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采辦物資(3 / 3)

虞洽卿一聽,心想:"去重慶,蔣介石求之不得。重慶物資緊張,正好一試身手。"下定決心後,頓感輕鬆,將產業安排停當,命家人為其收拾行李,準備離滬。

此前,七十五歲的虞洽卿偷偷回了一趟鎮海老家。幼時撿蛤蜊的情景已經是六十年前的事啦!

老娘早於1930年過世,虞洽卿來到他娘墳前,痛哭失聲......心想:"這一去,有生之年還能回來嗎?"

回到上海後,虞洽卿往香港彙了一筆巨款,托人買了船票,然後叫司機開車兜了一圈上海灘。他來到"瑞康號"顏料店原址,奚潤如早已謝世多年,當年的顏料店更是不複存在。他又在四明公所、上海總商會原址、三北公司、虞洽卿路轉了一圈,最後,回到他的住宅,坐在那裏愣愣地發呆。

這天深夜,虞洽卿在國民黨軍統特務的保護下悄悄地登上由上海開往香港的輪船。

望著燈火輝煌的上海灘,虞洽卿心如刀絞,喃喃說道:"永別了,上海灘。"汽笛一聲長鳴,他緊緊握住了欄杆,真想跳上碼頭,回到他苦心經營一生的上海灘。一時之間,不由得老淚縱橫,但他不想擦拭。

船漸行漸遠,他仍然回頭望個不停,所有的艱辛困苦,所有的恩怨親仇,都永別了!

他不由得苦笑,十五歲蒙懵而來,七十五歲大惑而去,人生真如夢魘一般,他--虞洽卿是誰呢?

去港途中,虞洽卿一直抑鬱不樂。直到香港,才緩過神來,一伸手向華倫銀行借貸五萬英鎊,購買大型卡車五十輛,運到越南,然後繞道越南的海防、河內,經緬甸,沿滇緬公路駛抵昆明。又一路輾轉,抵達重慶。

來迎接他的除王曉籟等上海的老朋友和女婿江一平外,還有國民黨的太子--蔣經國。

蔣經國對虞洽卿道:"虞老伯不辭艱辛來重慶,家父深感欣慰。抗戰正緊,內地生活較差,虞老伯想辦什麼事業,家父一定給予方便。"

虞洽卿回頭看了看他的大卡車,道:"委員長日理萬機,還關心我這個老頭子,勞世兄遠迎,很讓我感動。委員長方便之時,我自當趨謁,麵陳滬上種種事宜。至於在事業上的打算,容立足之後,聆聽委員長指示。"

蔣經國看了看他的大卡車,道:"小侄一定將老伯的話轉告家父。老伯一路辛勞,休息一日,明日家父想和老伯敘敘舊。"

虞洽卿問王曉籟:"曉籟,你看這裏有什麼事業可辦?"

王曉籟笑道:"洽老,還用問嗎?你的車都帶來了。現在最熱門的就數運輸,這可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虞洽卿轉頭問江一平:"一平,你覺得如何?"

江一平道:"以前賺水腳費,現在賺運輸費。一個道理。"

王曉籟歎服道:"洽老,都說你有本事,我現在心服了。"

"曉籟,你到重慶一段時間了,各方麵比較熟。這樣好了,咱們合作,組織一個運輸公司。水路由三北公司在川江的輪船負責;陸路用我這批汽車跑單幫。"

