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美麗的(1 / 1)

青年是美麗的

讓·保羅·薩特

讓·保羅.薩特,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文學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

薩特出生於法國巴黎的富人家庭,但幼年喪父。在4歲時,他因角膜翳導致右眼斜視,雖然幼年的不幸讓薩特在身心上收到了不小的打擊,但是他的青春依舊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薩特曾就讀多所著名大學,並在大學生活中接觸到了康德、柏拉圖的作品,這些作品對薩特影響深遠。而在巴黎高級師範學校,薩特寫出了自己的第一個劇本《我將有一個好的葬禮》,這部作品開啟了薩特的戲劇之路。

從1929年至二戰爆發,薩特從事過很多職業,但寫作依舊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自身的堅持和親友的幫助使他在文壇聲名鵲起,但二戰的爆發,為薩特的青春添上一抹傳奇的色彩。

1939年,作為英法聯軍氣象兵的薩特在法國邊境被德軍俘虜,但是停戰協議的及時生效和右眼的殘疾讓德軍不得不任他返回法國。

在戰俘營期間,薩特撰寫、組織了話劇《巴理奧納》。

薩特回到巴黎後創辦了一個抵抗組織,但最終宣告破產。但在這兩年後薩特又獲得了信任,重新加入了抵抗組織,為《法國信使報》和《法蘭西文學》工作。

1943年薩特完成並出版了他的哲學專著《存在與虛無》,薩特希望把自己多年對人與世界關係的思考寫進這本哲學專著中。而書問世後在知識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許多學者認為此書過於離經叛道。幾經波折之後,《存在與虛無》才使得存在主義成為五十年代最具影響的思潮。而這本書也開始被世人視為法國存在主義運動的奠基之作。

在1944年至1949年,薩特的文學創作達到頂峰,這也包括他這一時期及後來的戲劇作品《死無葬身之地》《恭順的妓女》《肮髒的手》。

在傳記小說上,薩特完成了《波德萊爾》《讓熱內:戲子與殉道者》。

薩特是哲學界的泰鬥級人物。他對人性自由的信仰與思考深刻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