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 3)

【楊裕興麵館】創辦於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店主楊心田。他在三興街租一鋪麵,開設粉館兼營湯圓,為圖利市大吉,取“富裕興盛”之意,將之命名曰“楊裕興”。因所做湯粉質地上乘,味道鮮美,一時食客紛擁,生意興旺。1934年,楊心田年老病重,便將店務交由其子楊菊(村)掌管,後者苦心經營,於1937年在青石橋開設支店。1938年“文夕大火”,將三興街、青石橋二店毀於一旦。大火過後,老店得以重建,1945年兩店合並於青石橋,成為長沙首屈一指的著名麵館。如今,長沙楊裕興有限公司正續寫著新的發展篇章。

【徐長興烤鴨店】店名取“長興久旺”之意,是一家富有民族風味特色的清真酒家。該店原建於南京,五代時經營鴨食烹調,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遷來長沙,開始在坡子街設店,後來搬到解放路黃石街。由徐佩齋經營,以經營烤鴨、油雞著稱,不久生意日興,其中尤以“吊爐烤鴨”、“一鴨四吃”遐邇聞名。

所謂一鴨四吃,即一吃薄餅包烤鴨皮;二吃鴨肉小炒,即將鴨肉切絲或丁,鑲以玉片尖或冬筍、辣椒、韭白或芹菜等,下鍋精炒。三吃鴨油蒸蛋;四吃豆腐、菜心鴨骨湯。—鴨四吃,香脆鮮嫩,甜鹹兼備,菜點兩全,風味獨特,久盛不衰。

【五一路】長沙火車站正對的這條筆直的公路,便是湖南著名的五一路。由於它是在1951年5月1日動工修建的,因此叫它“五一路”。五一路又叫五一大道,是一條橫貫長沙東西的主路。東起長沙火車站,西至湘江一橋。五一路與黃興路交叉處的五一廣場,與芙蓉路交叉處的芙蓉廣場,與韶山路交叉處的袁家嶺等,都是長沙的商業最繁華地段。

1949年8月5日,長沙和平解放,四野105部隨軍進城接管了長沙城。8月22日,南下幹部閆子祥出任長沙首任市長。隨後閆市長從湖南臨時政府副主席袁任遠手裏拿到一張700萬斤糧食的批條,交給第一任城建局局長潘基躓(畢業於武漢大學土木工程係)的手裏,叫他拿著批條去修建一條大西門碼頭(今天的湘江大橋東頭附近)到老火車站的公路。這條路就是將長沙兩大交通線——水路和鐵路得以貫通的五一西路(解放初期京廣線是北下直線穿過長沙城,從大西門碼頭到老火車站要穿過很多小巷街道,碼頭與車站之間並沒有直通的大馬路)。

1949年從戰火中蘇醒的長沙城,剛剛過去的戰火和反動政府敗退前的掠奪,令湖南境內民生凋敝,百廢待興。解放前後,大量的難民從四麵八方湧入了長沙城。那時長沙有40多萬人口,其中失業人員和落難流落到長沙的人員有20萬左右,因此賑災、救濟任務之重可想而知了。而在當時,湖南省撥給長沙的救濟糧隻有700多萬斤。要拿這批“救命”糧食批條修路,也就是說要讓失業的群眾在重建中找到一份工作(後來修路采用“以工代賑”的方法)。1951年4月20日,根據城市規劃,開始拆除沿線的狹窄街道以及路線兩旁的棚戶區,開工的日子選在具有特別意義的五一勞動節那天。當時沒有機械化,全是人工,但是人們依然熱情高漲,先後有5萬人參加修路。人們在工地上喊著號子,揮著汗水,前後奮戰800多個日夜,終於在1952年5月12日,一條長1.55公裏,路寬34米的沙石大道建成了,這條路便是後來的五一西路。

隨著五一西路的修通,長沙兩大交通線水路和鐵路終於得以貫通。1958年,五一路繼續向東延伸;到1967年,長沙至韶山的鐵路通車,五一路東段續通;1975年,鐵道部部長萬裏提議路幅加寬到60米;1977年,五一東路修建成功;1978年,湖南省委第一書記毛致用為五一路全線通車典禮剪彩,近兩萬市民參加。

【《瀏陽河》雕塑】城市雕塑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品位,反映了一個城市的精神氣質。長沙城中的雕塑或活潑、或激昂、或沉默、或熱烈……一個個滿載創意與個性的表情符號,藝術地記錄著城市的曆史和文化,令這座古老而現代的城市更顯靈動。位於芙蓉廣場的巨型雕塑《瀏陽河》,有15米高。雕塑為一少女手拉小提琴,一頭飄逸的秀發上隱約可見跳躍的音符,如瀏陽河彎過的幾道灣。雕塑藝術語言誇張、簡潔,極富動感,成為芙蓉廣場上一個凝固的音符。

【鏈接】地處長沙營盤路口湘江風光帶雕塑廣場、象征著湘女精神的“天山湘女石”,它采集自新疆哈密,重百餘噸。湘女石背靠湘江,寓意湘女們雖身處遙遠天山,但仍然在聆聽著湘江的濤聲,心係著家鄉的親人。

1949年底新疆和平解放後,20萬解放軍官兵鑄劍為犁,墾荒屯田,紮根新疆,以改變自漢代以降,曆代屯墾一代而終的局麵,達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但如果官兵們的婚姻問題得不到解決,將影響這一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因此,新疆軍區王震司令員等首長非常關心,高度重視,千方百計親自籌劃,決定征召女兵解決這一問題。為響應“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號召,一批批湘女遠離家鄉,來到天山腳下參加開發邊疆的建設,總數約在8000人左右。她們開始在茫茫的大漠戈壁演繹一個又一個悲歡離合的故事,也孕育了愛、寬容、大義和堅韌,被譽為“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親”。

位於橘子洲大橋南側湘江風光帶上的浮雕《瀟湘八景》,一幅幅美侖美奐的圖畫不由令人眼前一亮。其設計是根據沈括《夢溪筆談·書畫》中所記載,並參考了其他古文字及書畫對其的描述而完成的。浮雕采用的是鑄銅材料,八塊浮雕一塊連著一塊,總長約30米,高約3.5米。《瀟湘八景》分別是:瀟湘夜雨、平沙落雁、煙寺晚鍾、山市晴巒、江天暮雪、漁村夕照、遠浦歸帆、洞庭秋月。湘江風光帶的雕塑還有“圖騰柱”、“怪神騎獸”、“星夢”、“印章係列”。

瀟湘大道牌樓口牌坊以南的風光帶上,雕塑“湘江夜話”生動再現了1850年的某個夜晚,林則徐和左宗棠在湘江的一條船上談話的情景,喚起了人們對那段曆史的深刻懷念。

黃興路步行商業街有7組雕塑小品,全新回放長沙百姓過往的民生民俗。雕塑小品的藝術創作,圍繞原汁原味的長沙民俗與商業業態來展開。7組雕塑小品將還原生活的本真狀態,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有修鞋、補鍋、納涼、剃頭挖耳的場景;有吃臭豆腐的、又有炸臭豆腐的攤攤;還有滾鐵圈、跳皮筋、打陀螺的情景等等。比例上與真人差不多大小的青銅雕塑小品,與麻石板街麵相映成趣,這不僅讓老長沙有一種撲麵而來的親切感,也成為向遊客展示長沙民俗風采的一扇“窗口”。