王曉籟正想辦實業,苦於沒有資金,一說即合。

第二天,蔣介石熱情地接見了虞洽卿,道:"洽老,讓你一路辛苦了。洽老的到來,是對黨國最大的支持,也說明了洽老對黨國始終是忠貞不渝的。"虞洽卿道:"老朽古稀之年,本以為行將朽木,承蒙蔣委員長關懷。委員長帶領四萬萬同胞奮勇抗戰,老朽一直掛念時局,然而心有餘而力不足,貢獻微薄,正自慚愧不安。老朽雖未讀過聖賢之書,然而曉得'大義'二字。堂堂華夏子孫,豈容倭寇踐踏。老朽願隨委員長與日本血戰到底。這次帶來一批卡車,準備捐獻二十輛,希望蔣委員長笑納,聊表老朽寸心。"蔣介石道:"洽老不顧年邁體衰,積極為黨國奔走,中正早有耳聞。洽老今日一席話,使中正看到抗日之希望,全民族之希望。洽老來渝,有何打算,不妨直言。"虞洽卿道:"內地物資緊缺,恐怕跟不上抗戰的形勢,老朽願意開辟國際運輸線,代為奔走。"蔣介石道:"中正邀請洽老來渝,正有此意。隻是怕洽老過於操勞,有礙貴體。洽老如有需要,盡可直言。"虞洽卿道:"其它無虞,唯恐沿路有阻。"後來,虞洽卿從蔣介石處獲"手諭"一張,"手諭"上指明虞洽卿的運輸公司是在滇、緬公路"搶運物資",沿途軍警不準以任何理由責難。

虞洽卿與王曉籟、朱聯馥等人組織了一個資本二十萬元的運輸公司--三民運輸公司。

虞洽卿是閑不住的人,這時雖然七十五歲高齡,但身子硬朗,腰板筆直,毫無老態龍鍾之態。他在重慶四處活動,設立"四海聯歡社",經常親自押車出發,江一平勸道:"阿爸,您年紀大了,這種事讓手下去做好了。"虞洽卿道:"你不知道,內地四處設卡,那些人極能勒索。如果沿途多花了錢,賺頭就不大了。"江一平道:"我們不是有手諭嗎?"虞洽卿道:"手諭有時也不管用。衝你阿爸的麵子,過關卡時,隻要亮出名片,哪個不客客氣氣地放行,甚至還要請我吃喝。"事實上,蔣介石讓他運戰略物資,他運的卻是日用商品。當時,大後方極缺物資,運力非常緊張,運費隨之暴漲。運輸業是虞洽卿的老本行,他通過各種渠道,從上海等地運來了重慶最急需的布匹、百貨,賺了一大筆錢。虞洽卿又以小兒子虞順慰的名義創辦了"川光公司"。

當時,蔣介石的國際運輸主要靠滇緬公路。滇緬公路修於抗戰初期,幾乎所有的援華物資和進口物資都打這裏經過。這是中國抗戰的生命線。虞洽卿深知此理,幾次帶車作全線實地考察。滇緬公路處於軍閥龍雲的勢力範圍。到了雲南,虞洽卿找到了龍雲手下的雲南財閥繆雲台,道:"繆先生精明強幹,素有愛國之心,和德找對人了。希望繆先生與我共籌救國大計,解決關係國計民生的問題。"

繆雲台是曾國藩的外甥,素有"雲南宋子文"之稱。他答應與虞洽卿合辦"三北運輸公司"。很快,虞洽卿把這條滇緬公路變成了他的黃金線。他購進一百多輛福特牌大卡車,專門奔走於滇緬之間。他從仰光販運國內急需的汽車配件和五金器材,搶運物資,疏通貨源,使他的運輸業又前進了一步。

日本早就發現了滇緬公路,一直打算切斷中國這條惟一的國際交通幹線。日軍於1942年春氣勢洶洶地向曼特勒逼來。這時,虞洽卿正在曼特勒城采辦貨物,城中的商人急欲求現,竟以整倉商品估價求售,價格僅為市場的兩三成。虞洽卿是一個敢於冒險的人,他大買特買,付款裝貨後親自押著車隊撤離。就在他離開的幾個小時後,曼特勒城失陷,僅此一項,虞洽卿獲利兩三億元。

滇緬公路的成功讓虞洽卿雄心勃發,準備在西北大後方開辟新事業,但因客觀環境的限製而未能實施。當時,各路暢通,連坐飛機都無須預先申請登記,也不必出示證明文件。誰都認識他,國字臉,闊嘴巴,到哪裏都抵得上一張特別通行證。隻要趕上飛機起航,他可以免費搭乘,這是當局給予的特殊禮遇。

虞洽卿入蜀後私生活變得很檢點,甚至改掉了尋花問柳的毛病,主要是年事太高,已無需求。他平日的吃喝也不像在上海那麼豐盛,經常以"與國分憂"示範訓人。一天,他與王曉籟等人到咖啡館,領班端上蛋糕,同座者食欲大動。虞洽卿卻說:"這東西太貴,拿下去吧。"同來的人個個瞠目結舌,但國難當頭,誰也不好要回美食,隻好強堆歡笑道:"洽老真有先憂後樂之誌!"

