到了南宋的國度。
第二版本是說,秦檜被完顏昌帶到北國之後,見完顏昌對他特別好,給他官做,還把他的家眷都保護了起來,秦檜非常感激完顏昌,就死心塌地的做了金國人。後來他逃回南宋朝廷,是為了執行完顏昌的命令,秦檜根本就是間諜。
上麵這兩個版本,不管是哪個版本,也不管秦檜到底是出於什麼目的回到了南宋,總之秦檜當初在金國生活的很滋潤,和金國主子的關係也很好。
據說,秦檜南歸後,自稱是殺死監視他們的金兵奪船而來的。於是南宋的朝臣們向他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和你秦檜一起被俘的那麼多人,為什麼隻有你回來了?還攜家帶口?從燕山府(今北京城西南)到楚州二幹八百裏,要爬山涉水,你又是怎樣一帆風顧的南歸?"二聖"呢?諸位被俘的朝臣呢?當這些質疑劈頭蓋臉而來向秦檜砸來時,隻有他的密友、宰相範宗尹和李回為他辯解,這兩位傾盡全力向眾臣解釋秦檜的忠貞,說他忠於趙家皇朝。然而大家對秦檜的回歸還是將信將疑。可秦檜卻在趙構那裏取得了信任,畢竟秦檜是老臣,而且秦檜不主戰,不提倡迎回"二聖"。於是,趙構封秦檜為參政知事,秦檜這才在南宋的朝廷裏站穩了腳跟。
秦檜參政知事的板凳剛捂熱,就開始折騰了,他對趙構說:"陛下,我有一條妙計,可以讓金宋兩國結束戰爭,從此再也不用動刀動槍,您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趙構聽了特高興,他問秦檜:"愛卿有什麼妙計啊?"
秦檜說:"北人歸北,南人歸南。"意思是讓嶽飛這些南方人不要再去北方打金國,而從北方逃到南邊的漢人,就讓他們再回到北方的敵占區去。
趙構一聽就不高興了,他說:"你說什麼呢!朕也是北方人,難道朕也要回北方嗎?"
一句話把秦檜嚇得沒了聲。這會兒趙構生氣了,幹脆把秦檜的參政知事免了了事。
不知道是秦檜和完顏昌串通一氣,還是二人不謀而合,秦檜提出"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同時,金國的完顏昌竟然提出要把河南、陝西這兩個地方的領土歸還給大宋,然後讓大宋向金國稱臣,完顏昌的觀點是:"以地予宋,宋比德我。"他覺得這顯示了金國的誠意,宋人憑白收複了失地,也一定會感激金國。完顏昌沒想到,無論是大宋還是金國,全都不領他的情。金國的臣子說完顏昌這麼做損害了國家利益,宋國的臣子更不屑,說天下哪兒有白吃的午餐,這是陰謀,不能要!而趙構呢,他覺得隻要不打仗,不用接他的兄長回國,其它的完全可以商量,於是,他重新起用與完顏昌"不謀而合"的秦檜,讓秦檜任宰相,負責跟金國人進行交涉。
對於這次議和,宋國的大臣們反應格外激烈,當時朝廷的主戰派嶽飛、張俊、韓世忠和趙鼎都紛紛上書,表示一定要接著打,一定把金國人打回老家去,一分銀子也不給!當時韓世忠、嶽飛和張俊還在軍營裏搞了個聯名上書,要手下的將士統統簽名,表示要抵抗到底,並把這簽名冊送到了三衙,也就是那時候的最高軍事機關。最後,三衙的武將們把這份聯名請願書交給了宰相秦檜,對他說:"這件事情您一定要重視啊,不然軍隊萬一因為不滿和談嘩變了,那可是要命的。"
