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T-34坦克並不像德軍想像的那麼可怕。T-34的前傾斜裝甲是75毫米,而當時德軍T3型前裝甲一般都有60-80毫米。T-34坦克在火力、機動性和裝甲的綜合性能優良,而德軍坦克在火炮精確、通信上的優勢接近T-34坦克的性能。
正是由於有了T-34坦克這一強大的對手,迫使德國開始對其坦克進行改良,後來出現了虎式、豹式、虎王、鼠式。
古德裏安的第2裝甲集群進攻第聶伯河中段和南段的莫吉廖夫和奧爾沙地區,遭到了蘇軍的頑強抵抗。第2裝甲集群被迫繞開,從羅加喬夫至什克洛夫以北的3個渡口進攻,那裏隻有一個師的蘇軍堅守。
搭乘衝鋒舟的德軍摩托化步兵很快渡過第聶伯河,那個蘇軍師的防守很薄弱。德軍步兵攻下一小塊登陸場後,工兵立即在河上架設浮橋。幾個小時後,坦克和裝甲車開始排隊渡河。
7月10日清晨,幾萬輛車和幾十萬部隊仍在渡河。在第聶伯河兩岸,布滿了看不到邊的德軍機械化部隊和摩托化步兵部隊。第2裝甲集群先後渡河的部隊並未理睬第聶伯河岸南部的蘇軍,他們快速前進。
古德裏安的第2裝甲集群所屬部隊分別撲向普羅波伊斯克-羅斯拉夫利公路,葉利尼亞與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公路。霍特的第3裝甲集群第39、第57摩托化軍分別撲向韋日利和波洛茨克。
蘇軍防線從南到北亂作一團。德軍第9集團軍和第57摩托化軍重創了蘇軍第22集團軍,蘇軍第22集團軍向大盧基方向撤退。
堅守奧爾沙-斯摩棱斯克一帶的蘇軍第20集團軍處境更為悲慘,它被夾在兩個德軍裝甲集群之間。第20集團軍司令庫羅希金被迫撤退。
德軍第47摩托化軍與剛從烏克蘭趕來的蘇軍第16集團軍遭遇。蘇軍第16集團軍奉命前來堅守斯摩棱斯克,它隻有兩個沒有坦克的機械化師,兩個不滿員的步兵師。德軍第47摩托化軍的人數比蘇軍第16集團軍多一倍。
整個斯摩棱斯克防線已經危在旦夕,鐵木辛格在斯大林的嚴令下不得不嚴令手下的軍官們不惜一切代價奪回陣地。
在渡河作戰中,地形給德國坦克的行軍造成了嚴重困難。尤其是別列津納河,通向該河的道路全是沼澤地,大的橋梁都被炸毀了,剩下的小橋均是薄木板橋。蘇軍在大片沼澤地上浴血奮戰,他們布設了大量的地雷,這一切使得德軍坦克部隊前進的速度下降了。明斯克戰役結束後,一些德國步兵部隊追上了裝甲集群。霍特和古德裏安不甘心被地形拖住腳步,拚命指揮坦克前進。很快,古德裏安的第2裝甲集群攻到莫吉廖夫和奧爾沙。
北麵的霍特的第3裝甲集群更是急於立功,不甘落後,已經進攻到維切布斯克和波洛茨克了。兩個裝甲集群的部分部隊甚至到達斯大林防線。
在斯大林防線上並沒有全部構築工事,當時沒有太多的蘇軍駐守,從東部調來蘇聯援軍還在路上。這時,一些德軍步兵部隊已經先後越過第聶伯河和德維納河,德軍中央集群進攻莫斯科的道路就此打通了。
第聶伯河又譯"德涅伯河",是歐洲第三大河,僅次於伏爾加河和多瑙河。第聶伯河發源於莫斯科以西約241公裏的瓦爾代丘陵南坡。
第聶伯河全長2200公裏,總的流向是由北向南,流經俄羅斯西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最後彙入黑海。
第聶伯河主要支流有傑斯納河、索日河和普裏皮亞季河等。第聶伯河上遊有運河和涅曼河、西布格河及西德維納河相通。
第聶伯河流域河網密集,共有河流31954條。第聶伯河從源頭至烏克蘭的基輔為上遊,從基輔至紮波羅熱為中遊,從紮波羅熱至入海口為下遊。
第聶伯河沿岸主要河港有基輔、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紮波羅熱和赫爾鬆。習慣上,第聶伯河分為上第聶伯河和下第聶伯河,上第聶伯河是從河源至烏克蘭境內的基輔,下第聶伯河從基輔至入海口。
第聶伯河盆地在東歐各族曆史中十分重要,特別在建立古代基輔國之中更是重要。4-6世紀,沿著第聶伯河水道開發了航運係統,連接黑海與波羅的海,使斯拉夫民族與地中海、波羅的海各民族保持著密切的聯係。
在蘇聯統治初期,第聶伯河開始了多方麵的開發利用,蘇聯政府和人民在第聶伯河上進行了大量的工作。1932年,第一座水電站在第聶伯河的劄波羅熱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