【長沙市市花、市樹】1985年經全市人民投票選舉,市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決定杜鵑花為長沙市市花,樟樹為長沙市市樹。杜鵑花別名映山紅,屬杜鵑花科植物,為常綠式落葉灌木,高達2米,3~5月開花;樟樹屬樟科樟屬,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代表種。樟木是木材王國中的珍品,為樟、梓、楠、稠四大名木之首。其花鬱香四溢,不但沁人心脾,聞之神清氣爽,而且能淨化空氣,殺死肺結核、痢疾、白喉等病的病原菌,樟樹對二氧化碳、臭氧、氟化氨都有較強的抗性。

【黃興南路步行街】於2002年2月9日上午開通。2005年被評為首批“中國著名商業街”稱號,與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齊名。步行街從司門口到南門口,全長838米,由室外步行街、室內步行街和空中花園三部分組成,沿途景觀以瀟湘八景為形態,貫穿整條步行街,是最能代表老長沙生活氣息的商業街。各大專賣店在街的兩邊林立,大眾品牌甚多,且品種齊全。除了這裏,長沙值得一逛的地方還有金滿地;文運街、長康路;文廟坪、南牆灣;解放中路,文藝路口路段;師大河西商業文明街、麓山南路等等。

【長沙賀龍體育中心】是全國第一座以國家領導人之一賀龍元帥的名字命名的大型綜合性體育場所,兼備體育競技比賽功能、全民健身功能和城市商貿、休閑、娛樂、觀光遊覽功能,能滿足舉辦各類大型會展、貴賓接待及現代化辦公的需要。始建於1951年,時名長沙勞動人民體育場,1984年更名為長沙市體育場。1987年更名為長沙賀龍體育場。2003年9月,投資近五個億的體育場改擴建工程竣工,並正式更名為長沙賀龍體育中心。

作為長沙21世紀標誌性建築,賀龍體育中心地處芙蓉路、勞動路、白沙路和城南路四條城市主幹道環繞四周,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人氣旺盛。中心設計新穎,她以白沙古井為設計切入點,以“芙蓉、白鶴、鼓琴”為設計主題,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巧妙地融為一體。建築物的頂蓋像一朵綻放的芙蓉花,鮮花寓意為掌聲和榮譽;建築物的南、北立麵展現出“白鶴晾翅”的造型,象征著長沙的體育事業像白鶴一樣展翅飛翔;建築物主體部分好似一麵大鼓,而東南主入口上部則像立著的琴旋,寓意著鼓琴合奏,鼓琴剛好與“古井”諧音,象征一曲新世紀的凱歌在長沙奏響。

【亞洲第一摩天輪】位於賀龍體育場東北角,高120米,直徑99米。如果在五光十色的燈光中徐徐啟動,50種不同顏色組合的燈光在夜空中瞬息變幻,絢麗多姿,是長沙一座瑰麗的地標,一處青少年現代化的活動場所,也是市民和遊客領略星城美景的好去處。

【田漢大劇院】位於勞動西路與芙蓉路交彙處,建築總麵積2.8萬平方米。它是一座由國家投資近兩億元建成的,以專業演出為主的多功能現代化劇院。它由大劇場、音樂廳、田漢文化廣場及其他附屬設施組成。大劇場座位數為1206個,全數字化控製的燈光渲染出紛繁的舞台氣氛,並配有國內一流的16米旋轉舞台和四塊升降台。從2002年開始由田漢大劇院與香港中華集團合作,每晚在田漢大劇院上演的綜藝晚會用無比的震撼力,給廣大觀眾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

田漢,長沙人,劇作家、戲劇活動家。1916年赴日留學,回國後執教於上海大學、上海藝術大學。1932年入黨後積極投身革命鬥爭。寫有話劇、歌劇、戲曲、電影劇本100多部以及大量詩歌和歌詞。主要作品有《咖啡店之一夜》、《名優之死》、《關漢卿》、《文成公主》、《謝瑤環》等。其中經聶耳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被采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刊登的關於國旗、國歌和年號的“新華社信箱”中,對將《義勇軍進行曲》采用為國歌做了如下解釋:“《義勇軍進行曲》是十餘年來在中國廣大人民的革命鬥爭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經具有曆史意義。采用《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的國歌而不加修改,是為了喚起人民回想祖國創造過程中的艱難憂患,鼓舞人民發揚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熱情,把革命進行到底。這與蘇聯人民曾長期以《國際歌》為國歌,法國人民今天仍以《馬賽曲》為國歌的作用是一樣的。”

1978年,第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在第136條中增加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國歌同國旗、國徽一樣,是國家的象征。

【文夕大火】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後,日軍繼續南犯,湖南由抗戰的大後方轉為抗日的前線。11月9日,日軍攻陷嶽陽。由於情報不準,蔣介石誤認為日軍會立即進攻長沙,於是在長沙召開了高級軍事會議,決定放火焚燒長沙以阻擊日軍。參加會議的有何應欽、白崇禧、陳誠、唐生智、張治中等高級將領30餘人。會上,蔣介石說:“我們麵臨日寇進犯,我們國弱,難以抗擊強敵的進攻。以弱抗強,隻有堅壁清野,才能以空間換時間,保存實力,取得最後勝利。”接著他對湖南省主席張治中說:“敵人來了,你們長沙怎麼辦?”不等張治中開口,他就直接道:“這還有什麼可思索的?用火燒掉!我軍不能住,敵人也住不成。糧食、器材,凡帶不走的全燒掉。”並叮囑說:“這是中央常委定的,誰也不能抗命!”於是,在長沙實行“焦土抗戰”便成了定論。軍事會議後,長沙警備司令酆悌決定以警備二團團長徐昆為總指揮,組織放火隊伍,準備放火工具。放火時,以城南天心閣處舉火為號,全城統一行動。按此計劃,徐昆將警備第二團以3人為一組,編成100個放火小組,分發放火器材,調集大量消防車,灌入汽油,作為放火車,並在主要街道堆放了大量易燃物。有些牆壁上用石灰寫著“焦”字,或畫了其他縱火暗號,或用日文寫著對敵宣傳標語。11月12日,蔣介石還不放心,又從南嶽發來密電:“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勿誤。”

12日深夜,南門外傷兵醫院不慎失火。守候各處的放火隊員誤以為是放火信號,便一齊點火,一時間城中濃煙滾滾,火光衝天,熱浪灼人,人嘶馬叫,一片火海。大火延燒五天五夜,造成空前浩劫。被大火直接燒死的市民3000餘人,焚毀房屋5.6萬餘棟,占全城房屋的95%以上,原來繁華的街道成了斷壁殘垣,學校、銀行、工廠、商店毀於一旦。

這場長沙曆史上毀壞規模最大的一次全城人為性質的火災,也讓長沙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壞最嚴重的四座城市(長沙、斯大林格勒、廣島、長崎)之一。因12日的電報代號為“文”,大火發生在夜間,故為“夕”,因此稱這次大火為“文夕大火”。同時,它與鄭州花園口決堤、重慶防空隧道窒息,並稱為我國抗戰期間三大慘案。

【鏈接】鄭州花園口決堤——1938年日軍入侵中原,6月7日繼開封失陷後,中牟又失守,鄭州危急,武漢震動。為阻止侵華日軍西進,蔣介石采取“以水代兵”的辦法——決堤,下令扒開黃河大堤。

