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立身處世的切記要典 千裏直堤,潰於蟻穴(1 / 1)

第九卷 立身處世的切記要典 千裏直堤,潰於蟻穴

做事和用人要杜漸防微,慎始慎終,不要因為細枝末節的小事情導致不可挽回的損失。

人生就像打撲克牌升級一樣,判斷要準確,避免失誤。在雙方競爭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推理要合乎邏輯,判斷要準確無誤。

如果我們出錯了一張牌,該得的分未得,該贏的未贏,那麼我們的處境就會急轉直下,牌運大變,三把五把難以翻身,有時甚至以徹底失敗而結束全局。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出了錯以後,喜歡對自己說:“這一次不算。”這是一種十分可怕的想法。

一次失足就像把毛線球掉到地上一樣。線球是花了很長時間仔細繞起來的,如果我們把它掉在地上一次,就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夠再把它繞起來。(刪掉)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們惟有像老子說的“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才能避免因小失大的事情發生。在具體操作上,中國智謀學祖師父鬼穀子曾細心地總結了中國社會的運作方式,提出了多條應對秘訣。其中一條就是“抵隙”。

事情在出現征兆時,應當立即察覺。千裏長堤,潰於蟻穴。秋毫之末的小縫隙,最終可能動搖泰山的根基;一團小小的火苗,可能會把阿房宮燒成灰燼(刪掉)。

如果能在問題還處在萌芽階段,沒有形成規模,局勢的兆頭還沒有顯現的時候,就已經洞燭先機,獨具慧眼,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存亡、得失的關鍵都事先看得到,把握得住。

所以,防患於未然,堵塞小縫隙,是戒懼的根本原則。在大火燃燒起來之前就能預先防止,使自己超然獨立,站在安全正確的一麵。這種戒懼,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

宋高宗時,同安郡王楊沂中在郊外遇到一個算命人。

楊王用手中的拐杖作筆,在地上畫了一畫。算命人一看,馬上連連向他磕頭,說:“王爺為什麼微服出行來到這裏?應該多多保重自己。”

楊王非常驚訝,責問他是怎麼知道的。算命人說:“土上加一劃,就是王字啊!”楊王很高興,就寫了一張條子,批給他五百萬貫錢,命他到錢庫去取。

第二天,算命人到了錢庫,錢庫司帑拿著那張條子看了很久,說:“你是什麼人,竟敢偽造王爺的假押騙取錢財。我應當把你抓起來問罪。”

算命人講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聲嘶力竭,大喊冤枉,希望能讓楊王聽到,司帑和司謁一起打發了五千貫錢給他,他十分喪氣地走了。

過了些日子,錢庫司帑將情況告訴了楊王,楊王奇怪地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司帑說:“他今天說您是王,明天再胡亂給你添加些什麼,那恩王所受的誹謗就太多了。況且您現在本來就是王,還用得著算命的算嗎?”

楊王站起來,把原來要賞給算命人的幾百萬貫錢賞給了他,以資獎勵。

良醫在人發病初期,便能把他治好。人考慮事情,也應該盡早著手的。有些問題開始看上去不值得一提,但是如果不能趁其苗頭初現時解決掉,隨著形勢的演變,完全可能變得不可彌補,甚至釀成大禍。就像樹木在幼苗之時,用手就可以摘除,但長大後不用斧頭就無法砍掉了。

宋朝時,大強盜張海將要從高郵城經過。高郵城守將晁仲約考慮到無法抵禦這些強盜,就曉諭郡中富裕人家,讓他們拿出牛羊好酒招待張海。

事情傳出,宰相富弼提議把晁仲約抓來明正典刑。

範仲淹為他求情說:“按郡縣的兵力和武器,足以戰勝這邦強盜,守住城池。晁仲約遇到強盜不抵禦,反而賄賂他們,依法當誅。可是現在高郵既沒有士卒,又沒有武器,況且老百姓的心理是:寧願大家湊集些財物,免於被燒殺搶掠。他們對晁仲約的決定肯定非常歡喜。殺了晁仲約,不符合製定法律的本意。”

富弼十分氣憤地對範仲淹說:“剛要依法行事,你就多方阻撓,今後用什麼來整頓法紀?”

範仲淹悄悄對他說:“自從宋朝開國以來還未曾經易誅殺臣子,這是現在不成文的規矩。為何要輕易破壞了這一規矩呢?如果以後皇帝把手殺順了,我們這些人的腦袋還能保得住嗎?”

富弼不以為然。等到二人出京巡視邊防,富弼從河北返回京都,到了京城大門,卻不準他進去。他擔心朝廷有“兔死烹狗”之舉,整夜彷徨不安,不由感歎道:“範仲淹是個聖人啊!”

深謀遠慮,明察秋毫,才能清楚成功、失敗的關鍵在哪裏,並能事先預防,采取補救的辦法。堵塞某一措施的漏洞,把可能導致失敗、動亂的因素提前消滅,轉禍為福,轉危為安。能這樣做的才算是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