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門戶大開 4.“最後一道大門“(3 / 3)

7月29-30日的夜晚,德軍第85戰鬥工兵營在經過2天的戰鬥後被迫調回,充當預備隊。南部的德軍第10裝甲師狙擊旅和東南部黨衛軍帝國師的兩個營被第268步兵師換防,但騰出手來的部隊被迫去補充其他單薄的防線。

第10裝甲師將所有的預備隊部署在右翼,蘇軍的目的很明顯,他們想奪回葉利尼亞。

布良斯克-葉利尼亞-斯莫棱斯克鐵路線一直為在斯莫棱斯克的蘇軍提供兵員和彈藥,德國空軍隻能進行襲擾。

新補充的蘇軍師每天都在攻打德軍,夜晚也不停下來。盡管蘇軍很英勇,但蘇軍步兵的戰鬥力很低,即使有坦克的支援,掩護效果也不好。德軍士兵對此早已了解,他們憑借精準的技術利用炮火擊毀大量蘇軍坦克。

與蘇聯步兵相比,蘇聯炮兵的水準明顯高,他們的炮擊甚至比德軍還準確,德軍一個團的陣地上僅一天就落下了5000發炮彈。

8月1-6日,德軍第268步兵師,黨衛軍帝國師和"大德意誌"步兵團仍在死守葉利尼亞突出部。但德軍的兵力十分分散,難以休整。

蘇軍的重炮不停地傾瀉炮彈,德軍傷亡慘重,武器裝備損失也很大。德軍各連減員到50-80人,情況對蘇軍越來越有利。

德軍炮兵不足以壓製蘇軍的炮火。不過,德國空軍的轟炸機不斷支援著地麵部隊,他們轟炸蘇軍地麵目標,幫助實力不足的德軍炮兵。

8月4日,"大德意誌"團的戰鬥力大大降低,無法去恢複西部被蘇軍突破的缺口。該團和第46軍預備隊一同編入黨衛軍帝國師,以便在第二天建立新的防線。

白天,蘇軍的進攻伴隨著大量的戰鬥機和轟炸機支援,蘇軍戰鬥機對德國空軍偵察機和轟炸機行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8月6日,德軍第15步兵師開往前線支援"大德意誌"團和黨衛軍帝國師。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條件下,黨衛軍帝國師已經在防線上抵擋了蘇軍長達18天的進攻,損失慘重。"大德意誌"步兵團在南部防線上也損失慘重,此前他們還在北部防線進行過持久的激戰。

從7月20日至8月9日,蘇軍共投入了20個師攻打葉利尼亞突出部。其中有7個師全師覆沒,包括2個裝甲師。蘇軍為了收複失地,還投入了50多個炮兵連,彈藥補給充足。

經過激戰,9月6日蘇軍收複了葉利尼亞。9月8日,蘇軍前進至烏斯特羅姆河與斯特麗亞那河一帶,並以4個集團軍的強大兵力在斯摩棱斯克附近再次轉入進攻。

雖然蘇軍沒能收複斯摩棱斯克,沒能守衛住莫斯科前麵的"最後一道大門",但把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牽製在這一地區達2個月之久,極大地延緩了德軍對莫斯科的進攻速度,並且極大地消耗了德軍裝甲兵團的戰鬥力,使德軍"裝甲閃擊"的坦克第一次在蘇軍陣地前拋錨。

盡管蘇軍最終沒有取勝,但蘇軍發動的大反攻迫使希特勒製定的南北分兵計劃破產。斯摩棱斯克會戰結束後,莫斯科的門戶徹底敞開,一場更大規模的"台風"行動正在醞釀中。

蘇聯(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蘇聯屬於聯邦製多民族國家,由15個平等權利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根據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的聯邦國家。首都是莫斯科,武裝力量稱蘇聯紅軍。蘇聯地處歐洲東部、亞洲北部。蘇聯的麵積為2240萬平方公裏,是20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蘇聯人口2.901億(1990年),有100多個民族,俄羅斯人占51%,烏茲別克人占6%,白俄羅斯人占4%,烏克蘭人占15%,還有哈薩克人、德意誌人、吉爾吉斯人、愛沙尼亞人、韃靼人、阿塞拜疆人、亞美尼亞人、格魯吉亞人、摩爾多瓦人、塔吉克人、立陶宛人、土庫曼人、猶太人、拉脫維亞人等約占24% 。

蘇聯官方語言為俄語 ,另有200多種民族語言,其中斯拉夫語族占75%,其它印歐語族占8%,阿爾泰語族占12%,烏拉爾語族占3%,高加索語族占2%。蘇聯宗教有東正教、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等。

蘇聯有15個加盟共和國: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亞美尼亞、摩爾多瓦、立陶宛、烏克蘭、白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吉爾吉斯斯坦、愛沙尼亞、拉脫維亞。

蘇聯有20個自治共和國:巴什基爾、布裏亞特、達格斯坦、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卡爾梅茨達、卡累利阿、科米、馬裏、莫爾多瓦、北奧塞梯、韃靼、圖瓦、烏德穆爾特、切切諾-印古什、楚瓦什、雅庫特、阿布哈茲、阿紮爾、卡拉卡爾帕克、納希切凡20個自治共和國。另外,蘇聯還有8個自治州、10個自治區和129個邊疆區或州。1940-1956年,蘇聯還包括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

1991年12月25日晚19時25分,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9時32分,蘇聯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