決口的任務交給了守衛黃河的商震的部隊,地點首先選在中牟縣境內的趙口。因趙口流沙太多,沒能扒開,蔣介石指示再換地點重新決堤。經過緊急協商,駐守在黃河附近的新八師初步把地點選定在趙口以西的花園口附近(花園口原是一處古渡口,位於鄭州北郊30多裏的黃河南岸)。6日,國民黨新八師師長蔣在珍提出改在花園口另行決堤,被采納,得賞金2000元。6月9日上午9時許,蔣在珍部在花園口決堤成功。《豫省災況紀實》裏有這樣一段文字描述當時的那場災難:泛區居民因事前毫無聞知,猝不及備,堤防驟潰,洪流踵至;財物田廬,悉付流水。當時澎湃動地,呼號震天,其悲駭慘痛之狀,實有未忍溯想。間有攀樹登屋,浮木乘舟,以僥幸不死,因而僅保餘生,大都缺衣乏食,魂蕩魄驚。其輾轉外徙者,又以饑餒煎迫,疾病侵奪,往往橫屍道路,填委溝壑,為數不知幾幾。幸而勉能逃出,得達彼岸,亦皆九死一生,艱苦備曆,不為溺鬼,盡成流民……

這場人為的、震驚世界、慘絕人寰的大浩劫、大災難,致使豫、皖、蘇3省44個縣市被水淹沒,成為黃泛區。600餘萬人民遭受洪水侵襲,加之蝗旱兵禍,9年間共有89萬人喪失生命。從軍事上,日軍約4個師陷於黃泛區,損失2個師團以上,其隴海線兩側進犯武漢的計劃被粉碎。據日本軍部透露,由於黃河決口,日軍奪取武漢的時間推遲了3個月。

重慶防空隧道窒息——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軍對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造成慘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史稱“重慶大轟炸”。為躲避轟炸,重慶政府挖掘了多條防空洞。

1941年6月5日晚9時左右,日軍又對重慶進行轟炸。僅能容納四五千人的公共防空大隧道中(設在市中心稍偏西的十八梯)擠進一萬餘人,日軍空襲長達5個多小時,期間隧道頂上燃起了大火。由於擁擠和缺氧,造成了駭人聽聞的防空大隧道窒息大慘案,2500人窒息死亡,傷者無數。

【天心閣】位於長沙城區最中心,自古享有“瀟湘古閣、秦漢名城”的美譽,天心閣不但是古城長沙的象征,而且見證了長沙的曆史發展與變遷。

天心閣主樓原為一層建築,至清乾隆年間加高到兩層,以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44年)《四庫全書》總閱官李汪度所作《重修天心閣記》為證。1852年太平軍攻打長沙後複修城垣,將原兩層擴建為三層,主閣三層高14.6米。整個建築色調凝重而雄渾,風格去華飾而存古樸,屬典型的明清時期南方園林建築風格。

據明崇禎十二年《長沙府誌》所載,其始建於五百多年前的明崇禎年以前。主閣舊時曾為觀測星像,祭祀神靈之所。相傳建閣時其正對應天上主管人間壽命的“長沙星”,故原名“天星閣”。副閣分別供奉主宰人間功名的文昌帝君和奎星兩位神像,以保長沙“文運昌盛”、“振人文而答天心”,因此後更名為“天心閣”。

毛澤東在一師讀書時,一次與蔡和森等同遊天心閣。當時天心閣上有很多鴿子,毛澤東看到漫天飛舞的鴿子,即興說出上聯:“天心閣,閣棲鴿,鴿飛閣不飛。”在場的人無不拍手叫好,但一時無人對出下聯。而蔡和森略有所思,雙眼凝視著遠方湘江中的橘子洲,隱約見到洲旁的小船,靈機一動,對出了下聯:“橘子洲,舟戲洲,舟行洲不行”。這副對聯既工整,又巧妙,今已成為長沙城家喻戶曉的趣聯巧對。

【白沙井】位於城南白沙街,1964年被列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長沙府誌》載:“白沙井,縣(指善化縣)東南二裏,井僅尺許,清泉甘美,通城官員汲之不絕,長沙第一泉”。民謠稱:“無錫錫山山無錫,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沙水即指白沙井之水。此井不溢不竭,泉水清冽甘美,衝茶色味殊絕,釀酒芳香甘醇。杜甫有“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之佳句,毛澤東也有“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吟詠,都是對白沙井的讚歎。

據考證,白沙古井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現有泉眼四口,井口以花崗岩石砌成,長約67厘米,寬僅33厘米,深70厘米,井口東側豎有“白沙古井”石碑。

【湖南一師】位於天心區書院路妙高峰下(今新校區在嶽麓區東方紅鎮),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享有“千年學府,百年師範”美譽,前身為湖南師範館、中路師範學堂。始創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宣統三年(1911)校址遷建於城南書院遺址後,名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澤東在該校第八班學習,當時曾書寫有一聯:“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隻怕一曝盡十日寒。”

1950年12月,毛澤東為母校題寫了“第一師範”校名和“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的校訓(“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校風為徐特立題寫)。2000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升為普通高等師範專科學校。2007年升為本科師範院校。

【賈誼故居】位於長沙市太平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4前,西漢著名政論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賈誼就住在這裏,時任長沙王太傅。

賈誼,洛陽人,18歲即能誦詩屬文,精通儒家經典,22歲任進士,同年升為太中大夫,同僚之中,無出其右。撰《過秦論》、上《論積貯疏》,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製度,定官名,興禮樂”等一係列切合實際的改革國家政治的方略,極為漢文帝賞識,一度欲提拔他任公卿之位,但遭到周勃、鄧通等將相大臣的詆毀,說他“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終於未受重用。公元前176年被調出京城,改任長沙王太傅。

【定王台】據《漢書》記載,定王的母親唐姬,原是景帝寵姬程姬身邊的丫環。一日,景帝喝醉了酒後,誤把她當作了程姬而“寵幸”了,直到酒醒後才發現是唐姬。後來唐姬生下了一個兒子,景帝因此為其取名“劉發”,就是“突然發現”的意思。

劉發因生母地位卑賤,在景帝的兒子中最不受父皇寵愛,劉發因此也一直鬱鬱寡歡。後來,劉發被封王長沙,即定王。相傳,劉發曾將他從長安帶來的泥土在長沙築了一座高台,日日登台遠眺長安,以慰思念父母之情。常年日久,這座土台便叫做“定王台”。

《善化縣誌》說:“定王台,在瀏陽門內。漢景帝子定王發分藩長沙,築台望母……俗傳定王載土長安,築台於此。”定王台故址,如今就在長沙定王台書市對麵,解放路邊上的長沙市圖書館門口。現在已經沒有土堆,長沙市人民政府立有一塊牌,其上介紹有定王台的由來,說其毀於文夕大火。

【朱張渡】從湖南一師橫過書院路,就可到湘江畔的朱張渡。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理學大師朱熹從福建崇安專程來潭州造訪張栻。朱熹在此逗留了兩個月,著名的“朱張會講”由此展開。朱、張對理學中的一係列問題分別在嶽麓書院和城南書院輪流進行討論。嶽麓與城南僅一江之隔,朱張二人經常同舟往返於湘江之中,“朱張渡”由此得名。

【撈刀河】發源於瀏陽市石柱峰北麓的社港鎮周洛村,於長沙城北洋油池彙入湘江。全長141公裏。傳說關羽過河時,不慎把青龍偃月刀掉入河中。順河尋找時發現刀居然漂在水麵,於是得名“撈刀河”。

【湖南烈士公園】位於市區東北,西鄰東風廣場,東濱瀏陽河,南起陳家山廟山,北抵絲茅衝。原為荒涼塚山。紀念塔於1959年建成,塔堂合一。上部為紀念塔,高38.6米,平麵呈八方形,塔身南向正麵嵌漢白玉碑心,上鐫毛澤東題“湖南烈士公園紀念碑”;下為紀念堂,平麵為不等邊八邊形,堂四角為壁龕,後祭堂,豎碑銘:“近百年來特別是近三十年來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光榮犧牲的湖南人民英雄烈士永垂不朽”。東西為陳列廳,陳列有先烈郭亮、夏明翰、楊開慧等90人的遺像和事跡,並陳列有全省76000多位烈士的全部名冊。