秦檜一看請願書,上麵第一句話就是嶽飛寫的"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秦檜頓時腦門子冒涼氣,嶽飛這不是明擺著指著鼻子罵自己嘛!於是秦檜冷冰冰地對三衙的武將們說:"和談之事,關乎國家和平,為了能長久罷戰,即使受到譏諷,我也要堅持下去。"
結果,趙構還是派了秦檜、趙鼎和王庶三個人去跟金國和談了。趙鼎、王庶這兩位大臣都是主戰派,但是皇帝要和談,他們也隻得去談談。最後,秦檜一人主談,敲定了如下條款:宋向金稱臣,歲幣年50萬兩;河南、陝西兩地歸南宋;金國歸還太上皇、寧德皇後棺槨;最後一條,要求南宋皇帝跪接國書,這次議和史稱"天眷議和"。和談結束後,南宋的大臣們聽到消息,頓時炸了鍋,別的不說,就跪接國書這一條就不成,就是趙構願意跪,大臣們也不同意,他們寧願國君戰死疆場,都不願國君跪在金人膝下。最後,兩國交換國書的時候,趙構真的沒有去跪,他怕大臣們"集體辭職",前去下跪的人是秦檜。
可是誰也沒想到,和談剛剛結束,兩國之間就爆發了一場大戰。
事情的起因,就是因為兩國的主戰派將領都對這個和談不感冒。
宋國這邊的主戰派以嶽飛為首,在"天眷議和"達成後,嶽飛接收了河南、陝西兩地,接收完,他就迅速上書趙構,說他要以河南為根據地,向金國開戰,把剩下的國土,包括燕雲十六州都給奪回來,"終欲複仇而報國",一定要讓金國對大宋稱臣,才能雪靖康之恥,解心頭之恨。
趙構一看嶽飛的奏折就急了,這不是公然違反協議,挑起戰事嘛,這可萬萬使不得!為了安撫嶽飛,趙構趕緊給他升官,升嶽飛為開府儀同三司,趙構心想,我都給你封了這麼大的官,你就別再為難我去打什麼了鳥仗了吧。可沒想到,這一升官,倒讓嶽飛以為皇上對他的奏折讚賞有加,成了一品大員的嶽飛於是更加雄心勃勃,誓要為國雪恥。於是,嶽飛千方百計找機會跟金國開仗,還非要去洛陽考察敵情,趙構當然不讓他去了,結果嶽飛又犯了老毛病,他又上疏辭職,而且這次,他不等趙構回複,就徑直回老家休假去了。
金國那邊的主戰派也不同意和談,這不,嶽飛剛剛離開杭州,金國那邊就率先變卦了。這怪不得完顏昌,原來,金國發生了內亂,金國的金熙宗說完顏昌叛變,竟然派人誅殺了主和派完顏昌,然後,金熙宗對宋國提出了"消年號,歲幣三千兩黃金,遣返所有南逃漢人"這三個條件,而且態度堅決,絲毫沒有半點商量的餘地,並以此為由,單方麵撕毀了協議,又一次向宋國宣戰。
這一次,趙構不想打都不行了,無奈中,他隻好迎戰。為了迎戰,趙構特意下詔書說:隻要是大宋的臣民,無論誰,能取完顏兀術的首級,國家都會封其為節度使;已經在節度使以上的官員,文官稱相,武官封宣撫使,另外還給豐厚的賞賜。
自靖康年以來,大宋的皇上可是從來沒有挺直過腰板兒,正式宣戰過,這一次,大宋的皇上終於宣戰了!這詔書一下,大宋境內可謂軍民一心、同仇敵愾,大家都以為,報仇雪恨的日子終於到了!
