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還我大自然 四、陸地發怒了(3 / 3)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製定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序言中就強調指出:鑒於目前地球上物種滅絕加劇的嚴酷現實,各締約國應該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價值,以及生物多樣性及其組成部分的生態、遺傳、社會、經濟、科學、教育、文化、娛樂和美學價值;應該意識到生物多樣性對進化和保持生物圈的生命維持係統的重要性;應該確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全人類共同關切的事項;為了人類的持續發展,必須保護生物多樣性。

土地荒漠化、沙漠化

荒漠化跟沙漠化不同,荒漠化不是指沙漠的擴大,而是指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多種因素作用下,幹旱、半幹旱和半濕潤幹旱區的土地退化。荒漠化被視為人類在環境領域麵臨的三大挑戰之一。全球100多個國家的40億hm2土地正在受到荒漠化影響。全世界用於農業的57億hm2可耕地中約70%的土質已經退化(約占全球陸地麵積的30%),其中非洲的荒漠化程度最嚴重,總麵積為143259億hm2的幹旱地區中有73%已不同程度退化。亞洲受荒漠化影響的土地麵積最廣,達14億hm2。受荒漠化影響的不僅是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集中的北美和歐洲,旱地的74%和66%也受到荒漠化危害,地中海北部沿岸一些地區尤為嚴重。現在全世界受荒漠化直接影響的人口已超過25億人,另有100多個國家的約10億人麵臨著荒漠化的嚴重威脅。據估計,今後的50年內將有15億人被迫因此而遷居。全世界因荒漠化遭受的經濟損失每年達420億美元(其中亞洲損失210億美元,非洲90億美元,北美和南美地區80億美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指出,照此下去,地球將被卷入一場浩劫性的社會和經濟災難之中。土地荒漠化是自然、生物、社會和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造成的,但是氣候變異和人類對土地資源無節製開發是2個主要原因。全世界每年約有50萬hm2的土地因灌溉不當而退化。更為嚴重的是荒漠化正以每年34%的速率增加。為此,聯合國於1998年簽署了防治荒漠化公約,第39屆聯合國大會確定把每年的6月17日定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幹旱日”。

地球上的荒原是指表麵沒有被人類觸動過、保持原始自然狀態的地區。如今,這樣的地區還剩下多少呢?據世界保護原始自然第四次代表大會資料,目前,地球上還有50億hm2的土地沒有人為活動的痕跡,分布於78個國家以及南極洲。地球的荒原主要集中在南北兩極的凍土帶及常年冰雪覆蓋的地區和沙漠地區。這些荒原按其組成的情況看,凍土占419%,沙漠占23%,溫帶森林占175%,熱帶森林占10%,山脈占29%,熱帶草原占15%。世界上保留荒原麵積最大的國家是前蘇聯(荒原麵積占國土麵積的39%)、加拿大(65%)、澳大利亞(33%)、巴西(28%)、中國(19%),丹麥的格陵蘭(99%)、毛裏塔尼亞(74%)和沙特阿拉伯(30%)。有180個國家基本上不存在大片荒原。沙漠吞噬土地,現在仍在加速進行著。在這個問題上並不那麼清醒的人類,正以自己強大的力量,推進著這一過程。

荒漠土地可以轉變成沙漠化土地。由於荒漠地區雨水少,生物種類少,土壤有機質含量亦低,常在05%以下,因而是一種十分脆弱的生態係統。荒漠土地一經開墾,就會徹底摧毀原有的生態平衡。當種植相對喜水喜肥的農作物並將其收獲後,土壤中的有機質和水分會迅速耗竭,土壤結構惡化,很容易受到風雨侵蝕,變成流沙滾動、塵土飛揚的沙漠土地。沙漠地區的特點是植物很少,當人們為了薪柴等需要而砍伐掉這些寶貴的沙生植物時,沙漠就會失去控製而肆意猖獗起來。

中東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曾是林木蔥鬱、沃野千裏,其“空中花園”更是世界奇跡之一。但2000年前,漫漫黃沙卻使她在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從而成為生態環境惡化致使文明衰落的典型例子。

