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隨從報道:"朱大人有請。"虞洽卿聽戲入了迷,問:"哪一位朱大人?"
"朱葆三大人。"隨從道。此時,朱葆三已被上海工商界推舉為上海總商會的協理(相當於副會長)。"什麼事嗎?"虞洽卿問。隨從笑道:"近日上海發生了轟動一時的大事,官府、百姓都和洋人鬧起來了,好熱鬧。"
"哦。"虞洽卿恍然大悟,馬上吩咐隨從:"備車!"隨從問:"今晚和金小姐的飯局......"虞洽卿說:"去和金小姐說一下,改日再定。朱先生有請,定是大事。"虞洽卿就是這秉性,女人如衣服,可穿可棄,事業則不同,機會稍縱即逝。
來到朱府,朱葆三早已在客廳等候,在座的還有兩位商界名人周金箴與施之英。虞洽卿一一見禮,詢問了一些情況。朱葆三笑問:"洽卿最近在大世界忙絡,難道要在文化方麵謀求發展?"虞洽卿並不遮掩,據實說道:"梨園世界,新人輩出,前一陣子忙於生意,未得空閑,竟冒出一個金敏霞。這金敏霞色藝雙全,公子王孫莫不爭先前往,場場爆滿,大有在梨園贏得頭彩之勢。她的那出《西廂記》更是唱腔圓潤,身段輕佻,百聽不厭。朱先生若有興致,盡管吩咐,晚輩差人將票送來。"朱葆三哈哈道:"我等這般年紀,人老心亦老,那追蜂捕蝶的事兒,就讓給你們年輕人好了。隻是聽說金敏霞走紅大有後台,傳說其中之一就是那個大流氓高蘭生,在上海黑道,高蘭生的徒子徒孫甚眾,我等皆為衣冠中人,還是少招惹為妙。"虞洽卿笑道:"前輩所言甚是,隻是洽卿連洋人都不怕,還會怕癟三嗎?"眾人大笑,都說:"洽卿果然性情中人,怪不得人稱'魯仲連'。"
朱葆三這才步入正題,對虞洽卿說:"今日請你來,專為大鬧公堂案一事。日前,公廨會審官關大人、上海道台袁大人出麵調停此事,提出釋放黎黃氏,懲辦肇事的英藉捕頭,以平民憤,但租界當局毫無悔意,置合理要求於不顧,一意孤行,結果事態進一步惡化。昨日,載澤、端方等五大人出洋訪問,途經上海,已命上海道台袁大人選定'公正紳商'出麵調停,周先生、施先生、你、我四人幸被選中,洽卿,你可不要辜負朝廷對你的厚望喲。"虞洽卿恭敬地道:"出麵調停,上為朝廷,下為百姓,乃洽卿分內之事,責任所在,義不容辭。"朱葆三說:"好,剛才我與周、施二位先生閑談,都說你與洋人打交道最有辦法,這次調停非你不可。倘若這次調停成功,我去大世界找聞老板說一聲,讓他把那金敏霞小蹄子送到你府上,天天為你唱曲,如何?"虞洽卿高興地端起一杯茶水,說:"多謝老爺子美意,洽卿這裏以茶代酒,先謝過了。"周、施二位先生也湊熱鬧:"虞先生不要忘記請我等喜酒。"虞洽卿忙說:"好說,好說。"
天色將晚,朱葆三見時候不早,就說:"洽卿之約尚遠,遠水不解近渴,諸位難得相聚,老夫已讓人備下幾杯薄酒。"席間,四人閑談起來,時值日俄戰爭爆發,中國東北成了生靈塗炭的戰場。朱葆三長歎一聲:"國之悲哀亦是我等悲哀。如今,各國視我國為羔羊,視百姓如芥草,竟然在華夏大地開戰,我等難逃匹夫之責。"周、施二先生也歎氣道:"朝廷官員整日渾渾噩噩,不思進取,早無希望。聽說,孫文在日本成立了同盟會,那孫文雖然幾次舉事失敗,可這一次組黨同盟,不可小視。"朱葆三道:"我不讚同孫文的做法。我們外受列強諸國欺淩,內若大亂,對國人和我們有何好處?沙俄國土遼闊,軍事強大,小小東洋日本島嶼之國卻敢與之爭鋒,所依仗的不過是明治維新以來勵精圖治,外取洋法,內振實業。那些東洋人辦事,一貫韌勁十足。辦工廠,搞實業,雄心勃勃,不像國人,步子慢,腦筋舊。明治維新前,東洋小國遠不如我國,如今卻日新月異,儼然大國風範了。"虞洽卿道:"朱先生以為我國應做何打算?"朱葆三道:"也走那東洋人的路子,辦工廠,興實業,以壯國力,以振國威。"虞洽卿道:"大人所言甚是,隻是廣州、上海等口岸已開,各國貨物洶湧而來,我們隻怕要舉步維艱。那些朝廷大員,全然不顧我們利益。聽說那端方倒是一位開明的大臣,我等何不借此機會,前去拜謁,一則請教此次解決公堂事件的尺寸,二則麵陳上海工商狀況,尋求外援,如何?"朱葆三道:"還是你腦子活,端方大人即將出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有他支持,算是我等造化。"
