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帳戶"可能給另一些孩子帶來的另一種極端則是在無意之中使其過度捂緊了自家的錢袋。他們往往會很自然地想到:既然這些錢都已歸入我的名下,那麼我就理應盡量縮小開支。
"獨立帳戶"不僅為孩子的合理消費提供了實習場所,而且也可幫助培養孩子合理儲蓄的良好習慣,即所謂的"該消費時就消費、該節約時就節約"。
家長可與孩子商議其獨立帳戶必須保留的金額的底線,然後一起製定短期的儲蓄和消費目標:開始時可能僅是小目標,一般隻須儲蓄幾個星期便能大功告成;此後可轉向較大目標,須耐心儲蓄幾個月才能實現夙願;最後上升至更大的須儲蓄上一年半載的大目標。
要是在這段時期孩子受到其他東西的誘惑而沒能"挺住",那麼他就必須為自家的或合理或不太合理的花銷負責。換句話說,責任人不是家長,而是孩子自己!而更重要的是,孩子從中可學到一種寶貴的責任心,領悟到一種辨證的得失觀。
??? 此外,家長要對帳戶進行合理適度的"監控"。要知道,如果家長對其尚未諳世事的未成年孩子過度信賴而對孩子帳戶的使用情況不聞不問,那麼孩子可能很快便淪為大手大腳地胡亂用錢的敗家子。而要是走另一極端,即家長事事管、樣樣問,孩子的一切消費仍由家長作定奪,甚至幹脆將帳戶鎖進自家抽屜裏,那麼孩子同樣也會因沒有機會親身經曆理財的過程而領悟不到理財的真諦,當然也難以達到"在遊泳中學會遊泳"的目的。所以家長要在其中掌握一個合適的度。
存錢、取錢讓孩子自己做,真正鍛煉孩子的能力。作為家長不能隨便支取,要尊重孩子的權利。能掌握個人存款的小孩,會覺得自己至少能掌握生活中的一部分。沒有這種感受的小孩,可能會因為對自己要存多少錢和為什麼目的存錢沒有發言權,而對整個存錢進行過程失去興趣。
在美國,由於商業和金融業的發達,少年兒童在銀行開設賬戶存錢,使用自動取款機非常普遍。要是孩子長期攢錢,數額也比較大,父母便讓他將錢存到銀行去。這是首選的存款方式,同時要讓孩子懂得存錢在銀行的四個理由:銀行很安全;銀行可以使錢增值;銀行提供有用的服務;銀行使人不容易亂花錢。
孩子還小,可能還不能開立自己的支票賬戶。大多數銀行要求年滿18歲且有固定工作的人方可開立支票賬戶。不過,較早讓孩子了解什麼是支票賬戶還是有益的。
如今,銀行和其他業務一樣計算機化了。在一此地區、銀行客戶現在可以在家裏、工作場所和學校用個人計算機來付款、轉賬、谘詢票據等。工資也由計算機直接輸入了賬戶。應該計孩子盡快了解和盡快進入這一切,以便將來更好地適應這個網絡社會,更好地經營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