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醫藥養生——不治已病治未病 第二節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1 / 2)

第七章醫藥養生——不治已病治未病 第二節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出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譯文】:聖人不治已發生的疾病,而是治療未萌生的疾病。

【解析】:

聖人治己病治未病,這就好比治理國家,要在動亂還沒有發生時預先加以防範,使群眾安居樂業而內無亂民,國家富強而外患不起,即“不治已亂治未亂”。至於“已病”則須對症下藥,“已亂”則要撥亂反正,這當然是必要的,但終究不如治未病、治未亂為上。

【養生智慧】:

“治未病”的三級預防策略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三方麵內容,如果我們能夠做好這三級預防,那麼我們就能讓自己的身體不生病。

第一級預防:中醫認為,要想保持身體健康,不得疾病,必須先增強體質,防患於未然。另外,還要注意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等,這樣才能達到有效防病的效果。

第二級預防:除了預防疾病的產生之外,未病先防的另外一層意思是如果已經得了疾病還要預防發生惡化。治療疾病越早越好,在疾病發生的早期進行治療可以使病情得到很好的控製,也就可能從根本上得到治愈。

第三級預防:對於不能徹底治愈的慢性病(如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病等),要盡量使其長期保持穩定狀態,保持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勿使發展到殘疾和不可控製。

【溫馨提示】:

有病不可怕,如果我們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任何疾病都可以消滅於尚未露頭之前。

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出自】:《素問·三部九候論》。

【譯文】:邪氣有餘用瀉法治療,正氣不足用補法治療。

【解析】:

人體有可能虛也有可能實,還有可能虛實夾雜。虛的人要適當的補,實的人要適當的瀉。進補時,也要根據這個原則,根據個人的體質狀況,因人而異,切不可盲目進補。

【養生智慧】:

氣虛者和血虛者的養生方法

“實則瀉之”是中醫的基本治法,看看就好,不必深究;“虛則補之”,是補五髒六腑之虛,不足的人一定要補上來。

體質虛者分為多種證型,基本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4種,也有綜合出現的虛證如氣血雙虛、陰陽兩虛、氣陰兩虛。這裏我們主要研究氣虛者、血虛者的補虛之法。

一、氣虛者。

氣虛質的人氣力不足,體力和精力都感到缺乏,稍微勞作便有疲勞之感,機體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都比較低下。常表現為形體消瘦或偏胖,麵色蒼白,語聲低怯,常自汗出,動則尤甚,容易疲乏,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脈虛弱。

氣虛的人可從以下幾方麵調養:

1.飲食調養。凡氣虛之人,宜吃具有補氣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溫之物,宜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物。忌吃破氣耗氣之物,忌吃生冷性涼食物,忌吃油膩厚味、辛辣食物。

2.環境調養。由於氣虛者適應寒暑變化的能力比較差,在寒冷季節經常感到手腳不溫,容易感冒。因此,冬季要“避寒就溫”。有人指出,若在秋季每天進行一次冷水浴,每次15~20分鍾,則會大大提高適應冬季嚴寒氣候的能力。

3.精神調養。多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多與別人交談、溝通;培養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保持穩定平和的心態,以積極進取的態度應對生活。

4.運動調養。氣虛的人可做一些柔緩的運動,如在公園、湖畔、河邊、山坡等空氣清新之處散步、打太極拳、做操等,並持之以恒。不宜進行超負荷的體育運動,忌用猛力和做長久憋氣的運動,以免耗損元氣。平時可自行按摩足三裏穴以健脾補氣。

5.藥物調養。補氣藥物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抗氧化,延緩衰老,提高生命活力。常用中藥有:人參、黃芪、紅景天、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黃精、山藥等。

二、血虛者。

血是人體最寶貴的物質之一,若血虛,不能營養身體,則會麵色蒼白或蠟黃、視力減退、關節活動不靈、嘴唇不紅、指甲無血色,女性還會出現經血過少、貧血、時常心慌、失眠、頭暈、眼花、手足發麻冷涼等症狀。

1.飲食調養。血虛體質者應注意攝取高鐵、高蛋白和高維生素飲食,常用的補血類食物如豬心、豬肝、牛肝、牛肉、羊肉、羊肝、雞肝、母雞肉、雞蛋黃、活魚、胡蘿卜、桂圓、葡萄、紅棗、花生、黃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