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 二、渤海可能變“死海”
我國海岸線長達18萬多km,加上地處溫帶和亞熱帶,適於多種魚、蝦、蟹、貝繁殖、棲息與覓食。我國有很多優良漁場,其中東海漁場被稱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魚種僅渤、黃、東海就有500餘種,經濟魚類50多種,著名的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等是全國各地人民非常喜歡的食品。但是,這些魚類的捕獲量現在比過去大為減少。漁業資源的缺少,跟海岸灘塗、紅樹林等棲息地的破壞,海洋汙染等因素有一定的關係,而過度捕撈則更是一個重要原因。一些漁業單位不按季節,不分大魚、小魚,一味加以捕撈,把即將產卵的母魚和還未長大的幼魚也大量捕撈上市,破壞了魚類的繁殖能力。
紅樹林是一類特殊的海洋性植物,它們生活在陸海連接處,喜歡浪小、淤積的環境,它們的根係發達,不怕鹹水,牢牢紮在淤泥中,並不斷向海中擴展,有“海底森林”、“海岸衛士”和“造陸先鋒”之稱。海南島原有紅樹林15萬畝(即1萬hm2),大多分布在文昌和瓊山兩縣海灣內,僅瓊山縣東寨港一帶就有6萬餘畝。由於一些群眾不聽勸阻砍紅樹當柴燒,1975年一些人又大搞圍海造田,使紅樹林備受摧殘,致使6萬畝紅樹林隻剩下26萬畝。紅樹林一毀,不到幾年功夫,海裏的魚就越來越少,漁業隊被迫散了夥。1980年7月22日,猛烈的台風伴隨著暴雨和大海潮,在紅樹林被毀地帶,直衝海堤,2.600m海堤衝開40多個缺口,3個閘門也被衝垮,1萬多畝農田被海水淹沒,4.000多畝水稻失收……。在那些紅樹林生長茂密的地方,同樣的台風,同樣的大堤卻安然無恙。全世界許多地區海洋水產資源的銳減,同當地紅樹林的破壞有密切的關係。
此外,紅樹林在淨化重金屬、農藥、生活和養殖汙水方麵能力強。防止赤湖發生方麵也有重要作用。廣西擁有我國麵積最大的紅樹林,但由於沿海一些漁民毀林建蝦塘,近10年來,廣西的紅樹林麵積減少了10%。目前,我國已建立了7個省級以上的紅樹林保護區,保護紅樹林約占全國紅樹林總麵積的一半,並成立了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
由於魚類的競食、捕食等複雜關係,某種魚減少,跟它競食和被它捕食的魚類就會相對增加,這在生態學上叫做“演替”,因此,就出現“好魚少了,亂七八糟的魚多了”的現象。過度捕撈不但是我國而且是全球性的問題。例如大西洋北部由於20世紀60年代的過度捕撈,現在鱈魚的產量隻有原先的1/3。鱈、鯡、黑線鱈產量下降,而雜魚(如毛鱗魚和鮐魚)增多,但總產量還是由1970年的430萬t下降到1976年的350萬t。法國、日本、波蘭、西班牙、前蘇聯、南非等國控製的海區,過度捕撈尤其嚴重,致使一些魚類及鯨、海牛、海龜等物種瀕臨滅絕。
我國為了保護漁業資源實行休漁政策,但一些地區,數年休漁成果又毀於一旦。如《中國海洋報》1998年11月10日報道,休漁過後,青島市魚市立馬紅火。記者走訪幾個早市,確實令人觸目驚心,賣魚子的竟占整個魚貨80%。記者趕往小港水產品批發市場,但見批發市場最前邊擺著上百箱小黃魚的魚子,尾尾隻有拇指粗細,食指長短,1kg至少能稱60多尾,最大者也不足半兩重。在場的魚販子講,這100多箱子魚總共1.750多kg,差不多就有12萬尾,這樣的子魚,居民根本無法吃,隻能當飼料用。如此大的一筆海洋資源,就這樣被白白地浪費了。一些海洋專家認為數年休漁,能使漁業資源得到一定程度的恢複。然而不能否認,休漁期過後的濫捕卻依然嚴重破壞著寶貴的漁業資源。
隨意排汙,生態嚴重惡變,渤海可能變“死海”。據《北京青年報》1998年6月8日報道,國家海洋局近日對渤海進行了為期22天的聯合執法,並於近日向外界推出驚人消息:隨意排汙、違章傾廢、盲目建設等已使渤海生態嚴重惡變,如此下去,渤海將很快成為“死海”。據調查,分布在遼東灣、萊州灣、渤海灣的毛蝦、梭子蟹、海蜇等生物資源急劇減少。
據《中國海洋報》1998年7月24日報道,此前不久,中華環保世紀行記者團來到山東龍口造紙廠,了解汙染治理情況,意外發現該廠排汙口正在“嘩嘩”排放汙水,附近百姓聽說記者采訪,紛紛前來,七嘴八舌訴說汙染帶給他們的苦難。有人說,造紙廠排汙口沒日沒夜地排汙已有21年了,大片海域遭汙染,海裏魚蝦絕跡,大約有400多條漁船失去了捕撈場所。群眾反映,由於汙染嚴重,導致這一帶的地下水都成了黃綠色,無法飲用。記者們發現,該廠院牆外,兩條排汙管道通大海,一個排汙口發黃的汙水泛著白沫流入大海,另一個排汙口排放著氣味難聞的醬油狀黑液,海麵形成了兩種顏色:遠處一片蔚藍,近海卻泛著白沫狀的汙水,浪花是粉紅色的。據《人民日報》華東版1998年11月30日報道,寧波市北侖港碼頭的防潮大壩底層的出水口,滔滔不絕地向大海排放汙水。中國的工業和生活汙水在與日俱增,粗略的統計,年排放量也在200億t之上,排入海洋的有100億t。其中有毒、有害的汙染物年均超過145萬t。與此同時,每年通過入海江河攜帶入海的汙染物已超過200萬t。1996年7月,中央電視台的消息說,中國沿海200多個排汙口分秒不停地汙染著沿海漁場,渤海灣龍口的漁民無奈地說:“魚沒有了。”在中國四大海區中麵積最小的渤海,卻接納了全國整個海區汙水總量的322%,全國沿海陸源汙染物入海總量的4774%。據2000年5月21日《中國環境報》報道,一項經過3年全麵、客觀調查的成果表明:1998年我國近海海域水質劣於一類海水質標準的麵積已達20萬km2,比1992年擴大了近一倍;濱海濕地喪失近50%;80%的近海珊瑚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