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鄱陽湖古戰場--承載了兩個帝王的全部野心(3 / 3)

4.三次交鋒

七月二十日,兩軍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陽湖內)湖麵遭遇。

陳軍巨艦聯結布陣,展開數十裏,氣勢奪人。朱元璋發現陳軍巨艦首尾連接,不利進退,於是將自己軍隊的艦船分為20隊,每隊都配備大小火炮、火銃、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槍、神機箭和弓弩,下令各隊接近敵艦時,先發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敵艦時再用短兵器進行格鬥。

第二天,雙方展開激戰。朱軍大將徐達身先士卒,親率艦隊勇猛衝擊,擊敗陳軍前鋒,殺敵1500人,並繳獲一艘巨艦。接著,朱軍大將俞通海乘風發炮,焚毀陳軍20餘艘艦船,陳軍被殺和淹死者眾多。然而,朱軍也有很大的傷亡,特別是朱元璋座艦擱淺被圍,險遭不測。

從清晨至日暮,雙方一直呈僵持狀態,互有傷亡,不分勝負隻好鳴金收兵。

二十二日,朱元璋親自率領水師出戰。因陳艦巨大,朱軍艦小不能仰攻,接連受挫。此時,朱元璋聽取了部將郭興的建議,改用火攻破敵。

朱元璋選擇勇敢士兵駕駛七艘裝滿火藥柴薪的漁船,在黃昏湖麵上吹起東北風時迫近敵艦,順風放火,一時間風急火烈,火勢迅速蔓延。

瞬間,烈焰飛騰,湖水盡赤,陳軍死傷過半,數百艘巨艦被燒毀,陳友諒的兩個兄弟及大將陳普略均被燒死。朱元璋乘勢發起猛攻,又殺敵2000餘人。

二十三日,雙方再次交鋒,陳友諒瞅準朱元璋旗艦展開猛攻。當時,朱元璋剛剛移往他艦,原艦便被陳軍擊碎,因此免遭一劫。

二十四日,朱軍大將俞通海等人率領六艦突入陳軍艦隊,勇敢馳騁,如入無人之境。朱軍士氣大振,朝陳軍發起猛烈攻擊。

最後,陳友諒不得不收攏殘部,轉為防禦,不敢再戰。

5.得人心和失人心

二十四日晚,朱元璋乘勝進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製江水上遊,陳友諒則退保諸磯(今江西星子南)。

兩軍相持三天,陳軍屢戰屢敗,形勢越來越不利。同時,陳友諒的兩員大將見大勢已去,投降了朱元璋,導致陳軍內部軍心動搖,力量更加削弱。

陳友諒一氣之下將抓到的俘虜全部殺掉,以此來泄憤,朱元璋卻恰恰相反,他將俘虜全部送還,並悼死醫傷,大得人心。為此,陳軍內部分崩離析,士氣更加低落。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認為陳軍可能突圍退入長江,於是移軍湖口,在長江南北兩岸設置木柵,在江中放置大舟火筏,又派兵奪取蘄州和興國,便於控製長江上遊,堵敵歸路,待機殲敵。

陳友諒被困於湖中一個多月,軍糧殆盡,於是孤注一擲,從南湖嘴突圍,打算進入長江退回武昌。

當陳友諒率軍到達湖口時,朱軍以舟師、火筏四麵猛攻,陳軍無法前進,於是改道涇江,又遭伏兵阻擊,在左右夾擊的局勢下,陳友諒中箭而死,五萬餘人投降。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下武昌,陳友諒兒子陳理投降,至此,朱元璋完全占領了陳友諒所屬的地區。

從七月二十日到八月二十六日,曆時37天的鄱陽湖之戰終於結束。

窺秘戰爭

1.陳友諒失敗的根源

戰前,陳友諒無論在人數還是在武器裝備上都優於朱元璋,結果卻以慘敗被殺而告終。究其原因,主要是陳友諒在戰略指揮上的失誤。

朱元璋率主力北救安豐,造成應天空虛。如果陳友諒沒有先攻洪都,而是讓主力直攻應天,隻留一小部分攻打洪都,這樣就會使朱元璋處於陳、張夾攻、進退失據的不利處境。

但是陳友諒卻沒有這麼做,導致數十萬大軍局處於狹小地域,難以展開,而且,陳友諒也沒有派兵扼守江湖要津,而是置後路於不顧。最終使得朱元璋巧妙地利用了他的疏漏,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從而扭轉了戰局,創造了我國水戰史上的著名戰例。

2.朱元璋報恩

據說,有一次,陳友諒率十幾萬水軍把朱元璋的兩萬水軍包圍在鄱陽湖,當時的情況對朱元璋非常不利。

陳友諒乘人之危,提寶劍站在指揮船的船頭,大聲喊道:"朱元璋,我不想殺你的士兵,你如果有好生之德,就馬上出來拿劍自刎。"

朱元璋此時在指揮船裏走來走去,想不出好的辦法。正在這時,他手下的一名將領說:"主公,我們長的很像,況且我也沒有在外邊漏過臉,眼下危及,我隻有替主公一死,不過,在我死之前,我有個請求,我想讓你將來把我的兒子封為十王之王,他以後若犯死罪,去他一王,但是不能殺他。"

朱元璋說:"如果我將來當上皇帝,一定封他為十王之王。"

之後,那名將領穿上朱元璋的衣服,走到船外,麵對陳友諒,拿劍自刎。

陳友諒信以為真,很講信譽地放走了真正的朱元璋。

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他沒有食言,封那個將領的兒子為十王之王,並且還讓他當上了自己的駙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