【長沙動物園】“虎嘯猿鳴百鳥和,喬灌花香四季春”。長沙動物園位於開福區德雅路466號,占地78畝。毗鄰烈士公園,園內共飼養、展覽珍稀動物200餘種,2000餘頭(隻)。其中大型猛獸及食肉動物15種50隻,鳥類52種800多羽,龜、蛇、蛙等兩棲爬行動物46種350條,熱帶海洋類動物22種150條。被中國科協定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馬王堆漢墓文物展】馬王堆共有三座漢墓,按發現次序的先後,分別編為一、二、三號墓。一號墓墓口呈方形,下麵為鬥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漢墓葬形式。墓口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7.8米,從封土到墓底有20.5米深,自墓口向下有4層台階,墓室北麵有一條由地麵幾乎直達墓底的斜坡墓;二號墓墓口和中部為圓形,下麵3米處為方形,由於曾經多次被盜,且白膏泥密封較差,所以整個墓葬已嚴重坍塌;三號墓與一號墓形製相同,保存較好。遺憾的是,該墓屍體已經腐爛,僅殘存一具骨架。經鑒定,墓主人是一位身高約1.85米、年齡在30歲左右的男性。三座漢墓共出土帛書帛畫、簡牘、漆木器、紡織品等各類文物3100餘件以及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女屍。

馬王堆漢墓位於長沙市東郊,距市中心約四公裏。當年那裏地勢平坦,地麵有兩個大小相仿的土塚,平地突起且中間相連,形似馬鞍。相傳是五代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所以叫它“馬王堆”。後來有人說是西漢長沙定王劉發兩個母親的墓地,曰“雙女塚”。直到1971年底,湖南省軍區366醫院決定在這裏修建地下病房和倉庫,為了配合基建,考古學家對此進行了科學性發掘,終於揭開了它們的神秘麵紗。

一號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於:墓室底部鋪墊有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槨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約為40厘米、重約5000公斤的木炭,木炭外又填放有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上的填土每隔半米厚時又用夯錘夯實了一次。這些木碳主要起防潮、幹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白膏泥則是製造瓷器的原料,它有較強的防滲漏和密閉特性(據清華大學土木工程係專家研究得知,白膏泥的防滲漏係數是混凝土的100倍,能達到24小時不滲漏一滴水)。正由於深埋密封,該墓的屍體、葬具及大量隨葬器物才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

二號墓出土有“利蒼”玉印、“軑侯之印”銅印和“長沙丞相”銅印,所以考古學家認為馬王堆是西漢初期軑侯家族的墓地。二號墓墓主人應該是第一代軑侯、長沙國丞相利蒼。他生於戰國末年,死於西漢高後2年(公元前186年)。據《史記》和《漢書》載,於惠帝二年四月(公元前193年)以功再封軑侯。“軑”是地名,在如今河南省羅山縣和光山縣之間,食邑為七百戶。但是,由於利蒼在長沙國的獨特地位,所以家族成員生前享盡人間榮華富貴,死後也得到了厚葬。

【鏈接】根據文獻記載及有關出土文物等綜合研究,專家得出了軑侯利倉的大致情況: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經過五年的楚漢戰爭,戰勝了西楚霸王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在這個新政權建立的前後,劉邦出於政治上的需求,為了爭取各地軍事領袖的支持,分封了七個異姓王,這就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燕王臧荼(滅荼後改封盧綰)、長沙王吳芮。這樣,在漢帝國的版圖中,即形成了郡國並存的局麵。原來,秦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後有所增加),而當時屬中央直轄的隻有以長安為中心的十五個郡,其餘大部分土地為諸侯王的封地。各王均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官製也與中央政府相仿,自然形成了諸侯王各霸一方的局麵。到了漢高祖末年,除了吳氏長沙國之外,其他異姓王均被剪除,代之以劉邦的兄弟子侄。根據《史記·呂太後本紀》記載:“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這顯然是想利用宗族血緣關係來加強其統治地位。另外由朝廷直接指派王國丞相等地方高級行政長官,負責在王國監督朝廷法令的貫徹執行情況。見於文字記載的,如漢文帝時第五代長沙王吳著的太傅賈誼(公元前201年~前169年),就是由朝廷任命的。

當時長沙國南麵是與漢中央敵對的南越國,它與北方的匈奴一樣,都是漢中央的心腹大患,朝廷把利蒼派到長沙國來任丞相,這就是說,他除了控製長沙國之外,還有監控南越國的雙重任務,由此可見他是漢中央十分信任的人物。

漢初,王國丞相的官階,略在郡守之上,雖不算很高,卻實權在握,為王國機構中的最高長官,不但統率小朝廷中的文武百官,而且控製王國軍隊。就職位來說,丞相實際上是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

利蒼是高祖十年左右到長沙國任丞相的,他上任的次年,長沙國的鄰國淮南王英布叛反,以淮南國四郡的兵力,向漢中央進攻。

英布是長沙吳芮的女婿,他曾和吳芮在反秦起義中建立了軍事同盟,本為一員猛將,在反秦起義及楚漢戰爭中立下大功,故被封為淮南王。英布反叛後,率領精兵,先滅東邊的荊國(國王為劉邦之叔劉賈),再敗楚國(國王為劉邦之弟劉交),真是所向無敵。因此劉邦親自掛帥出征,英布戰敗,退至淮南,再戰失利又退至江南,英布原已打算戰敗後即借親戚關係遁入長沙國。適遇長沙王派人來接,當走至長沙國境的番陽縣茲鄉時,即被長沙王的伏兵殺死。劉邦對長沙王能大義滅親當然感到十分欣慰。劉邦也知長沙王能有此舉,當然與丞相利蒼的工作是分不開的,但他因在同英布的作戰中身負重傷,返京後即去世了。到漢惠帝元年九月,長沙王之子吳淺,因文功而封侯,有二千石食邑。惠帝二年四月,丞相利蒼也因功封為軑侯,為七百戶。這正好驗證了劉邦生前所說:“非有功不得侯”之說。

利蒼的夫人葬於一號墓。根據墓中出土的一枚“妾辛追”的印章得知她叫辛追,在經曆了早年喪夫、晚年喪子之痛後,她於公元163年撒手人寰,死時約50歲。根據女屍和T形帛畫上辛追的形象,中國警官大學趙成問教授利用“警星-3人像模擬複原係統”複原了軑侯夫人的頭部像,並製作了中年軑侯夫人的蠟像,再現了辛追當年的風采。

辛追生前很愛美,也很愛打扮。在她的梳妝盒——雙層九子漆奩和單層五子漆奩中,除裝有胭脂、油彩、白粉等各種化妝品外,還有銅鏡、鏡擦、鑷、笰、笄、梳篦、環首刀等梳妝用具(“妾辛追”的印章放在單層五子漆奩中)。鑷用於修眉,笰用於上妝。出土時笰毛的部分染成紅色,很可能是胭脂。其中那把黃楊木梳篦子(黃楊木有殺真菌、保健作用),就好像剛做成不久似的,刨削光整、分齒均勻,非常精致,寬度僅僅5厘米,卻有74齒,比當今一般篦子還要精細(因為那時沒有洗發水,用它可以梳下虱子和汙垢等)。