這一次,領兵而來的是完顏兀術,他率領大軍開進大宋境內,首先占領的就是河北和陝西。然而當完顏兀術率領大隊人馬行進至淮河邊上的順昌城時,卻被東京副留守劉琦給了當頭一棒。順昌城一戰,金軍損兵折將三萬多人,"棄屍斃馬,血肉枕籍",主力折損十之七八。
"順昌大捷"的戰報傳回朝廷,趙構立刻派嶽飛前去增援,當時嶽飛還在賭氣,辭職在家,趙構為了安撫嶽飛,又加封他少保,河南北諸路招討使,也就是說,嶽飛成了北方抗擊金軍的統帥,各路軍隊都接受他的指揮。這回嶽飛得償所願,不再鬧情緒了,他奔赴前線,率領各路義軍對金國的軍隊展開了凶猛的圍剿,每戰必贏,捷報頻傳。
完顏兀術為了對付嶽家軍,也派出了自己的王牌軍"鐵浮屠"和"拐子馬"。"鐵浮屠"就是鐵甲騎兵,作戰時,無論人還是馬都披甲上陣,然後三個編為一組,每匹馬中間都用鐵鏈串起來,這樣一組一組的戰馬,就組成了一個鐵騎兵方陣,這種鐵甲軍團隻能前進,不能後退,威力如同古代的坦克部隊,一路前進,能把遇到的任何東西都踩成肉泥;而"拐子馬"則完全相反,拐子馬軍團都是不披戰甲的騎兵,這種騎兵武藝高強,是衝鋒陷陣的利器。
這兩種騎兵聽著挺厲害,其實都有自身的弱點,我們在評書裏聽過的"鉤鐮槍",就是宋軍為了對付金軍而發明的一種戰法,嶽家軍用這種戰法專門對付金軍的騎兵方陣。當嶽家軍與金軍在襄陽短兵相接,展開惡戰後,金軍的"鐵浮屠"一出,嶽家軍的"鉤鐮槍"敢死隊就衝了上去,隻見鉤鐮槍在地上刷刷一伸,"鐵浮屠"的馬腿就全斷了,於是鐵甲軍前赴後繼,一片都摔倒在戰場上,這下不僅"鐵浮屠"完蛋了,跟在他們兩邊的"拐子馬"也跟著一起遭殃,緊接著,嶽家軍的敢死隊再衝上去,大刀一揮,一陣狂砍,金軍的王牌軍就連人帶馬全部報銷了。
正當金軍被打得暈頭轉向之時,隻見宋軍陣營大開,嶽飛親率四十多名騎兵直向金軍衝去。金軍一看見嶽家軍那"精忠嶽飛"的戰旗,就知道嶽飛親自上陣了,登時軍心大亂,一萬餘人不戰而退,一潰千裏。
嶽家軍連戰連勝,大長了宋人的誌氣,一時之間,各地的義軍也紛紛打著"嶽家軍"的旗號與金軍作戰,結果搞得金軍一見到"嶽家軍"的旗號就掉頭鼠竄;老百姓更是對嶽家軍焚香頂禮,沿途叩拜。這下,不僅金國的號令在敵占區的百姓中已然行不通,就連金軍的軍營裏,也有不少漢人將領先後暗中給嶽飛送信,準備投降。此時,全國形勢一片大好,嶽飛迅疾給趙構上疏,請皇上派張俊、劉琦、韓世忠與自己配合作戰,嶽飛現在奏折裏說,"我已經到達了離汴梁城不到四十裏的朱仙鎮,隻要我們再打一仗,就能把金軍送回老家,收回故都東京汴梁了"!
死於和平
趙構收到嶽飛的戰報後,也非常高興。當天晚上,趙構就把戰報拿給秦檜看,但是秦檜看到戰報,臉上卻一絲笑容也沒有,他聲音低沉,問趙構:"陛下,你真的相信嶽家軍能打敗金軍嗎?"
趙構愣了一下,想了想,然後不以為然的笑了。趙構也不是傻子,嶽飛這麼多年功勳卓著,那可不是吹牛皮吹出來的,他覺得嶽飛不可能謊報軍情。
秦檜頓了頓,再問趙構:"陛下,那您還記得杜充嗎?"
趙構又是一愣,杜充是原來的東京留守,後來金人一來他就投降了。但是這和嶽飛有什麼關係?趙構笑了,他對秦檜說:"杜充和嶽飛不一樣,嶽飛是忠臣,這一點,朕深信不疑。"
秦檜緊跟著又說:"那太祖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吧?"
趙構一聽到這句話,臉上的笑容就凝固了,隨即,他的臉色漸漸變冷,然後,他把嶽飛的奏折扔進銀盤,燒成了灰燼。宋國扼殺武將,百試不爽的"無雙大法"啊,這一回,輪到嶽飛中招了!
