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還我大自然 四、陸地發怒了(2 / 3)

農業離不了水,為此,引水灌田便成為一項極重要的農業措施。迄今為止,興修水利,灌溉農田,依然是解決農田用水問題的主要手段。世界上約有1/3的土地實施灌溉,這對於保證農業生產起著十分重大的作用。但是,由於許多灌區都是人口聚居、城市發達的地區,或者是產糧的基地,農田灌溉如果處置不當,也會事與願違。許多水利工程因違背當地的自然規律,或因灌溉方法欠妥,造成生態失調和土地的鹽漬化。

地表水或地下水含有一定的礦物鹽。當河水被攔截或提取用於灌溉後,流量減小,河流衝刷鹽分的能力降低,常使河床地帶有過多的鹽分積累。埃及的阿斯旺水壩建成後,尼羅河下遊流量大減,不少地方土地受鹽漬化危害,病蟲害亦增加。當河水被引灌到幹旱土地上時,又因水分迅速蒸發,河水中溶解的鹽分就濃縮並沉積在土地上,於是也使土地發生鹽漬化。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隻有土地才能滿足人類的最基本需要。土壤的形成非常緩慢,幾個世紀才形成一寸厚的表土層,一旦流失,很難恢複。撒哈拉大沙漠就是人類活動的災難性後果的實例。從全世界看,居住鄉下的人占絕大多數,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再沒有比保護土壤更重要的事情了。甚至可以說,保護每一寸土地是關係到國家安危的大問題。但是,全球有15%的土地因人類的活動而遭致退化。

森林大量砍伐導致水土流失

根據一些專家的考證和測算,甚至在100年以前,全球陸地仍有42%是森林,34%是沙漠。而僅僅是100年後的今天,森林便不足33%,沙漠卻猛升至40%以上……

水土流失是當前世界麵臨的普遍而嚴重的問題。在美國,水土流失每年喪失表土30億t;前蘇聯有15億hm2土地和13億hm2飼料地受到水蝕,每年流失的氮磷等土壤養分多達7億t;哥倫比亞每年衝走的沃土有4億t;埃塞俄比亞則每年損失10億t;印度流失量更高,每年損失60億t。

亂砍濫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導致大量生產用地被毀。根據國際土壤信息中心1993年8月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巴西、中國、印度和中美洲是全世界損失最嚴重的地區。該國際組織還預計,今後20年中,全世界將失掉139億hm2生產用地。

世界自然基金會宣稱,全球原本擁有的森林中,到目前已有近2/3被夷平。如果以目前的速度繼續摧毀林木,一些地區如馬來西亞、泰國、巴基斯坦及哥斯達黎加等,在50年後便不會有自然森林存在。該基金會最近進行的調查顯示,在8.000年前,全球的森林麵積為808億hm2,但時至今日隻剩下28億hm2,也就是說,每年被砍伐的森林麵積平均多達1.700萬hm2,這種情況也出現在加拿大、歐洲、俄羅斯及美國的溫帶森林。而在亞洲,森林消失的速度更讓人吃驚,有88%的森林已一去不複返。比如巴基斯坦和泰國,每年就要損失4%~5%的森林,按這樣的速度,在15年內就會變得“光禿禿”,成為半沙漠地帶。該基金會指出,最令人擔心的是林木被砍伐的情況還在有增無減。

據路透社報道,舊金山1997年5月7日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研究稱:美國和加拿大的森林隻有5%受到保護,沒有被砍伐和開采,而這一地區的森林卻有3/4麵臨絕跡的威脅。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說,北美地區的森林曾經是地球上最為壯觀的,但是由於砍伐和人類從事的其他活動,使得它們“正以令人驚恐的速度”消失。駐在加拿大的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的一位負責人阿爾林?哈克曼說,加拿大在管好全球的森林方麵負有重大責任,因為加拿大境內的森林麵積大約占全球森林麵積的10%,他說:“加拿大現在每年砍伐的境內森林大約有100萬hm2。”據1995年2月14日《日本工業新聞》報道,在80年代,亞太地區減少了3900萬hm2森林,若按這種速度消費,亞洲的森林資源再過40年就將枯竭。造成森林銳減的原因是,為商業目的砍伐木材、開發耕地以及作為燃料使用。歐洲經濟委員會在1989年7月份進行了全歐森林調查。參加這次調查的有25個國家,調查的總麵積達106億hm2(包括前蘇聯的歐洲部分),占歐洲森林總麵積的2/3。調查結果表明:雖然大片林木完好,但許多生長多年的老樹受到了明顯的破壞。人們普遍認為,歐洲森林中的老樹大麵積受害,主要原因是空氣汙染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專家們呼籲,要采取緊急措施,減少汙染物的排放,拯救美麗的歐洲森林。