三號墓墓主人是利蒼的兒子。根據三號墓出土的這支紀年木牘記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奮移主藏郎中,移藏物一編,書到先質,具奏主藏君”。經考證指的是漢文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前168年2月24日為該墓主人下葬的準確時間。死時約30歲。三號墓中不僅出土兵器38件,還出土了一張世界最早的軍事地圖——《長沙國南部駐軍圖》。西漢高後末年,南越王趙佗發兵攻打長沙國南部,隨即漢王朝及長沙國派兵征剿,戰爭一直持續到漢文帝初年。《駐軍圖》的出土說明墓主人是長沙國一位重要的軍事將領,而且曾經參與指揮過這場戰爭。圖的方位為上南下北,與現在地圖的方位正好相反,散落圖中各處的圓圈,它們代表“裏”,相當與現在的村落;四方框表示縣城;兵營畫成多種不規則的形狀;在整個防區的中央、幾支河流的彙合處設有軍隊的指揮部,以三角形來表示。整個防區內,在指揮部前麵、左麵和右麵駐守有六支軍隊,分二線部署兵力,並依托三條山穀扼守南越國進入長沙國內地的通道。由此可見,當時長沙國南境駐軍采取的是憑險固守的姿勢,圖上軍事部署之嚴密、地形利用之巧妙、對各軍事因素思慮之詳審,都充分說明了由於長期戰爭的實踐,漢初的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鏈接】說到這裏,有人可能在想,長沙國到底是個什麼機構?那個南越國又是個什麼樣子呢?請看這張《漢初吳氏長沙國及毗鄰郡國疆域圖》:

就長沙國的疆域,劉邦的詔令曰“其以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為長沙王”。名義上為五郡,而事實上,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已為割據一方的南越王趙佗所占有。豫章郡又屬於英布的淮南國,所以吳芮實際隻有長沙一郡之地。依《漢書·諸侯王表序》講:“波漢之陽,亙九疑,為長沙。”這就是說長沙國的南北界限是,北瀕漢水,南抵九嶷山。它的領域大致上包括當今湖南省的絕大部分,以及相鄰的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省區的一小部分。

長沙國的民族,史書上稱“半雜蠻夷”,即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之地。據《漢書·賈誼傳》中說,在漢文帝時,長沙國在籍的民戶為二萬五千,如按每戶五口計算,總共不過十三四萬人,可謂地廣人稀。

從《長沙國南部地形圖》中可以窺見其行政製度。該圖繪有80多個行政單位,其中縣級有8個:營浦(今湖南道縣)、南平(今湖南藍山縣)、泠道(今湖南寧遠縣)、舂陵(今湖南新田縣)、桃陽(今廣西全州縣)、觀陽(今廣西灌陽縣)、桂陽(今廣東連縣)、齕道(今湖南藍山所城一帶)。

這裏專家也給出了南越國的情況:公元前207年,秦王朝滅亡,封建割據勢力稱霸各地。當時節製嶺南三郡的南海尉任囂說,南海郡“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據史書記載,任囂病死之前,召趙佗密語,使趙佗代行南海尉事。之後,又誅殺了秦朝設置的官吏,易以自己的黨羽,再進一步派兵攻打桂林郡和象郡,然後自立為南越武王。

趙佗自立為王時,是在秦亡之後而漢高祖未立之時。高祖建立西漢王朝後,《史記·南越列傳》曰:“為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漢十一年,遣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與剖符通使。”因當時嶺南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麵均落後於中原地區,必須仰仗於中原王朝,因此趙佗也欣然接受了高祖所賜的印綬,北麵稱臣。此事,對漢、越雙方來說均屬好事。

對西漢王朝來說,當時對南越王可說是鞭長莫及,因為漢高祖登基時,麵臨著許多嚴重的內憂外患問題。由於連年戰爭,社會經濟已凋敝不堪。由於國庫空虛,此時,國家和人民都急需休養生息,以便恢複元氣。再則,裂地分王的各異姓諸侯,擁兵自重,各霸一方,這都是急需要解決的國內大事。對外來說,北方匈奴已相當強大,經常侵擾北部邊境,擄掠人畜,對西漢朝廷威脅很大,因此漢王朝不得不集中大量兵力與之對抗。此時如再用兵南越,實為不智之舉。漢高祖決定不以武力征服,而是使用懷柔政策,封趙佗為南越王,這在當時實為上策。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病逝,惠帝繼位,不久亦病故,呂後趁機篡權,提出“別異蠻夷”政策,下令“毋予蠻夷外粵金鐵田器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這樣,漢越關係迅速惡化。

問題之所以產生,《史書·南粵傳》載,趙佗認為“高後聽讒臣,別異蠻夷,隔絕器物,此必長沙王計也,欲倚中國,擊滅南越而並王之,自以為功也。”長沙王吳芮受封時,封地為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等五郡,但他實際隻獲得長沙、豫章(可能隻有一部分)二郡,其他三郡被趙佗占據。故呂後改變對南越的政策,其中不排除有長沙王吳臣的進言,因此,趙佗認為“此必長沙王計也”。

公元前179年呂後死,漢軍撤兵罷戰。這樣使南越軍威大振,使左、右之閩越、夜郎均臣屬於己。後來,漢文帝承認呂後“悖暴乎治”及其重整朝綱的決心,趙佗聞之主動與漢中央修好。他向漢文帝上書,“求親昆弟”,即在真定求訪他的族屬;“請罷長沙兩將軍”。文帝按其要求,修複其祖墳,厚待其親族,罷免了派駐長沙國的將軍博陽侯陳濞,接著再派陸賈持書入南越,對趙佗的要求作了答複。

趙佗十公感動,“乃頓首謝,願奉明詔,長為藩臣,奉貢職”,並回贈“白璧一雙,翠鳥千,犀角十,紫貝五百,桂蠹一器,生翠四十雙,孔雀兩雙。”自此以後,一直到南越王的第四代,尚屬和好。

從一、三號墓中出土了大量飲食器具、食物標本等,軑侯家奢華生活由此可見一斑。最令人驚訝的是當年打開一號墓出土的雲紋漆鼎時,人們竟發現裏麵竟然盛的是兩千多年以前的湯,湯的表麵還漂浮著一層完整的藕片!但遺憾的是,由於藕片內纖維早已溶解,出土後與空氣接觸,再加上起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震蕩,藕片全部溶解於水中了。

三號墓出土了一張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醫療保健體操圖——《導引圖》。所謂“導引”,就是疏導氣血、引伸肢體,是一種將呼吸運動和肢體運動相結合的醫療體育方法。

《導引圖》長約100厘米,寬約50厘米。上麵繪有44人,分4排,每排11人,人像高9~12厘米。從形態和服飾看來,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的穿長袍,有的穿短裙短褲,甚至裸背,個別人手持器物。

《導引圖》上尚有31處有文字,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是描繪運動的姿態。有伸展、屈膝、體側、腹背、轉體、全身跳躍、舞蹈等肢體運動;有呼吸運動;有使用棍棒、沙袋、盤碟和球類的器械運動。圖中“以丈通陰陽”,畫一穿裙婦女,手執行長棍,彎腰下俯,利用棍捧使雙手呈直線狀極力展開,促使人體上半身位置下移,下半身位置對上舉,因以“調和陰陽”;第二類是模仿動物的,如“口狼”、“信(伸)”(亦即鳥伸)、“沐猴灌”(獼猴喧嘩)、“鶴口”等。“熊經鳥伸”是先秦以來最常用的導引動作。“熊經”畫一男子,穿長袍,摹仿笨熊爬樹。“五禽戲”中有“熊戲者,正仰,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辟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五禽戲”中的“鳥戲”,是“雙立手,翹一足,伸兩臂,揚眉鼓力右二七,坐伸腳,手足距各七,縮伸二臂各七也”。與“五禽戲”相比較,可看出《導引圖》上仍保留模仿動物的單純動作,顯出其簡樸的特色;第三種是用以治病的。如“引(瞆)或(頹)”(瞆指眼疾、頹指疝症)、“引聾”、“引胠責(積)”(一說即腳積,應是下肢運動不便症)、“引項”、“引炅(熱)中”、“引溫病”、“坐引八維”(表示手足四肢氣血透達之意)等病症。此外還有“煩”、“痛明”(當指眼珠痛症)等。“引”就是用導引術來治療某種疾病。如在“引厀(膝)痛”的畫麵上,一男子上身挺立,轉體向右,下肢作曲膝狀。即強調用積極的方法進行醫療,著意於運動。