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後,大後方的物資更加吃緊,虞洽卿親自押運車隊采辦物資。一次,他千裏跋涉來到溫州。在當地舉行的歡迎會上,溫州商會主席代表當地慈善機構請他捐助。虞洽卿大度地說:"我此行的利潤全數捐獻。"眾人又喜又疑。虞洽卿當眾許諾,雖然痛快,但私下又覺心痛:"我千裏迢迢,辛苦賺些錢,全數捐獻,太不劃算。"但話已出口,無法收回,不免興致銳減,幾天後,乘貨車悄然回了重慶。溫州人非常失望,傳出了虞洽卿空言許諾巨額捐款的事,滬上報紙添油加醋後更使得這件事帶有戲劇性。事後,金廷蓀替虞洽卿如數捐了款,才堵住悠悠之口。

1943年6月,虞洽卿在重慶舉行了一個熱鬧的七十七歲誕辰祝壽會。一時間,新舊朋友皆來祝壽。王曉籟唱了出《五台山》,江一平唱了出《慶頂珠》,電影皇後胡蝶的《麻姑祝壽》把氣氛推向高潮。隻是會後飲食不太豐腴,這也是虞洽卿的意思,用他的話說,"國難當頭,為國分憂。"

虞洽卿到四川後沒有配備私人汽車,出外辦事時多乘黃包車,遇到有急事時,則向親友們借用汽車。遇到這種情況,別人不好說什麼。經過幾年的努力,虞洽卿又擁有了大批資產:西南重地,都有他的運輸公司,酒精廠、紗廠、藥廠,甚至森林山地,都有他的身影。他手握著大量美金、黃金以及花紗棉布等物資。

1945年4月,抗戰曙光初露,虞洽卿準備大幹一場,重返上海灘。4月24日,他計劃坐飛機去昆明,再籌實業。啟程之前,張靜江、杜月笙、江一平、錢新之等人為他餞行,不料,虞洽卿突患急性淋巴腺炎,病情急劇惡化。虞洽卿明白,他已經等不到回上海灘的日子了。彌留之際,這位民國第一大亨叮囑家人贈黃金千兩給國民政府,終年七十九歲。蔣介石委派蔣經國代其參加了葬禮,由國史館立傳,記述生平事跡。蔣介石在給虞洽卿題寫的千餘言挽文中寫道:"......創立實業,開發交通;辛亥淞滬光複,勞軍籌餉,弗避艱危;於曆次革命中,援前支後,耆期愛國,曾不後人......"並以民國政府的名義,送了一塊"輸財報國"的巨匾。後來,蔣介石親臨三北公司,命令封存鐵箱裏的重要文件,作為黨國的曆史檔案保存。

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24日,由上海十幾個團體發起,奉迎虞洽卿靈柩歸滬。然後,把虞洽卿夫妻的靈柩雙雙運到他的龍山老家安葬。

抗戰期間,虞洽卿輪埠公司的損失是巨大的,除了離滬之前失散或毀壞的輪船,另有購自華倫公司的三艘主要輪船被日軍炸沉海底,三北公司原有的五六艘商船沉於長江之中。抗戰勝利以後,虞洽卿的家屬以及公司經理們向日方索賠,在華日輪大多被政府經營的招商局拿去。虞洽卿的子女們素來不和,為爭奪遺產,各自聘請律師,鬧得滿城風雨。他的子女都不願意在實業上繼承父誌,最終把輪埠公司的股份低價售出後分光了事。就這樣,虞洽卿的事業從他開始,又到他結束。

現在,人們所能看到的僅僅是虞洽卿在龍山修的碼頭,石碑還在,刻著"三北輪埠公司"幾個字,混著泥沙,依稀不清了。另外,年長的人還記得"龍山大泥螺,寧波阿德哥"。這句當時上海、寧波一帶婦孺皆知的諺語,也已經成為曆史遺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