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精力有限,效率無限(1 / 3)

第六章 精力有限,效率無限

--工作宜簡不宜繁

你是不是每天都很忙,卻老是忙而無功?是不是感覺付出很多,得到的卻隻是老板的責罵?是不是沒有一刻空閑,到總結時卻說不出所完成的成果?如果你已身心疲憊,但是一無所獲,那麼,你可能不是工作不努力,而是沒有掌握提高工作效率的正確方法,在無意中浪費了你的生命。

一次隻做一件事

一次隻做一件事,就是專心致誌,全神貫注,不受任何內心欲望和外界誘惑的幹擾,對既定的方向和目標不離不棄,執著如一、不懈的努力。

有兩個學生拜奕秋為師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每次聽課都全神貫注,一心一意地聽奕秋講解棋道;而另一個學生上課時總是心不在焉,三心二意,極易被外界事物紛擾亂了心神。一次上課時,有一群天鵝從他們頭上飛過,那位專心的學生連頭都沒有抬一下,渾然不覺。而心不在焉的學生雖然看著好像也在那裏聽,但心裏卻想著拿了箭去射天鵝。若幹年後,那位專心致誌的學生也成了一名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位呢,卻一事無成。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幾件事情上,是不切實際的考慮,不是明智的選擇。想成大事者絕不能把精力同時集中於幾件事上,隻能關注其中之一。

在世事喧騰、紅塵滾滾中靜下心來,專注於某一事業,不受其他欲望誘惑的擺布,這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意味著有可能放棄很多機會,意味著遭遇困難不能退縮,但是隻有這樣才能成就於某一天地。每次隻專注於一個目標。在別人三心二意、四處出擊的時候,專注會帶來更多的成功機會。如果我們集中精力專注於一項工作,就能把這項工作做得很好。

一次隻做一件事,即是集中精神,把一件事情做好,並且完成的話,你會發現自己會工作得更快,更有效率。

世界上,最緊張的地方可能要數隻有10平方米的紐約中央車站問詢處。每一天,那裏都是人潮洶湧,匆匆的旅客都爭著詢問自己的問題,都希望能夠立即得到答案。對於問詢處的服務人員來說,工作的緊張與壓力可想而知。可櫃台後麵的那位服務人員看起來一點也不緊張。他身材瘦小,戴著眼鏡,一副文弱的樣子,顯得那麼輕鬆自如、鎮定自若。

在他麵前的旅客,是一個矮胖的婦人,頭上紮著一條絲巾,已被汗水濕透,充滿了焦慮與不安。問詢處的先生傾斜著上半身,以便能傾聽她的聲音。"是的,你要問什麼?"他問。

這時,有位穿著入時,一手提著皮箱,頭上戴著昂貴的帽子的男子,試圖插話進來。但是,這位服務人員卻旁若無人,隻是繼續和這位婦人說話:"你要去哪裏?""春田。"

"是俄亥俄州的春田嗎?""不,是馬薩諸塞州的春田。"

他根本不需要行車時刻表,就說:"那班車是在10分鍾之內,在第15號月台出車。你不用跑,時間還多得很。"

女人轉身離開,這位先生立即將注意力轉移到下一位客人--戴著帽子的那位身上。但是,沒多久,那位太太又回頭來問:"你剛才說是15號月台?"這一次,這位服務人員集中精神在下一位旅客身上,不再管這位頭上紮絲巾的太太了。

有人請教那位服務人員:"能否告訴我,你是如何做到並保持冷靜的呢?"

那個人這樣回答:"我並沒有和公眾打交道,我隻是單純處理一位旅客的問題。忙完一位,才換下一位,在一整天之中,我一次隻服務一位旅客。"

一次隻做一件事,是每個員工獲取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質。當你能夠一心一意去做好每一件事時,成功就會隱約向你招手。

某公司的一位老板去拜訪拿破侖·希爾。當看到希爾的辦公桌十分幹淨整潔,他很是驚訝。他問希爾:"希爾先生,你沒處理的信件放到哪兒了呢?"