《導引圖》是很好的保健體操運動。在2000年前,古人就知道某些疾病的治療是不需藥物、手術或針灸等外界因素的,而強調調動內在因素,積極向疾病作鬥爭。從保健意義上說,它可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保持朝氣、煥發精神。

一、三號墓出土了300多件木俑,他們是軑侯家各種奴仆的替身。形體最高大的是冠人俑,頭戴高高的帽子,身著絲綢長袍,在鞋子的底部刻著“冠人”兩字,出土時身後率領著幾十個彩繪木俑,他應該就是軑侯家的家丞(即總管);女侍俑身材修長,衣著華麗,繡花長袍上還用紋錦鑲邊,應該是主人的貼身丫環;彩繪立俑形體最為矮小,出土的數量也是最多,造型千篇一律,表情都是愁眉苦臉的,他們是軑侯家中地位最為低下、從事各種雜務勞動的奴婢;還有後麵的歌俑、舞俑和奏樂俑等,可以說各類奴仆形形色色、應有盡有。這反映了軑侯家奴婢成群,前呼後擁,車水馬龍的奢侈情景。

一、三號墓出土有琴、瑟、築、笛、竽、竽律、編鍾、編磬8種樂器。這是我國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為研究西漢音樂文化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這裏有“濫竽充數”中說的竽,它出土於一號墓,保存完整,有22根竽管。但竽管與吹口之間不能通氣,上端沒有氣孔,鬥內沒有氣槽,也沒有用以控製音高的簧片,隻是一具樂器模型罷了。

軑侯夫人生前過著金聲玉振、輕歌曼舞的奢靡生活,死後還隨葬歌舞樂俑,夢想在天曹地府繼續盡情享樂。這支由2個吹竽俑、3個鼓瑟俑組成的家庭管弦樂隊,打扮整齊,娥眉高挑,小嘴緊閉,神情緊張地在準備為賓客們演奏。歌俑們麵目清秀,身著長袍,席地而坐,似乎正在歌唱著婉轉悅耳的曲調;舞俑們麵部豐腴,塗脂抹粉,身體稍微向前傾斜,兩膝略微彎曲,身著短褂長裙,體態輕盈,好像正在伴隨著歌聲翩翩起舞。

三號墓中出土了一套當時的娛樂用具——博具。它主要由1個博局、12個六黑六白的大棋子、20顆小棋子、42根籌和1個骰子組成,裝在特製的漆盒裏,是為玩“六博”遊戲而特意製作的。那麼,六博的玩法是怎樣的呢?請看這個博戲場麵:二人麵向棋盤對坐,分別執黑、白兩棋,並將棋子置於博局上的12個“L”形和“T”形曲道上,然後輪流投擲一個18麵球體的骰子。骰子一麵代表一種有利的棋步;相對的一麵代表不利的棋步;其餘各麵分別刻數字1至16。遊戲雙方通過投擲骰子所獲得的數字行棋,以獲得籌碼的多少來決定勝負。六博遊戲在漢代曾經風行一時,但是在唐代之後便演變成為中國象棋。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保存完好,器形多樣,工藝精巧,共有500餘件。其中,一號墓出土184件,三號墓出土316件。有盛放食物的鼎、奩、盤;盛酒或肉羹的鍾、壺、鈁;喝酒和渴湯的耳杯、卮杯;用於盥洗的盆、匜、沐盤;承托食物的案、平盤;盛放梳妝用具的多子奩盒;用於娛樂的博具;用以日常擺設的屏風和幾;用作掛放武器的兵器架等,器形總計在20種以上。胎質大多為木胎,也有竹胎和麻布胎。

雲紋漆鼎:鼎是一種盛食物用的祭祀禮器,它是國力、權力的象征。從夏商周以來就有一套完整的用鼎製度: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士五鼎,在使用時誰也不敢僭越。馬王堆一號墓出土有7件鼎,證實軑侯的地位。這些鼎都保存完好,胎骨很厚,是用整塊木旋削而成,稱為旋木胎。體形穩重,器表髹黑漆,口沿有一道菱紋圖案,蓋和器身都彩繪紅色、灰綠色的渦卷紋和方連紋,使它形成幾何雲紋的圖案。足部朱漆彩繪獸麵紋,耳部為雲紋。器內髹紅漆,並書寫“二鬥”兩字。

雲紋漆案,是用來端取食物的長方形平盤。在它的四個角底部,各有一個曲尺形的矮足。古人曾用“舉案齊眉”來形容夫妻之間相敬相愛,其中的“案”指的就是這種器物。這件案的底部書寫有“軑侯家”三字,表示這件器物屬軑侯家所有。辛追很好吃而且能吃,特別愛吃肉,包括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每餐有五菜一湯,米飯一碗,米酒一杯,幾個肉串,還有水果等等。出土時,案上完好地放有5個小漆盤(5個菜),盤內盛有已腐朽的牛排等食物及2根竹串,還放有漆卮、漆耳杯及一雙竹筷。

漆碗是古代用於盛食、盛酒或羹的器皿。由於在兩側設有便於雙手端取杯的部分,形狀像兩隻耳朵,所以稱為“耳杯”。它的內底上用隸書寫有“君幸食”三字,意思是“請您用餐”。

彩繪雙層九子漆奩,竹簡上名“九子曾檢”。辛追老夫人的化妝用品就是擺放在這裏的,相當於兩層帶蓋的的梳妝盒。盒內下層嵌有9個大小配套的小盒子,所以叫“九子奩”。9個小盒子有圓有方,有長有短,還有一個馬蹄形的盒中裝有形狀大小相似的梳子與篦子一對(一對為角質,一對為黃楊木質)。小的盒內盛胭脂,大盒內盛假發;上層不帶小盒,是用來裝大件用品的,如各種羅綺、手套、絮巾、組帶和繡花鏡套。

粉彩漆方奩。由於這種奩專門用來裝貴重物品,所以它的形體和紋飾就更加講究。蓋的款式與眾不同,呈現盝頂狀,器表髹黑漆,器內髹紅漆。漆奩的花紋用白色凸起的線條勾邊,再在其中用紅、綠、黃三色勾填彩繪漫卷的支紋,紋飾華麗,層次分明,具有強烈的立體效果,文獻上稱之為“堆漆”。

【鏈接】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金屬器為數很少,既無大件銅器,也沒有其他金銀器,隻在一、三號漢墓中各出土了一麵銅鏡,在二號漢墓中出土了兩枚銅印和一尊大小如拳的小銅鼎。這是因為當時漢文帝為了提倡所謂“敦樸”,下了一道禁令:凡是治喪埋葬,不準用金屬器隨葬。即所謂“治霸陵(漢文帝之墓)皆用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見《史記·孝文本紀》)很明顯,軑侯身為王國丞相,不得違抗。而隨葬的絲綢漆器等物,其價值之高,早已超出了銅器的10倍。

接下來將欣賞到西漢時期的湘繡工藝品,我們先了解一下有關湘繡的知識。

【鏈接】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素有“絲綢之國”的美稱。南部廣大地區自古就盛產蠶絲,促進了刺繡、織錦工藝的發展。古代達官貴人為了顯示其富貴和地位,往往喜歡在絲綢上繡各種精美圖案,利用刺繡來裝飾衣、裙、衾、枕等生活用品,美化生活,創造美的奇葩。比如皇帝繡龍、皇後繡鳳、文官繡鶴、武官繡虎等。