南亞的印度河流域,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4000年前,這裏氣候濕潤,農業發達……然而過度的索取帶來生態的惡化,昔日的沃野變成了不毛之地,形成今天65萬km2的塔爾沙漠。

中國也不例外,古絲綢之路已黃沙莽莽,樓蘭古國早已消失在戈壁沙漠之中。沙漠化已嚴重地威脅到一些國家的生存。1977年,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召開的聯合國沙漠會議上,專家們估計,近10年來,世界上每年都有約5萬~7萬km2的土地變為沙漠。到本世紀末,全球因沙漠化將損失1/3的可耕地,使生活在幹旱、半幹旱地區的近14%的世界人口及2/3的國家直接受到沙漠的威脅。

淡水資源危機

水,尤其是淡水,是大自然賜給人類最寶貴的資源和財富,是人類生命的基礎。人類文明史無一不是從大江大河流域展開的。地球表麵,雖然有70%的麵積為海洋和眾多江河湖泊的水所覆蓋,但是其中絕大部分為鹹水,人類不能飲用,工業也極少采用,全部淡水僅占地球總水量很少一部分,即使是這有限的淡水,其中99%以上卻蘊藏在南北兩極的冰雪中或地下,其餘不到1%的淡水也有將近一半含在土壤和空氣中;餘下的部分蘊藏在江河湖泊中。在地球上,江河湖泊的分布是極不均勻的。如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就占有1/5。水文學家認為,每人每年供水量不足1.000m3的國家,被視為缺水國。按此標準目前世界上已有26個國家缺水,其中非洲有11個,中東9個,其他地區6個。由於人口增加和發展的需要,地球上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特別是幹旱、半幹旱地區,正麵臨著缺水的危機。到2050年,亞洲和非洲每人每年的供水量將從1980年的9.000m3和5.100m3降至2.250m3和2.700m3;到21世紀末,將降為1.600m3和2.600m3。據《城市導報》1998年10月24日報道,剛結束的21世紀城市水資源國際學術研討會宣布,中國年人均用水量為2.200m3,僅為世界人均用水量的30%左右。聯合國據此已把中國列為13個最缺水國家之一。

水是生命的基礎,是生物產生、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水不僅構成了人類生活、生產的命脈,同時也是風景旅遊的寶貴資源。在有條件的地區,水是無汙染的能源,是環境組成的一項基本要素。水在國民經濟、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等方麵,都具有突出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在一些缺水的地方,水已經構成了製約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因素。

1994年3月22日,是第二個世界水日。前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托爾巴,用無可辯駁的事實指出了人類水資源的嚴重性。當時他說,現在世界人口是50億(注:目前已達60億),到21世紀中期,世界人口可達100億,而全人類所分享的水資源數量卻不變。而聯合國大會,在1977年就曾宣稱:水資源的問題,將成為人類麵臨的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問題。有鑒於此,第47屆聯合國大會於1993年1月18日通過的第193號決議,把每年的3月22日確立為“世界水日”。這項決議指出,雖然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極大地依賴於淡水的供應量和質量,但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水資源開發對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同時也沒有普遍認識到,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製。決議強調,要在國際間、地區間和各國內部取得共識,並喚起公眾意識,推動水的保護和管理,有效地解決人類麵臨的水危機問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根據日益加劇的人口增長和汙染情況,作出了令人不安的預測: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人類用水問題所麵臨的危機,將像70年代石油危機一樣,在世界大部分地區成為最嚴峻的自然資源問題。

許多國家汙染情況的惡化,正在使得用水緊張狀況進一步加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麵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是由農用化學品造成的汙染。隨著工業和城市化的發展,排放到環境中的汙水量日益增多。據稱,目前全世界每年約4.200多億m3的汙水排入江河湖海,汙染了55萬億m3的淡水,約占全球徑流總量的14%以上。由於人口的增加和工業的發展,排出的汙水量將日益增多。估計今後15~20年內,全球汙水將增加14倍;而為了稀釋這些汙水,需要的河水量將為實際穩定流量的33倍。導致水質汙染的渠道有這樣幾種:城市和工業區的汙水排放,酸雨的汙染,熱汙染,農業區的水汙染(主要來源於肥料、殺蟲劑和除草劑等),以及灌溉導致的鹽汙染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對水資源進行的監測表明,1/10的河流受到汙染。