熱帶雨林作為陸地上最複雜的生態係統,是熱帶地區土壤的保護傘。熱帶雨林巨大的生物量和高生產力,使得它能調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濃度。其功能剛好與人的肺相反,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這不僅維持著生物圈的動物(包括人類本身)生存所需的氧氣,而且有效地減緩了由於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導致全球變暖的後果。目前全球的熱帶雨林大致占全球陸地麵積的88%。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的熱帶地區。人口的增加,社會經濟的發展,使熱帶雨林被毀的速度越來越快。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熱帶雨林以年均1.700萬hm2的速度被毀。在過去的100年中,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了一倍,這跟熱帶雨林的被毀直接相關。1995年全世界平均森林覆蓋率為266%,人均森林麵積06hm2。近幾年來,世界每年減少森林麵積11萬km2。森林大麵積消失,加劇了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和水土流失,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

生物多樣性銳減

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對其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係統的改造作用,無論在其作用範圍、作用規模,還是在其作用強度上,均日益增大和加強。包括農業、工業、第三產業以及國際商業活動等在內的人類活動,在不斷利用地球自然資源,改造地球地表係統景觀的同時,也改變了地表生物地球化學過程,使許多生物物種發生變異甚至滅絕,從而影響全球氣候的變化和導致地球生態係統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多樣性的生命世界是一個為人類提供食物、原料、能源、藥物的巨大寶庫。現在各國的藥物中,有一半來自大自然。如果損壞了生命的多樣性,也就破壞了這些潛在的寶庫。多樣性的生命世界還是個巨大的基因庫。每一種基因,都是大自然進化了千百萬年的產物,在生物工程中有著巨大的價值。現代科學技術還遠遠不能在實驗室中製造哪怕是最簡單的生命。每一種生物,都是地球上的寶貴財富。每一種基因,都有著巨大的潛在的價值。現在,人類對生物基因的了解還處於很低的水平。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基因工程必將大行於世,那時,基因庫將發揮重要作用。生物多樣的破壞,對人類將造成嚴重後果。由於自然棲息地的毀滅而失去遺傳物質和物種多樣性,這是我們子孫最不能原諒我們的蠢事。大自然裏眾多的生命都是人類的朋友,都是地球存在的必要條件。

由於人類對環境的破壞,20世紀末,160萬種動植物中大約20%可能滅絕,若不采取措施,則不用25年現在世界上生活的所有珍稀物種就會消失。在1986年召開的世界生物物種會議上,美國昆蟲學教授愛得華?威爾遜博士指出,地球上還沒有發現的物種數量可能高達3.000萬種。相對於人類目前已經發現的160萬種生物種類來說,許多物種將在被人類發現之前就已經被人類所消滅。但是,正是這些動植物和大量的微生物構成了地球生物不可缺少的生態鏈條:它們侵入地球的表麵,肥沃土壤,製造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從而維持著地球的生態平衡。如果它們都滅絕的話,人類將隻能存活幾個月。

森林、草原和濕地是大多數動植物物種生存的主要環境,由於人類的大麵積開發和破壞,如砍伐森林、毀林開墾等,使得大量的動植物物種喪失了所需要的棲息生存環境。例如,美國曾有一種象牙嘴啄木鳥,由於人類在其棲息的沼澤地大量伐木,使其找不到賴以生存的樹中蛀蟲,今天這種鳥已幾乎絕跡。1914年美洲旅鴿的滅絕,也主要是由於其賴以棲息、繁殖的大片樹林遭到嚴重破壞所致。地球上50%~90%的物種是以熱帶雨林為家的。德國烏爾姆大學的格哈德?高茨貝格教授說,砍伐和焚燒雨林是一場世界性的災難。熱帶雨林是全部生物中70%~80%的家園。它們中的大部分因為生活在近60m高的樹頂而尚未被研究過。這些生物中有不為人知的病毒和細菌,它們正在尋找新的棲息地。高茨貝格警告說:“如果我們把雨林完全破壞掉,病毒不久就會來到我們的周圍,製造許多麻煩。”