刺繡分為多種流派,而各自有不同風格。蘇繡以光線明暗強烈、富有立體感而見長;蜀繡針法豐富,運針上,粗細對比強烈;粵繡以用線多樣等特點而聞名;而湘繡以畫稿為藍圖,經過藝人“以針當筆、以纖素為紙、以線暈色”的藝術再創造後,不僅保留了原畫的筆墨神韻,而且達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藝術效果。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畫物象外形內質,色彩鮮豔,形象逼真,構圖章法嚴謹,畫麵質感強,有“遠觀氣勢宏偉,近看出神入化”的藝術效果。據《雪宦繡譜》記載,有青、黃、紅、黑、白(以上正色)、綠、赭、紫、交、蔥(以上間色)9類,88種原色,因其深淺染製成745種不同的色彩。湘繡繡工認為一切物象感光效果未必即能以700餘種色彩包括無遺。所以,湘繡用色基本上可稱為“有色皆備”。

湘繡即湖南手工刺繡。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湘繡就是封建朝廷的受寵貢品。1958年在長沙楚墓中發現的龍鳳圖案繡品圖案之精美,繡工針法之細膩,早為世人歎而觀止。據統計,從馬王堆一、二、三號墓中出土的17大箱150餘件各種華貴絲織品和繡有精美的龍鳳、飛燕怪獸、祥雲卷草等充滿著楚地巫風的服飾。其數量之多、品種之全、花紋之新穎、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漢時期的湘繡工藝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此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培養了質樸而優美的藝術風格。隨著湘繡商品生產的發展,經過廣大刺繡藝人的辛勤創造和一些優秀畫家參與湘繡技藝的改革提高,把中國畫的許多優良傳統移植到繡品上,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各種藝術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湘繡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七十多種針法和一百多種顏色的繡線,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劃物象外形內質的特點,繡品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明,質感強烈,形神兼備,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2006年,湘繡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在湖南湘繡博物館裏,就有1200餘件館藏精品。這些優秀作品中,既有被入選中國工藝美術的國家珍品,也有被作為國禮贈送國外政要首腦的精品。

湘繡既有名貴的欣賞藝術品,也有美觀適用的日用品,那如何挑選到一幅好的呢?挑選湘繡時最主要的是看其表麵的光潔度,如果繡得比較稀的話,光潔度就不夠,好的繡品針線繡得很密,使圖案有立體感,光潔度高。湘繡會根據不同的布質、色彩及題材,靈活綜合運針,而且花線劈絲粗細合度,從而充分表現物體形象的質感。如繡金魚魚尾,用線要細,排針要虛,才能表現輕薄、透明感。再比如繡貓,根據對象毛絲變化規律掌握絲理,繡出來的貓毛茸茸地形態逼真生動,而繡得粗糙的貓毛就會象鋼針一樣紮著。

幾何紋絨圈錦。錦是一種用幾種顏色的經緯線織成圖案花紋的提花絲織物。絨圈錦是一號墓中製造工藝最為複雜的織錦,是以多色經絲和單色緯絲交織而成。絲織物表麵有幾何形圖案部分,呈現有立體感的環狀絨圈。錦麵上絨圈有大有小,有長有短,看上去有層次感,豐滿而美麗,使織錦產生了“錦上添花”的立體效果。如果把組成花紋的絨圈割開,讓絨圈的絲頭散開,就成為後世的提花絲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實物,把我國起絨技術的創始時間至少提早了300年。

信期繡是出土的刺繡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僅一號墓就出土這種繡品20件。煙花菱紋羅是一種透孔輕薄的絲織物,以粗細線條構成明暗相間的兩種菱形花紋。圖紋清晰秀麗、素潔大方,而在輕薄的羅地上刺繡,則顯示了高超的刺繡技藝。它的繡紋以燕子作為主題圖案,繡麵上布滿了長著長尾的變形燕子和流雲。展翅飛翔的燕子有著朱紅色奪目的頭嘴,配上絳色、深綠色的羽翼,穿梭在淺棕色的雲層裏。為什麼當時人們叫它“信期繡”呢?因為燕子是定期春來秋往的候鳥,每年總是信期歸來,因此得名。

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眾多絲織品中,其中最令人感到驚奇的是一號墓出土的素紗襌衣。素紗襌衣從衣領到下擺長為128厘米,左右袖子展開竟長達190厘米,真正的寬袍大袖。說素紗襌衣是無價之寶,不僅因為它年代久遠,而且保存非常完好,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所蘊含的精湛工藝,用“薄如蟬翼、輕如煙霧”來形容它是最貼切不過的。說它薄吧,有人說把它疊放成10層還能看到報紙上的文字;說它輕,出土時,專家對它進行稱重,驚奇的發現,這件衣服竟然隻有49克,連一兩都不到!更何況在領口、袖口和下擺還繡有厚厚的絨圈錦。襌衣用蠶絲做成,無顏色、沒有襯裏也沒有花紋,所以叫它“素紗襌衣”。人們不難想像出當年軑侯夫人辛追穿上它時那種臨風飛舉,衣袂飄飄的風采。

不過這件素紗襌衣在1983年全國著名的文物盜竊案——許反帝盜竊文物案中,差點毀於一旦。當時30多件文物同時被盜,這其中就包括了這件無價之寶——素紗襌衣。

對於素紗襌衣等文物的被盜,國家公安部高度重視。為防止走私出境,公安部向全國海關發放了這批文物的照片,專案組也進駐博物館。案發一個星期後,許反帝再次潛入長沙友誼商店作案時被當場抓獲。

然而許反帝的媽媽,長沙市教育學院一名法律教師,為了掩蓋兒子的罪行,竟然將兒子偷得的28件文物扔到長沙烈士公園幼兒園和五一郵局,又將其餘10文物中的4件文物燒毀,6件丟進大便池內(雖經過多次打撈,仍未找到)。然而素紗襌衣卻依然沒有下落,後來在五一路郵政局寄送包裹的櫃台上發現了一個無人認領的包裹,上麵寫著“湖南省博物館收”,打開一看,竟然發現裏麵裝的就是那件在外漂泊了40多天的素紗襌衣!原來許反帝不識“素紗襌衣”真麵目,竟把它當作破布一樣拿來包裹青銅器了。但是讓人深感惋惜的是這件薄如蟬翼的素紗襌衣已經部分毀損,衣服的下擺還留著當年被撕裂的口子。

馬王堆這座神奇的墓葬,因為它完美的構造,和密封性使得裏麵的女屍、T型帛畫等等都保存得非常完好。它周圍的白膏泥和一萬多斤木炭加起來厚度達到了2.5米,就是這種神奇的密封效果,使墓室不僅沒有氧氣,連滋養的細菌都無法生存,它完全是一座無菌的墓室。因此素紗襌衣才得以保存兩千多年而不朽。無菌、缺氧的情況下得以保存的素紗襌衣,在發掘後,離開古墓遇到空氣後非常容易發黃、變脆,所以不敢輕易打開,萬一用力不慎,國寶就會變成一個碎片,於是國家文物局決定複製一件素紗襌衣。