麵臨嚴重的水危機,而人們還在過度地使用水甚至浪費水。由於用水量劇增、水汙染嚴重,地麵徑流日趨“匱竭”,因此導致水資源的開發由地表轉入地下。由於目前對地下水的超采現象極為普遍,由此也引起了一係列的嚴重後果,如導致地下水耗盡並引起嚴重的生態失衡、地下水位的降低導致土地塌陷和海水倒灌等。世界缺水國家還將繼續增加。據估計,到2010年,將又有8個國家,步入缺水國家的行列。

人類過度用水,且在不斷地築壩分流和大量消耗地下水,加上嚴重的汙染,已使許多地區的水環境受到損害,生態係統遭到破壞,從而將給人類社會帶來更嚴重的危機。聯合國的一項報告指出:全世界每天有4萬名兒童死亡,其中許多是因缺少潔淨水而患腹瀉、傳染病及其他因水源危機產生的副作用而死亡的。

由於強抽地下水,世界許多大城市地麵嚴重下沉,致使大建築物崩裂或傾斜,一些沿海都市更為嚴重。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發出的一項報告還指出,在過去100年中,海平麵已升高了15cm,甚至威尼斯海平麵在過去50年中就增高了23cm。不少城市地麵下沉和海麵上升的速度相差不多,這就使像曼穀、新奧爾良、亞曆山大、聖彼得堡、漢堡、威尼斯、倫敦、上海等城市都有水患之慮。今後世界將有5億人麵臨洪水威脅。另據2000年4月2日泰國《國家日報》報道,曼穀目前消耗地下水250萬m3/a(a表示單位“年”),是地下水安全開采量的2倍。無節製地開采地下水使地平麵以“驚人的速度”下沉,例如曼穀的絕大部分地區將在2050年前低於平均海平麵。

由於地下水使用過多,世界地下水位正在不斷下降。在墨西哥、印度、中東、北美和美國西部的部分地區,已普遍感到供水緊張。在沙特阿拉伯,近年來每年消耗的地下水約為52億m3。預計再過50年左右,它的地下水將會耗盡。

因水資源的緊張而爭奪水源控製權,可能導致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國際爭端。據統計,世界將近有一半的陸地依靠跨邊界的河流供水,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享重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源。有大約300條主要河流穿越一些國家的邊界,這裏生活著世界上40%的人口。由於水供應不足及由此而引起的糾紛,已有大大小小140個地區出現緊張局勢。埃及和埃塞俄比亞、印度和孟加拉國,都曾因水源問題發生過激烈的爭執。為此,國際社會呼籲各國加強淡水資源管理,減少汙染,保持水質,並通過磋商談判解決地區水源分配問題。美國《時代》周刊發表的尤金?林登的長篇文章指出,一個令人震驚的問題——“水:下次戰爭的根源?”。

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副所長波斯特爾在其《最後的綠洲:麵對水資源的減少》一書中指出:“水源稀少將影響所有領域,從中東的和平前景到全球糧食減產,城市的增長及工業的建立等問題。”該書還提出,與其試圖通過建水壩和挖井等辦法增加可用的水源,倒不如努力去做到更有效地使用水源和保護水源,為人類提供“最後的綠洲”。專家們就90年代麵臨的水危機問題提出了提高水的有效利用、保證水的安全供應的一些措施。其中主要的是,提高灌溉效率。據估計,若能把農業用水減少1/10,則大約可省出比全世界家庭用水量多1倍的水。二是加強工業用水的循環使用。據統計,工業用水約占世界用水的1/4。當前一些工業國家主要依靠製定嚴格的控製汙染法,來推動工業用水的循環使用,並取得了顯著成效。三是節約城市家庭用水。要加強對公眾的教育,改變人們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的資源的觀念,同時加強供水係統的嚴格管理和節約用水的法規,以有效地降低生活用水的消耗量。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認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麵臨複雜的用水問題。今後從何處得到清潔的用水以及要花多大代價的問題,仍將是國際議事日程中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