第二天,四人一起去了端方設在靜安寺的洋務局行轅,見過禮後,端方問虞洽卿:"聽說你頗懂洋務?"朱葆三起身代答:"在四明公所事件等幾次華洋糾紛中,由他出麵調解,均已妥善解決,為國爭得幾分麵子,就算洋人見他,也懼他三分。"端方道:"想我大清,自道光二十年以來,割地賠款,屢屢受挫,就是缺少精通洋務、有膽有識的人才,你年輕有為,好好為朝廷出力,本大人決不會虧待你。"虞洽卿施禮道:"謝大人栽培。"稍傾,端方又說:"此次大鬧公堂一案,事態越鬧越僵,已令朝廷不安,故請爾等出麵調解,望諸位不遺餘力。"朱葆三等人一齊回答:"我等自當竭盡全力。"
很快,朱葆三等四人前往租界工部局交涉,幾天下來,費盡口舌,無功而返。朱葆三、周金箴、施之英三人灰心喪氣,漸生退意,先是朱葆三抱病不出,後是周、施二人推說有事,這調停重責完全落到虞洽卿一人身上。虞洽卿倒有一股子不服輸的韌勁,他說:"這等大事,要麼不做,做就要做出名堂。否則,不僅洋人看我們的笑話,這上海百姓也會說我們沒用。"虞洽卿不退,自有他的辦法。憑著這些年對洋人的了解,他知道,英國人不合作,完全是強國自大,有恃無恐。為了給英國人施加壓力,他故伎重演,找來那些短襠幫朋友助威。在他的策動下,為洋人服務的各色華人實行了無限期的總罷工。
這些年,虞洽卿在上海有了聲望,且大家都認為這是為國爭光的事,上至商業領袖,下至行幫會門,無不聽從他的調遣。在各方麵的努力下,輿論、聲勢都使英人處於不利位置,就算德、法、日等列強,也對英國造成的租界混亂狀況表示不滿,紛紛向英國領事館施加壓力。英國人見情況不妙,便想尋機下台,先表示釋放黎黃氏,後又派人找到虞洽卿,聲言談判。虞洽卿說:"我一介商人,那有資格處理這等大事?"英人說:"這租界地麵,誰不知道虞先生大名,沒有虞先生,恐怕什麼事情也辦不妥。"虞洽卿見時機已到,才會同上海道台袁樹勳、公廨正會審官關炯之一起到工部局談判。英人迫於形勢,作出重大讓步,雙方達成幾點協議:1.撤銷德為門副領事職務,調往他地任職;2.懲辦侮辱撕打華官的捕頭;3.釋放此事件中被捕之華人;4.巡捕複崗。
英國領事一再堅持巡捕複崗和商人開市、華人複工同時進行,虞洽卿說:"此次罷工、罷市純係民間行為,即使寫在協議中也無法強製實行,如果日後貴國能公正處事,虞某可以四方遊走,勸說各界人士。"英國領事連連點頭說:"我們在這次交涉中相處融洽,善後事宜還請虞先生多做工作。"
至此,大鬧公堂案得到圓滿解決,虞洽卿不僅在上海人眼裏樹立了強人形象,還讓洋人知道了他的厲害,使得租界當局不得不刮目相看。勝利消息一傳開,租界南京路上熱鬧異常,人們紛紛湧上街頭,奔走相告,鑼鼓聲、鞭炮聲響徹十裏洋場。虞洽卿和上海道台並肩而行,身份顯得大大不同。
後來,載澤、端方等五大臣事畢回滬,將虞洽卿召到行轅,加以勉勵:"此次事件,處理甚為妥當,我當上奏朝廷,予以獎掖。"
臨別,端方特別叮囑虞洽卿道:"老夫不日調任兩江,坐鎮南京,虞先生有事可來府上。"
攀上了兩江總督端方的高枝,虞洽卿邁出了政治商人的第一步,從此,在每一段曆史時期,虞洽卿都與當時的執政者過從甚密,成了真正的一品百姓。
大鬧公堂事件後,租界當局雖然應承巡捕複崗,但平日耀武揚威的巡捕在這次事件中嚇破了膽,心存餘悸,不敢出來,"萬國商團"隻好代替巡捕執行任務。所謂"萬國商團",最初是租界中各國僑民的臨時自衛組織,成立於鹹豐三年(1853年),是上海小刀會起義時各國駐滬領事以保護僑民為由組成的武裝團體。商團團員由各國僑商義務服役,後來又收容了大批白俄軍人充當常備團丁,逐漸演化成租界當局的武裝力量。商團出來站崗執勤,比洋巡捕好不到哪裏去。這些人服裝鮮明,手握洋槍,甚至比巡捕還神氣。加上他們與華人存在著語言障礙,動輒就打市民,華洋糾紛日多,大大損害了華商的利益。
一日,上海總商會開會,與會者議及此事無不憤慨。朱葆三當時已是總商會會長,他說:"在公堂案中我們大長國人誌氣,可這商團比巡捕還飛揚跋扈,百姓怨聲載道,早晚還會出事。"說罷,看了一眼虞洽卿。他在"大鬧公堂"中有心退縮,虞洽卿卻出盡了風頭,華人敬,洋人畏。雖然相比之下,顯得他英雄氣短,但提到華洋糾紛,仍是非虞洽卿莫屬。就算洋人遇到華洋糾紛,第一個想到的也是虞洽卿。虞洽卿提議:"'萬國商團'總是隱患,他們有槍,我們沒槍,隻能任他們宰割。"朱葆三道:"你莫非想出什麼良策?"虞洽卿道:"什麼事兒都要靠實力,我們何不組織一支華人商團武裝保護自己?到那時,我們還用看別人的眼色行事嗎?"