第二天,趙構發下詔書,要嶽飛立刻班師回朝,不得再打下去,但是嶽飛正打在興頭兒上,眼看就能收複故都,他怎肯此時撤軍,功虧一簣?因此嶽飛拒不從命,於是趙構就連發十二道命令要嶽飛撤軍,這就是評書裏有名的"十二金牌催嶽飛"。
聖旨在前,嶽飛無可奈何,最後隻得從命。撤軍當天,很多老百姓怕金人回來報複,都拖家帶口的跟著嶽家軍一起往回撤退。嶽家軍一撤退,後麵的金軍就跟著殺了回來,之前奪取的州縣又重新落入了金人之手。
"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嶽飛看到之前的戰果被這一道道聖旨毀於一旦,激憤不已,當即寫下了著名的《滿江紅》來抒發自己的憤懣與失望。
怒發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嶽家軍撤退之後,完顏兀術就放出風來,說金軍也要撤退了,張俊聽到這個消息後,覺得這時候打上一仗,可以撿個便宜,立個大功,於是讓自己的部下楊沂去濠州追擊,等楊沂帶著軍隊到了濠州城,才知道中計了,金國的軍隊根本就沒有撤退,都在城裏等著他們自投羅網呢!這一仗,宋軍死傷兩萬多人,幾乎全軍覆沒。
完顏兀術雖然打了勝仗,但他還是擔心嶽家軍會殺回來,所以見好就收,立刻宣布停戰,並且派人給趙構帶信,說咱們可以議和了。
趙構接到金國的來信後,第一個反應不是派誰去跟金國談判,也不是該怎麼談判,而是鳥盡弓藏,既然宋金不打仗了,那麼我就可以處理武將了。於是趙構第一時間把張俊、韓世忠和嶽飛召回了朝廷,授張俊樞密使,嶽飛、韓世忠樞密副使,同時撤銷了宣撫司,這也就等於明升暗降,撤銷了三人的宣撫使之職。接著,趙構便向三位武將下手了,他想把這三位武將一起殺掉,永絕後患。
張俊第一個察覺到了皇上的殺心,於是他第一時間主動交出了兵權,然後親自上殿,向趙構和秦檜表明心意,說隻要皇上能放他一馬,讓他幹什麼都行。趙構一看張俊如此識時務,還主動交出了兵權,對自己完全構不成威脅了,於是袖子一甩,"好,朕就放你一馬"。
接下來,趙構開始修理韓世忠,他命嶽飛和張俊一起去收編韓世忠的軍隊。張俊得到命令,喜滋滋地去找嶽飛。而嶽飛看到聖旨後,心裏卻著實不忍。於是,嶽飛一邊暗中派人送信給韓世忠,一邊勸說張俊:"咱倆可不能這麼幹啊,萬一以後金軍再打過來,皇上再次啟用韓將軍,到時咱倆可怎麼麵對韓將軍啊?咱倆真的不能這麼幹啊。"張俊皺著眉頭,滿心不高興。
再說韓世忠,他得到嶽飛的消息,知道皇上要對自己下手了,心裏不禁一陣唏噓,其實在此之前,閱曆豐富的韓世忠已經預感到大難即將臨頭,所以早就開始給自己尋找退路了。於是,韓世忠上朝時,就向趙構提出,"臣要房子要田地",他以為,趙構隻要覺得自己很貪財,就不會覺得自己另有所圖了。趙構哪裏就肯這樣放過他?於是韓世忠幹脆也進宮去找趙構表忠心。韓世忠進了宮,把衣服一脫,露出身上的累累傷疤,涕淚橫流的央求趙構,看在他為朝廷受過這麼多傷,立過這麼多功的份兒上,求皇上給自己留條生路。韓世忠這麼一哭,趙構的心也就軟了,就答應了他的請求,隨後,韓世忠與所有部下斷絕往來,隱居杭州十餘年。
張俊和韓世忠都憑借自己的閱曆和精於世故逃過了這場生死劫難,這最後一位,就輪到了"精忠報國"的嶽飛。其實一開始,趙構對嶽飛還是挺放心的,畢竟嶽飛自己提出了辭職還鄉,然而秦檜卻不肯放過嶽飛,一向嫉妒嶽飛的張俊也一直煽風點火,這就讓趙構覺得,這一次,嶽飛的確是不除不行了。
嶽飛見大勢已去,就辭職還鄉,他離開軍中之後,他昔日的左膀右臂張憲和王貴,以及義子嶽雲都還在軍中。秦檜不知用了什麼手段,讓王貴背叛了自己的老上級,和軍中的另一個記恨嶽飛的部將王俊,一起上告嶽飛謀反。趙構聽聞,迅速下詔逮捕了張憲和嶽雲,之後,由中書省下省牒,派楊沂去抓捕嶽飛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