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耕地不但緊缺,而且土地損失十分驚人。1957年我國的耕地麵積為17億多畝,但到1987年,就下降到123億多畝。僅僅30年,耕地就淨減4億多畝,平均每年淨減近1.600萬畝。即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頒布實施後的第三年——1989年,也有近300萬畝耕地從我國的版圖上抹去了。近幾年,土地的損失有增無減。1991年全國三項建設用地(國家建設、集體建設、個人建房)和開發區占用耕地,就達350萬畝。1992年開發區大上,加上三項用地,全年淨減耕地超過了400萬畝。1997年又減少耕地6935萬畝,淨減2038萬畝。1998年耕地減少估計亦在300萬畝以上。每年減1.000萬畝約合7.000km2,每個縣耕地以1.800~2.000km2計,就是整整4個縣。
1997年,原國家土地管理局組織開展了曆史上最大規模的非農業建設用地大清理,結果令人震驚:截至1996年底,全國非農業建設閑置土地總麵積高達1747萬畝,其中有53%是耕地,有些已荒置6年之久;閑置耕地中55%已不能再恢複耕種。
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土地的需求將不斷增加。因此,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地利用每一寸土地,管好用好土地資源,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長期的戰略任務。
人類是自然的兒子而不是主人,人類隻能在保持跟自然界的平衡與協調中才能生存和發展。在一個雖然非常巨大但其容量畢竟有限的地球上,人類自身的增長以及人類需求的增長都應該有一個限度,這個限度都應考慮到地球資源的含量與環境的承載能力、再生能力。如果我們能夠把增長限製在上述範圍內,則人類及其生存環境這兩個互相依存的係統就能長期共存下去:地球資源能夠持續地被利用,環境能夠持續地保持生態平衡,而人類本身也能夠持續地發展。80年代以來國外科學家愈來愈經常地把“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聯係在一起。這4個名詞的英文分別是Population,Resource,Environment和Development。PRED就是這4個名詞的第1個字母組成的縮寫詞,也是當代環境科學中的一個熱門話題。
當前研究人—地(自然)係統協調發展的機製,即研究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PRED)之間的關係變化的一般規律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及其科學基礎,是十分關鍵的。尤其需要在過去研究“國情分析”的基礎上,對我國近幾年的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做一個全麵深入的分析,研究它們在不斷運行人文和自然過程的地球係統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之間內在的定量關係,並由此明確有中國可持續發展分階段的目標和相應的發展模式,以建立環境與發展的動態調控模型,預測中國生態、環境變化趨勢,為決策者提供可選樣的方案和途徑。
眾所周知,2000年我國人口約13億人(P),國務院決定2000年全國糧食總產達年生產能力5億t的目標,即“九五”期間要達年增產05億t糧食(D),顯然糧食生產依賴於耕地、水、肥料、種質等資源(R)及栽培等條件。但是糧食生產的增加不能以犧牲資源(R)和環境(E)為代價,必須高產、優質、高效、低耗、安全相結合、協調好PRED的關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