"洽卿說的對,這真個好點子。"說話的人是袁恒之,此人也是買辦出身,曾出任桂開體育會會長多年,言談舉止頗有幾分豪氣。後來虞洽卿組織"華商體操會",此人也是活躍分子,與虞洽卿、胡寄梅並稱體操會三巨頭。
虞洽卿的提議立即引起大家的興趣,眾人七嘴八舌,各抒己見,有讚成的,也有反對的,當然,讚成的是主流,很快,議論的中心轉移到經費、人員等具體細節,最後,會上推舉朱葆三、虞洽卿、袁恒之、胡寄梅、傅筱庵等為發起人,負責商團的籌備。所需經費由各行各業捐款。聽說組織華人商團,各行業人士捐款十分踴躍,紛紛響應,經費很快就落實了。朱葆三拍拍虞洽卿的肩說:"成立華人商團,必然要經租界當局的同意,與洋人交涉的重任,就交給你了,希望你不要推辭。"虞洽卿笑道:"既然各位這般看重我,我自當義不容辭。"於是,虞洽卿赴工部局交涉。洋人當然不同意,虞洽卿轉而要求在萬國商團之下設立中華隊,租界當局又以萬國商力訓練有素,而華人素質不符為由婉拒。虞洽卿又問:"假若華人達到了你們的要求,又當如何?"洋人傲慢地說:"中國人自由渙散慣了,絕不會符合我們的要求。"虞洽卿心中不由冷笑,他會同總商會的主要董事商議,決定先成立"華商體操會"。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華商體操會成立,會所設於南京路高陽裏四號,虞洽卿被推為會長。體操隊還邀請聖約翰大中兩學校畢業生鄭阮明、鄭鬆生、徐通浩、石運乾等做教練。操場設在北浙江路會審公廨北首。
第一次開操那天,操場上觀者如雲,人們都來爭看這一新鮮事物。隊員由各商店、洋行、海關中的青少年組成,他們身為商界職員,有的西裝革履,有的長袍馬褂,形形色色,往場中一站,本身就是一道風景。虞洽卿做簡短的動員,然後發操練服裝。體操會發的是黃色布操衣。這些隊員平日衣冠楚楚,極重儀表,此時手裏拿著布操衣,覺得很別扭。虞洽卿見狀第一個穿上布操衣,走下操場,笑著對大家說:"虞某穿起來難看嗎?"虞洽卿平日斯斯文文,此時穿起布操衣,卻是一副威嚴的樣子,眾人見狀,爭著說:"不難看,不難看。"於是,眾人紛紛換上製服。虞洽卿、袁恒之、胡寄梅等操練完後也不換回袍服,竟穿了布操衣回家,以後,隊員們相繼效仿,走在街上,引以為榮。
虞洽卿認為,華人在租界沒有任何地位,而華人工商業已取得長足進步,若在租界沒有任何發言權,恐怕權益最終將受到損害,為何不趁大鬧公堂一事的勝利,向洋人要求權力,請求租界當局在工部局增設華商董事呢?如此一來,像華人商團之類的事也就好說了,此為治本之法。租界工部局實際是租界最高行政機構,其首腦機關名為董事會,成立以來,其成員主要是洋人,稱作西董。
大家均認為虞洽卿說的有理,但想洋人怎麼會拱手讓出大權呢?虞洽卿卻覺得這是一個機會,寫信給租界的工部局,提出增設華商董事的要求。對於虞洽卿的建議,租界工部局頗為躊躇。租界裏華洋糾紛日趨激烈,他們確實需要一位華商代言人,既利於華洋溝通,也可平息華人的不滿情緒,這是有利的一麵。可是增設華董畢竟有損各國利益,他們非常不願讓華人分享租界政治。提到虞洽卿,工部局的西董們也個個犯怵,深感他兩麵逢源,刁鑽難控。議來議去,工部局的西董們隻好表示,可設立一個華人谘詢機構,作為華洋之間的緩衝體,可這個答複會讓虞洽卿滿意嗎?最後,英國領事提議,隻允許虞洽卿一人進入工部局當華董,華人必然以為他已經變節,失去對他的信任。即便做不到這一點,他當了華董,也不好意思經常作對。
