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為了那句千金的承諾(1 / 2)

第六十六章 為了那句千金的承諾

故事:

故事發生在遼寧省大石橋市,主人公叫張鳳畢,老張與妻子田桂榮原本住在大石橋市金屯,有兩兒一女。靠著種植果樹,張家的日子過得還算可以。1996年初,當時22歲的大兒子張福正與父母商量想買輛出租車開。於是,張鳳畢從親友處借了8萬餘元,買了輛夏利車。誰知半年後就出事了,全家人的生活從此發生了重大改變。

1996年8月3日,張福正載客到與大石橋相鄰的海城,回程的路上下起了瓢潑大雨。返回時必然要經過一處叫金錢嶺的地方,這是一處又窄又陡的斜坡,隻有兩米寬,兩旁是深深的土溝。就在張福正小心翼翼地駕駛汽車上坡時,突然,路旁樹枝上的雨水“嘩嘩”在大片流下,落在出租車的風擋玻璃上。張福正眼前突然一片模糊。他急忙刹車,車輪打了個滑,汽車在路中間橫著停住。慘劇在這一瞬間發生——一輛從對麵駛來、正在下坡的電動三輪車躲閃不及,與出租車重重地撞在一起。駕駛三輪車的是一個中年男子,車上坐著他的妹妹和年過七旬的父母。4個人全部倒在了血泊中。

張福正本人多處受傷,他攔了一輛過路車將4人送進醫院,同時打電話報警,在去醫院的途中兩位老人死亡,一名中年男子也因搶救無效死亡,隻有李麗傷勢較輕,李麗因失去了3位親人痛苦萬分情緒不穩定,當張鳳畢夫婦聞訊趕到醫院,李麗的態度十分冷漠,經過一個多月的相處,李麗及親屬感到他們一家都是忠厚誠實的人。

事故發生後,大石橋法院做出了判決:張鳳畢家承擔全部責任,賠償受害方合計人民幣13萬元。這對於張家簡直是天文數字,一家人覺得天要塌了。判決下達後,李麗及其家屬弄不清張鳳畢家能否有這個賠償能力,便去張家考察。見到張家的光景,他們認為賠償金沒什麼指望了。

得知張家飛來橫禍,眾親友前來探望,幫助出主意,在眾親友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時,張鳳畢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打算。其實,擺在麵前的選擇有多種可是他選擇了最艱難的一種——生命既然無法挽回,如果再不做出金錢方麵的賠償,自己的良心一輩子都會不安。

張鳳畢召開了一個家庭會議,把自己的意思對兒女們說了。大兒子張福正自從肇事後,一直被強烈的內疚折磨,父親要將賠償金一次性付清的想法與他的不謀而合。

張鳳畢看出了受害方家屬的顧慮,鄭重地對他們承諾:即使傾家蕩產,即使四處借債,也要把賠償金付清。張家賣掉了居住多年的祖宅,變賣了所有家產,湊了兩萬餘元。張鳳畢又東挪西借,最後湊足了13萬元,一次性交到了李麗的手中。

接到厚厚的一摞錢時,李麗愣住了。她和其親屬被張家的誠信感動,再三表示,如果有困難,可以不必全額賠償。張鳳畢沒有答應。

房子賣掉了,一家人用親友送的木板搭建了一間屋子搬遷到娘娘屆山上,一品鍋,幾床被,一個別人淘汰的破舊櫃子,是這個家的全部家當。他們開始了漫長的還債之路。

荒山上艱苦的生活遠遠超過人們的想像。木板搭建的房子四壁透風,玻璃動輒被山風吹得粉碎,隻好釘上塑料布代替。冬天室內比戶外暖和不了多少,夏天屋裏熱得要命。吃水要到400米外的水龍頭去接。屋裏沒有電,晚上孩子們寫作業隻好點蠟燭。直到兩年前,相鄰的交警支隊幫忙拉了電線,張家才用 電。在這樣艱苦的環境裏,一家有一住就是7年多。張鳳畢和妻子每天早起晚睡,辛勤開墾著貧瘠的荒山,想一點點把債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