希爾頗為自豪地說:"我的信件都處理完了。"

"那你今天沒做的事情又推給誰了呢?"這位老板緊追著問。

"我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完了。"希爾微笑著回答。看到這位老板困惑的神態,希爾解釋說:"原因很簡單。我知道我所需要處理的事情很多,但我的精力有限,一次隻能處理一件事情,於是我就按照所要處理的事情的重要性,列一個順序表,然後就一件一件地處理。結果,全做完了。"說到這兒,希爾雙手一攤,聳了聳肩膀。

"噢,我明白了。謝謝你,希爾先生。"

幾周以後,這位老板請希爾參觀自己寬敞的辦公室。他對希爾說:"希爾先生,感謝你教給了我處理事務的方法。過去,在我這寬大的辦公室裏,我要處理的文件、信件,堆得和小山一樣,一張桌子不夠,就用三張桌子。自從用了你的辦法以後,情況好多了。瞧,再也沒有沒處理完的事情了。"

這位老板就這樣找到了高效率做事的辦法。幾年以後,他的公司規模越來越大,而他處理工作遊刃有餘。

每次隻做一件事情,對提高效率至關重要。做好一件事情,需要凝聚心神、心無旁騖,這樣一個人才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而頻繁地從一項工作轉換到另一項工作則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做法。基於這個道理,人們在工作中應該避免不必要的工作轉換,要盡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做透、做到位,然後再考慮下一件事。同時,當一個人了結了一件事情時,往往會有一種解脫感和滿足感,甚至會有一種成就感,這是一種很好的心理狀態,也是保證下一件事做好的必要前提。

一個優秀的員工必須懂得,在每一段時間專心處理每一件事情。在工作的時候,永遠要培養的是一種叫做專心專注的狀態。隻有養成專心專注於每一件事情的習慣,工作效率才會提高。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著名管理學家克勞士比"零缺陷"理論的精髓,被稱為是最便宜的管理之道。它不僅是一個簡單量化的工作標準,也是一個人實現事業成功的一種工作法則。

所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做正確的事"是戰略,"正確地做事"是執行,"第一次"則是效率--這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完整含義。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這個概念也許令人疑惑:怎麼可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呢?人又不是神仙,怎麼可能不犯錯呢?不是允許合理的誤差嗎?不是允許一定比例的廢品嗎?

但是從豐田公司的全麵質量管理和準時化生產中來看,人們會驚奇地發現,原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一定要做到的。想想看,整條流水線上,每一個零配件生產出來之後馬上就被送去組裝,因為沒有庫存,任何一個環節出了質量問題,都會導致全線停產,所以必須百分之百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對員工的期待,它時時刻刻警醒員工要盡最大的可能,在接手每一份工作時,抱著"一次就做對"的信念。

小張在一家公司做內勤工作,負責公司裏的一些雜務事情。有一次,公司的複印機出了問題,總是卡紙,老板讓他找人修理一下。經過修理人員的檢查,發現原來是搓紙輪老化造成的。修理人員更換新的搓紙輪後,複印機可以正常運轉了,但修理人員發現複印機的定影器也有點問題,問小張是否需要更換一個新的。

小張認為既然複印機現在已經修好了,也就沒必要再動別的零件,再說自己下午還有別的事要辦呢,哪有時間陪他們修這個。他心想,等有了問題再說吧!於是,就打發修理人員快走。修理人員走時,對他說:"現在不換,過一兩個月後你還是得換!"

一個月後,當老板複印一份重要文件的時候,發現複印機居然徹底不工作了。他大發雷霆,叫來小張:"你是怎麼辦事的!上個月才修了一次,現在就不能用了!上次修的時候你徹底檢查了嗎?"

小張想起了上次修理人員的提醒,覺得理虧,馬上打電話讓修理人員過來,可對方說太遠,而且連續幾天的工作都安排滿了,如果他著急的話,隻能他自己把機器拖過去才行。小張隻得灰頭土臉地找出租車,找人搬機器......

工作中,你是否也和故事中的小張一樣,因第一次沒把事情做對,你要忙著改錯或是補救,使工作越忙越亂,輕則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重則返工或報廢,給公司造成經濟或形象損失。想想這些,你就能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這句話的分量。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做好、做到位,是一個觀念,也是一個良好的工作習慣。它會節省我們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使我們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彎路。

如何才能做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這就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對"的?怎樣做才能達到"對"的標準。

一個工程施工中,師傅正在緊張地工作著,徒弟在旁邊學習。這時,師傅對徒弟說:"去,給我拿一個扳手來。"還沒等師傅說完,徒弟一溜煙就去了工具間。

師傅等啊,等。過了很久,徒弟氣喘籲籲地回來了,拿著一個大號的扳手,說:"扳手真不好找啊!"

