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保持冷靜 見機行事 第七章 專注於要事(2 / 2)

朱由校尤其擅長的是精致的雕刻。他做的硯床、梳匣皆是自己雕刻、自己油漆、五彩絢麗,工極奇妙。他雕刻的八幅屏,在不足一尺的天地裏花鳥魚蟲、人物走獸,無不栩栩如生。朱由校沉緬於木工製作,根本不理朝政,文武百官有時三年也見不上他一麵。

太監魏忠賢等就抓住他這個特點,專門等他幹木匠活的時候才進來奏事。天啟皇帝聽後,總是趕緊說:“你們看著去辦吧,我知道了!”就這樣大權旁落,終於葬送了大明江山。

有人由此感慨說,帝王的才華,應該表現在文德武功上。論文則應體察、把握自然法則,以此為指導思想來製定政策法令;論武則應製止暴亂,平息戰火,穩定社會,團結人民。這才是做帝王的宏圖大略。至於鼓瑟吹蕭,和詩譜曲,是文人墨客、歌伎演員們的事情,做皇帝的卻一味去鑽研,怎麼能治理好國家呢?

劉邦的成功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麵說明做大事不必多才多藝的道理。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乃是一介小吏,沒有任何方麵的超群才能,但是他能任用張良製定國策和戰略思想,用蕭何負責經濟規劃,在戰時就是解決軍需,用韓信負責南征北戰,讓他們各盡所能,因而也成就了自己的“無能”之功,和那些專於小玩意而亡國的君主正好形成鮮明對比。

醉心於大事業,就難免在小處疏忽,而光在小處著眼的人,就會忘了大利害。

在一次宴會上,有人邀請雅典政治家塞米斯托克裏演奏豎琴。但是他卻說:“我不精此道。我隻會將一個小鎮發展成一個大城。”盡管他說此話時態度極其倨作,但這句話卻可以一般地用來評論政治家。

如果我們觀察一下曆代的治國者,就會發現此輩確可劃分為兩類——有一類人善於把小鎮變成大城大國,卻不會彈豎琴;另一類人精於豎琴,卻不會把小鎮變成大城,反而會把大城變成小鎮甚至廢墟。

有人能聽出音樂、歌曲是否和諧、美妙;有人能鑒別書法雕刻是否漂亮、精彩;有人出口成章,能言善辯,對答如流;有人對小說詩詞心領神會;有人對於射擊、駕車、書法、術數樣樣精通,可是這些隻能算是雕蟲小技。

而做領導的如果刻意在這些上麵下功夫,即便出類拔萃,眼光如離婁一般銳利,聽力如師曠一般敏銳,射箭像後羿一樣準確,書法像王羲之一樣高杆,隻能說是一技之專才,對統帥下屬做大事並沒有一點兒好處。

大家都知道,孔子也曾經為生活所迫,而做過各式各樣的工作,因此多才多藝。但他自己也說,由於那些經曆,而耗費了太多的精力,從而阻礙了政治上的發展。

因此,可能的話,最好不要到處找零工,不要將精力放在與自己的奮鬥目標無關的事物之上。一個真正的專家,不必多才多藝,應該專注於本專業的學問的研究,隻有這樣才能有別於乃至於超越其他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