接到任務的是南京雲錦研究所。可是當他們複製出第一件素紗襌衣時,竟然發現是原物的4倍多,有200多克。後來專家經過研究發現,原來2000多年以前的蠶和現在的蠶不一樣,素紗襌衣的蠶絲比現在的蠶絲要細的多。經過蠶業研究所的生態分析發現,素紗襌衣的蠶絲都是三眠蠶吐的。三眠蠶比四眠蠶雖然隻少了一個眠期,但體重隻有1克多,四五條才能抵到一條四眠蠶的重量,吐的絲當然比四眠蠶要細得多。此後,複製素紗襌衣的全部工作人員克服了重重困難,耗時20年運用現代紡織技術複製出來一件素紗襌衣,重量為49.5克,還是比原物重0.5克。

印花敷彩紗絲綿袍:這是我國第一次發現的古代印花絲織品的實物。絲綿袍用印花敷彩紗作麵料,素紗作緣邊和襯裏,內墊絲綿。衣麵上的圖案為藤本科的變形紋樣,其枝蔓部分的印紋細密,分布均勻,交叉處有明顯的鏤空版特有的斷紋現象,而花、葉及蓓蕾部分的紋樣各不相同,色彩有濃有淡,不像印花那樣規整同一,但筆調明快流暢、富於變化,這又是鏤空版印花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因此,可以肯定它是在印好枝蔓後,再用手工把色漿一筆筆描繪上去的。在絲棉袍這樣大麵積內,依次進行印染和描繪,它的難度和所用工時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見這種印花和彩繪相結合是技術史上的一大革新,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塗料印染方麵的傑作!

三號墓中出土了6大類44種10多萬字的帛書,內容涉及哲學、曆史、文學、宗教等等,儼然是一個門類頗多的地下圖書館。在這個“圖書館”中,著名的古代書籍有《周易》、《老子》、《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脈灸經》等等,讓人驚喜不已的是兩本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專著:《五星占》和《天文氣象雜占》。

帛書《五星占》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天文專著。全書共約8000字,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對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規律進行記錄,並運用天文星象來占卜吉凶。第二部分則是用圖表的形式記錄了從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的70年間木星、土星、金星運行位置和會合周期,測量值與現在的極相近。其中關於金星的記載最為準確,所測的會合周期為584.4日,比現在所測的583.92日隻多0.48日(即其誤差不到半天)。現在人們使用的是電子望遠鏡等高科技手段來觀測星雲,而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僅憑肉眼作的觀測能有這樣的結果,真的是不可思議!

帛書《天文氣象雜占》以250幅繪有雲、蜃氣、恒星、彗星等各種天象的圖像組成,是一種利用天象來占驗災異變故、戰爭勝敗的圖書,這本書中最精彩的是29幅彗星圖,除最後一幅“翟星”外,都有頭、尾兩部分。彗頭畫成一個小圓圈或圓點,有的彗頭裏還有一個小圓圈或圓點,說明在彗頭中心可能已經發現了彗核。可以說這是現存世界上最早彗星形態的著作,它生動地反映了我國古代在天文觀測及研究方麵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帛書《五十二病方》是迄今所見最早、最完整的古代醫方專著。書中詳細記載了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和五官科等103種疾病的治療醫方283個,藥名254種。其中《牝痔》一篇中記載了一套完整的割除內痔的外科手術,大意為:人的直腸若長了痔瘡或瘤子,就殺一隻狗取出它的膀胱,套在一根空心的竹管上,從人的肛門插入直腸內,用嘴把狗膀胱吹脹,然後將直腸下端的痔瘡慢慢引出,用刀割去痔瘡或瘤子,並在傷口消炎止痛。但有時直腸難以宿回原位,就在直腸上塗上起潤滑作用的軟膏,再把人倒懸起來,將冷水潑濺在他的心腹上,使腹腔因受刺激而收縮,馬上直腸就自動縮回腹腔中了。

帛畫《車馬儀仗圖》(複製品)。描繪了盛大的車馬儀仗場麵。畫的左上方有兩行人物,第一行為首之人戴高冠,腰佩長劍,身後隨從如雲,這就是身為長沙國軍事將領的三號墓墓主人;左下方是由100多人組成的方陣,陣中是正在鳴金擊鼓的樂隊;畫的右上方有4列駟馬車騎,右下方有14縱列共100餘人的騎隊。這金戈林立、戰馬嘶嘶的場景濃縮在一幅畫麵上,仿佛大戰在即,長沙國的軍陣隊伍正整裝待發。這是一幅寫實性的畫卷,墓主人生前閱兵的情景非常生動形象,人物眾多卻主次分明,是中國繪畫史上現存最早的寫實畫作。

馬王堆漢墓帛畫中的極品——T形帛畫。這幅畫的形似拉丁字母“T”形,為了便於稱呼,就稱之為“T形帛畫”。它在遣策中記載為“非衣”,可能有“似衣非衣”的意思。出土時反蓋在內棺棺蓋上,頂部橫裹一根竹竿,在每個垂角下都係著絲帶或麻質帶子。據考證,這是旌旗畫幡一類的物品,出葬時由人高舉著走在儀仗的最前麵,用以“引魂升天”,相當於招魂幡。在一、三號墓中各出土了一幅,其中以一號墓T形帛畫最為精美,出土時色彩絢麗,宛如新生。

一號墓T形帛畫上寬92厘米,下寬47.7厘米,全長205厘米。內容從上至下可分為天上、人間、地獄三個部分。華蓋以上為天上部分。正上方有一人首蛇身、披發而坐的神。據《山海經》記載,它是威力巨大的燭龍神,主管著天氣的陰晴和晝夜的變換。右邊繪有9個紅色的太陽半隱半藏在藍色的神樹——扶桑樹中。傳說扶桑生長在東海,有幾千丈高,10個太陽在此棲息並輪流出去值班。而畫中卻隻有九日盤旋其中,另外一個太陽可能正在值班尚未歸來。最大的太陽中繪著一隻黑色的鳥,古人稱之為“金烏”,其實這是古人對太陽黑子的觀測結果。左邊則是一輪彎月,月下一個美麗的女子輕舒廣袖翩然起舞。有人說這是月神正托舉月亮緩緩升起,也有人說這是偷取了不老仙丹的嫦娥正向月宮飛去。月中一隻肥胖碩大的蟾蜍口銜一株靈芝草,而體態輕盈的玉兔與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天門兩旁兩位守門神正躬手而立,恭敬作揖,歡迎升天的辛追老夫人。人間部分以華蓋作屋頂,上有朱雀鳥作為裝飾。華蓋以下,體態豐腴的老夫人錦衣華服、環佩丁當,正手持拐杖踽踽前行。三個貼身的奴婢緊跟其後,兩位煉丹的方士正向她獻上長生不老的丹藥。人像兩側是交蟠穿壁的雙龍,象征尊貴和吉祥。下麵的圖畫可能是老夫人支世後家人守靈祭祀的場景。他們麵色青藍,神情肅穆,盡顯哀傷之態。地獄部分赤身裸體的地神平托著白色的大地,腳下踩踏著兩條意欲興風作浪的鼇魚,製止地震山崩的發生。地府中更有麵目猙獰的怪狗和雙目圓睜的貓頭鷹,鎮壓鬼怪妖魔不去侵擾老太太的亡靈。

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就出現了肉體不滅的思想。這時如《山海經》、《春秋左氏傳》、《韓非子》、《楚辭》中就出現許多關於“不死藥”、“不死之民”、“不死道”、“延年不死”的記述,處處反映了人們追求靈魂不死、肉體長存的觀念。到漢代,神仙思想更盛。楚國“俗信鬼而好祀”,具有濃厚的南方巫文化傳統,屈原詩歌中的奇特想像及其神遊境界就是這一傳統思想的藝術體現。根據馬王堆墓葬情形、隨葬器物以及紋飾圖畫看來,則明顯地反映了那種祈求靈魂不死、肉體不滅、羽化升天的神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