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長江大橋、市區公共汽車外殼、建築機械等,在酸雨作用下加速了腐蝕生鏽。混凝土材料隻經過三四年,外層沙漿被侵蝕、露出石子。1982年入夏以來,重慶地區連降酸雨,6月13日夜雨後,2萬hm2水稻的葉片突然枯黃,猶如火烤,幾天後植株局部枯死。酸雨對環境的汙染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且與大氣汙染、自然風化的危害不易區別。然而,酸雨對工農業生產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
歐洲和北美國家經受多年的酸雨危害之後,認識到酸雨是一個國際環境問題,單獨靠一個國家解決不了,隻有各國共同采取行動,減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才能控製酸雨汙染及其危害。
從各國情況來看,控製酸性汙染物排放和酸雨汙染的主要途徑如下:
——對原煤進行洗選加工,以減少煤炭中的硫含量。
——優先開發和使用各種低硫燃料,如低硫煤和天然氣。
——改進燃燒技術,以減少燃燒過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產生量。
——采用煙氣脫硫裝置,以脫除煙氣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改進汽車發動機技術,安裝尾氣淨化裝置,以減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為了綜合控製燃燒汙染,國際社會提倡實施係列的包括煤炭加工、燃燒、轉換和煙氣淨化各方麵技術在內的清潔煤技術。這是解決二氧化硫排放的最為有效的一個途徑。美國能源部早在80年代就把開發清潔能源和解決酸雨問題列為中心任務,從1986年開始實施了清潔煤計劃,許多電站轉向燃用西部的低硫煤。而日本、西歐國家則比較普遍地采用了煙氣脫硫技術。
慘重的氣候災害
我國是世界上氣候脆弱區之一。氣候異常給我國帶來了嚴重的氣候災害,尤其是旱澇災害,這些災害每年約造成200億kg的糧食損失和1.000億~2.000億元的經濟損失。
1991年夏淮河流域及長江中、下遊地區發生的特大洪澇,以及華南和河套地區的嚴重幹旱,造成約1.200億元的經濟損失;1994年江淮流域的嚴重幹旱以及華南與遼南地區的嚴重洪澇造成的經濟損失竟達1.800億元;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造成2.000億元的經濟損失;1997年因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氣候災害約造成1.975億元的經濟損失。一般年份,氣候災害造成的損失可占到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3%~6%。我國氣候災害中以幹旱和雨澇兩種氣候災害最為嚴重,約占氣候災害總損失的78%。
幹旱是我國最常見、影響最大的氣候災害,每年因幹旱造成的糧食減產和經濟損失約占氣象災害造成經濟總損失的50%左右。全國各地均可發生幹旱,但主要發生在我國西北和華北地區,西北一年四季都有幹旱,華北春、夏季很容易發生幹旱,特別是黃淮海地區。我國大部分地區幹旱發生頻率大約為3年1遇,但華北和西南地區幹旱發生頻率可達3年2遇;長江、淮河流域夏季幹旱也時有發生。每年平均幹旱受災耕地約3億畝,占我國耕地總麵積的1/6左右。幹旱與水資源缺乏已嚴重影響華北地區的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此外,2000年春夏幹旱少雨,氣候異常,造成了蝗蟲發生的條件,部分蝗區出現了大麵積高密度蝗群,其發生麵積之大、程度之重均為往年少有。受害麵積達4.450萬畝,密度達1.000~4.000頭/m2。蝗蟲的大爆發特別易在天旱和森林過量砍伐之後出現。蝗蟲適應幹旱的能力很強,這是因為其他昆蟲和鳥類在此情況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蟲疾病的一種絲狀菌被抑製,故而使其數量大增。此外,幹旱還使蝗蟲善食的禾本科植物生長受到限製,因此,凡是遇到好食物時,蝗蟲便蜂擁而至。故而這種地方的蝗蟲密度極高,逐漸形成集團化行動。
雨澇發生頻率稍低,約為5年1遇,主要發生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和東南沿海。夏季這些地區雨澇發生頻率可為3年1遇,且強度大、影響範圍廣,如1954、1980、1991、1998年,在長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洪澇。雨澇每年造成的糧食和經濟損失約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總損失的275%左右,個別嚴重雨澇年份損失更嚴重。
夏季低溫一般發生在我國東北地區(包括內蒙),那裏的農業生產受夏季低溫危害最大。近40年來,發生嚴重低溫的年份就有1954、1957、1964、1969、1972、1976和1985年等,再加上一般低溫冷害年,出現頻率約達到4年1遇。其他地區夏季低溫較少見。此外,還有霜凍、雪災、寒害和台風等。氣溫長時間偏低也能造成危害。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一般來說,這裏夏季溫度較高,雨水豐富,對一年一熟的作物適宜,但有的年份夏季出現低溫就可能嚴重影響作物生長。因此,夏季低溫是造成我國東北地區糧食減產最嚴重的氣候災害,例如1972年和1976年,東北地區因夏季低溫冷害而使糧食分別減產了63億kg和475億kg。
除上述主要氣候災害外,還有霜凍、低溫陰雨、寒害、雪災、登陸台風等災害。
上述各類主要氣候災害從其發生機理看,可以分為3種類型:一是降水異常所造成,如幹旱、雨澇、雪災;二是氣溫異常所造成的,如夏季低溫、霜凍、寒害;三是氣溫與降水兩者均異常所造成,如春季連陰雨。
氣候變暖對我國的影響也很大,《中國氣象報》1997年12月29日報道了關於21世紀全球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據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今後幾十年我國地麵氣溫將可能在不斷波動的情況下趨於變暖。就區域而言,南方增溫幅度較小,北方增溫幅度較大。在這種變暖的趨勢下,我國副熱帶的北界將由現在的秦嶺、淮海一帶擴展到黃河以北,冬季徐州、鄭州一帶的溫度將與現在的杭州、武漢相近。而東北和青藏高原的多年凍土的大部分以及祁連山、天山的小冰川都趨於消失。
氣候變暖將使我國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糧食產量的波動將增大,氣候變化將帶來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變動,引起農業生產條件的改變,使農業成本和投資大幅度增加。模擬結果表明,氣候變化會使中國農作物的平均生產力下降10%左右。要滿足需求,則要求在2050年之前,增加投資8億~348億美元/年。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華北的幹旱可能持續到21世紀,中國南方洪澇趨勢嚴重,北方幹旱趨勢加劇,使得中國的防災減災工作麵臨嚴峻的形勢。由於氣候變暖將造成京津唐地區2030年的缺水量為15億~14億m3,造成經濟損失正常年為17億~146億元/年,枯水年為8億~795億元/年。氣候變暖引起的海平麵上升將會影響從遼寧至海南島的所有沿海地區。根據研究預測,我國海平麵上升65cm,相應的淹沒損失估計為41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