師傅一看,不對。生氣地說:"誰讓你拿這麼大的扳手?"徒弟很委屈,心想:我又不知道你要扳手幹什麼,這難道不是一把扳手嗎?害得我白白跑一趟。"再去拿把小的來!我要固定這個螺絲釘!"師傅一邊說,一邊把小小的螺絲釘遞給徒弟看。徒弟隻得再跑一趟。

想想,我們的工作中是否也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景?要想把事情做對,就要讓別人知道什麼是對的,如何去做才是對的。在我們給出做某事的標準之前,我們沒有理由讓別人按照自己頭腦中所謂的"對"的標準去做。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追求精益求精的一種工作態度,許多員工做事不精益求精,隻求差不多。盡管從表現上看來,他們也很努力、很敬業,但結果卻總是無法令人滿意。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需要有責任心。工作就意味著責任,沒有責任感的員工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員工。那些對工作負責任的員工,他們願意花時間去研究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也願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勞。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貴在堅持。在工作中,不僅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而且要堅持每一次都把事情做對,長此以往,效能將實現成倍增長。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雖然在第一次要花比較多的時間,雖然在一開始會需要投入較多的心力,在一開始會看不出什麼成果和效率(無法看出顯著的成效),但在第一次就養成的好習慣是無人可取代的。

在工作中,我們隻要對設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政策和要求,就會對從事的工作有充分的預防,把錯誤消滅在過程開始之前,養成"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工作習慣,就可以充分發揮組織的效率和效能以及自己的潛能。

做事不能一心二用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一位老師在講台上諄諄勉勵學生做事要專心,將來才會有成就。

為了具體說明專心的重要,老師叫一名學生上台,雙手各持一支粉筆,命其在黑板上同時用右手畫方,左手畫圓,結果學生畫得一團糟。

老師說:"這兩種圖形都畫得不像,那是因為分心的緣故。追逐兩隻兔子,不如追逐一隻兔子。一個人同時有兩個目標的話,到頭來一事無成。"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不能一心二用。在工作中,我們要想幹好一件工作,就必須全身心的投入,決不能心猿意馬。沒有事情是簡單的,任何一件事完成起來都要花費相當的精力,人心無法一分為二,隻有專心是解決問題最好最快的途徑。

在亞特蘭大第二屆的薛塔胡奇10公裏長跑競賽上,當年的讚助者為健怡可口可樂公司。為了促銷產品,健怡可口可樂的商標顯著地展示在比賽申請表格、各種媒體,T恤和比賽號碼上。

比賽當天早上,大會的榮譽總裁迪克·比格斯站在台上說:"我們很高興有這麼多參賽者,同時特別感謝我們的讚助商健怡百事可樂。"站在比格斯背後的可口可樂代表噓他:"是健怡可口可樂,白癡!"超過1000位的參賽者也盡情嘩然,當時比格斯真是十分羞愧與懊悔。他說:"我知道是可口可樂,但是當時我失了神。就是要命的那一天,我學到了專心比事實更重要。"

做事貴在專注。無論做什麼事我們都需要專注。心不在焉常常會給我們帶來不愉快的體驗與煩惱,這是任何人都不想去體驗的。

一次隻專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並積極地希望它成功,這樣我們就不會感到精疲力竭。不要讓我們的思維轉到別的事情、別的需要或別的想法上去,專心於我們正在做著的事。

一家公司在招聘員工時,特別注重考察應聘者的專心致誌的工作作風。通常在最後一關時,都由董事長親自考核。現任經理要職的約翰遜在回憶當時應聘時的情景時說:"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一個人如果沒有專注工作的精神,那麼他就無法抓住成功的機會。"

那天麵試時,公司董事長找出一篇文章給約翰遜說:"請你把這篇文章一字不漏地讀一遍,最好能一刻不停地讀完。"說完,董事長就走出了辦公室。

約翰遜想:不就讀一遍文章嗎?這太簡單了。他深呼吸一口氣,開始認真地讀起來。過了一會兒,一位漂亮的金發女郎走過來,"先生,休息一會吧,請用茶。"她把茶杯放在桌幾上,衝著約翰遜微笑著。約翰遜好像沒有聽見也沒有看見似的,還在不停地讀。

又過了一會兒,一隻可愛的小貓伏在了他的腳邊,用舌頭舔他的腳踝,他隻是本能地移動了一下他的腳,絲毫沒有影響他的閱讀,他似乎也不知道有隻小貓在他腳下。

那位漂亮的金發女郎又飄然而至,要他幫她抱起小貓。約翰遜還在大聲地讀,根本沒有理會金發女郎的話。

終於讀完了,約翰遜鬆了一口氣。這時董事長走了進來問:"你注意到那位美麗的小姐和她的小貓了嗎?"

"沒有,先生。"

董事長又說道:"那位小姐可是我的秘書,她請求了你幾次,你都沒有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