生物的生存離不開溫度,溫度的變化將不僅直接影響到生物的存活,而且還將通過改變生物生存環境的分布和特點間接地影響物種的數量。全球氣溫升高和氣候日益變暖,對於生物物種的潛在威脅是十分巨大的。據觀察表明,全球氣候變暖不到1℃就會引起動植物分布的重大變化。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那麼地球上的所有物種就將遇到一萬年來從未遇到過的生存條件。為了抵消這種氣候的迅速變暖,物種將不得不向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遷移,而遷移的過程恰恰是物種最容易死亡的過程。

長期以來,出於食用和商業目的,人類捕殺各種野生動物。如當今犀牛的瀕臨滅絕,就是由於對犀牛角的需求從而導致人們濫捕濫殺的結果。當今世界,物種滅絕而導致的地球物種枯竭的危機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程度。

據統計,我國目前瀕危動植物約有1.431種,約占我國高等動植物總種數的41%。其中瀕危高等植物1.009種,占我國高等植物總數的34%,瀕危脊椎動物398種,占我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7%左右。物種的枯竭實際上就是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從全球的角度來看,生物多樣性乃是一種全球性資源,它對於維持地球生態係統的平衡以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目前人類所麵臨的物種枯竭危機或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已經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物種的自然集合對於局部範圍內的生態平衡保持有著重大的貢獻。例如調節水域中的水流速度、緩衝災害性的洪水、淨化城市空氣汙染物,以及保護有助於控製害蟲的捕食性鳥類和昆蟲的自然群落等。一個物種被滅絕,被其控製的物種就會無限製地繁殖起來,從而對人類的生存造成危害。例如,近年來一些國家的林區、草原和農田裏蟲鼠危害嚴重,就跟許多鳥類和其他動物的減少有很大的關係。

現代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中,優良品種的培育是極其重要的一環,而這必須有合適的基因資源。如在土耳其有一種小麥,稈莖細、易倒伏、不耐寒、生長期長、麵粉質也差,一直被人們認為是沒有前途的品種。但是在80年代美國小麥鏽病蔓延時,束手無策的農民忽然想到了那種小麥,結果用它培育出新品種,拯救了美國西北部的小麥,每年避免了幾百萬美元的損失。

人類所需的一些重要藥品和其他醫藥產品常常依賴於某些植物和動物品種,如抗瘧藥來自金雞納霜樹,鯊魚內有抗癌物質。在目前美國每年所開的藥方中,有40%以上都有一種天然生產的藥材作為一項主要成分。這些藥材有的來自植物,有的來自微生物,有的來自動物。野生動植物同時還是提取藥物的材料,例如,由麻黃提取麻黃素,由青蒿提取青蒿素等。隨著醫學的發展,許多原來不被注意、甚至不知名的物種被發現可以入藥,如熱帶雨林中的美登木、粗榧、嘉蘭等能提取抗癌物質。因此,物種的枯竭,可能使人類永遠地失掉一些更為有效的藥物、化學品和其他有用產品的來源。

野生生物對於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用途也相當巨大。如從褐色海草中提取的海藻素就被廣泛應用於染料、塗料、建材、化妝品、洗發劑和肥皂等的製造中。現在,野生生物在工業中的用途不斷被發現,如人們通過對螢火蟲發光習性的研究已經設計出了一種沒有火星也不發熱的發光裝置,可供特殊條件下作光源用。在科學技術研究尤其是醫學研究和太空研究中,也離不開一些可以替代人做實驗的動物,如黑猩猩等。因此,物種的枯竭也必將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損失。

由於人類活動而帶來的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就必然會使人類為此而付出更為巨大的代價。因此,保持生態係統自然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當代人類義不容辭的責任。目前,物種的快速消失和枯竭已經引起了許多國家乃至全世界的嚴重關注,人類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來想方設法地保護生物物種,如:開展調研,對稀有和瀕危物種進行登記;建立自然保護區;建立珍稀動植物養殖場;進行物種保護宣傳工作;加強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立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