華董的地位,多少上海頂尖人物夢寐以求!虞洽卿寫信,當然有當華董的意思,但問題是租界當局隻讓寫信的他一個人來當。虞洽卿第一次感到進退兩難。答應吧,弄不好,失去大家的支持,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應吧,自己提出的要求,難以收口。雖說敢於玩絕活的人才能做出大事業,但虞洽卿認為玩絕活的時機未到,於是拿著工部局的複信來到上海總商會,當著眾人的麵將它摔在桌上,氣憤地說:"洽卿要求租界當局增設華董,實為華人爭取權力,而非為我個人請命,他們竟想收買於我,離間我們,我們豈能上當。"眾人雖然羨慕他的殊榮,但想他幾度不顧個人榮辱,拚死抗爭租界當局,讓他進工部局對華人、大家來說都有好處,皆勸他:"不要有後顧之憂,我們自當鼎力相助。"虞洽卿仍然搖頭道:"他們想把我放在火上烤。"
虞洽卿最終沒去工部局。工部局隻好退而求其次,允許成立一個華商谘詢團體。1906年2月,上海華商公議會正式成立,朱葆三、虞洽卿等人出任董事。華商公議會的成立雖然沒有打破洋人獨攬租界的現狀,但華人卻有了與洋人能夠平等講話的機構。虞洽卿位列公議會董事之一,雖然論年齡、論財力、論名望他都不及其他董事,但憑借華洋衝突這一旋力扶搖而起,更加鞏固了他在上海商界的領袖地位。
租界工部局同意成立華商公議會,隻是一時的權宜之策,他們決不允許租界地麵,存在任何可以與他並立的政治性機構。年末,洋人舉辦的租界納稅人年會(該會相當於租界的立法機構)稱:"本會認為工部局無權設立華商公議會,因此租界不承認工部局設華商會議會的決定。"租界納稅人年會將存在不足兩個月華商會議會這個華人參政機構給否定了。對此,虞洽卿很不服氣,他認為此事之所以失敗,主要是因為華商的實力不夠,雖然當時已有一批很有成就的時華人實業家,但這些實業家沒有思想統一的團體,更缺少一位強硬的領袖。為了保護華商的利益,虞洽卿主張循序漸進,向租界的各個領域不斷滲透,成立華人自己的武裝隊伍。
華商體操會成立短短一年,隊員從最初的二百四十人增到五百人,個個訓練有素,頗具軍人風範。於是,虞洽卿再次找到工部局,舊事重提。工部局迫於無奈,雖然同意成立萬國商團中華隊,卻提出了很多的苛刻條件,例如人數限製、槍械限製,隊長由洋人擔任等等。隊員們對於洋人提出的條件非常氣憤,一心擁有一支華人自己武裝隊伍的虞洽卿勸隊員們忍耐。1909年,在第一次萬國商團舉行的射擊比賽中,中華隊技壓群"洋",奪得了獎杯。中華隊在以後的曆屆體操、射擊比賽中,幾乎次次奪冠。中華隊的驕人成績令洋人大為讚許,租界當局不得不改變了對中華隊的態度,相繼將原來的許多束縛條件解禁。
事實上,成立中華隊對華洋雙方都有好處。民國以後,中國長期處軍閥混戰中,社會動蕩不安。上海也時常被戰火籠罩。這時,中華隊就會和萬國商團一道出防。中華隊名為萬國商團的下屬組織,但其人員、經費均由上海總商會提供,雖然名義上聽從萬國商團的命令,但實際上卻為上海總商會服務,其很多行動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利益,例如上海市民要求由於中華隊參加"三罷"鬥爭,中華隊隊長徐通浩卻以軍人不問政治為由予以婉拒。但中華隊也有愛國表現,例如一·二八和八·一三兩次抗戰,例如八·一三上海保衛戰,率軍困守的國民黨軍隊團長謝晉元在彈盡糧絕之時,中華隊不斷向其接濟,才得以堅持。因為中華隊隊員都會外語,因此全團出勤時經常被編到洋人隊做些翻譯工作,消除了華洋間的語言障礙,大大減少了華洋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