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情商也很重要 孩子要學會待人接物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現代人,必須學會待人接物,善於與人合作。和諧的人際關係,與人交往的能力,無疑成為當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我們的孩子,常常不善於與人交往,缺乏待人接物的經驗,這是孩子缺乏自主能力的一種表現。
不少家庭來了客人時,總是家長熱情地招持,而將孩子漠不關心地丟在一邊,讓孩子自己玩;或是家長把孩子趕出客廳,讓孩子去一邊呆著,別礙手礙腳。其實,這都不是好方法。
日本學者多湖輝曾在一本著作中提到他到一位美國教授家作客的情況。由於女主人身體欠佳,接待他的是教授和他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剛進門,孩子便彬彬有禮地做自我介紹,並對遠道而來的客人表示歡迎。教授寒喧一陣後,孩子又說自己平時對日本很感興趣,知道東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並表示有機會一定去日本看看。待到午餐結束,孩子又十分周到地對客人說:"今天的飯菜可口嗎?不知合不合您的口味?"其態度之大方,談吐之得體,令人驚歎。
據一位旅德的華人講,德國人很注意孩子待人接物的培養。他們到德國朋友家作客,剛進門,上小學、中學的孩子,都跟在大人後麵迎接客人,也和大人一樣向他們問好,握手致意,動作落落大方,談吐彬彬有禮,並不膽怯怕生忸怩作態。看得出,德國孩子平時是訓練有素的。同時,德國人還注意讓孩子們學會處理兄弟姐妹與其他小朋友之間的關係,在小事上也不放過。有人到朋友家去作客,給孩子帶去了一點禮物,當他們把禮物交給女主人時,女主人卻要他們把禮物直接交給孩子,把孩子們叫過來,隻見孩子們道了謝收入禮物後,大哥哥把他收的禮物分一些給二妹,又分一些給鄰居小朋友,還給睡覺的三妹留下一份,然後小朋友才開始吃。
德國人對於孩子學習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也是從小就抓緊。他們把如何對待師生關係、同學關係都當作"社會關係"來看。處理好各種社會關係,他們認為是自己應負的社會責任。家長們很注意培養孩子過好對待同學、鄰居等的"社會生活"。平時鄰近的孩子和同學們常常在一起做功課,周末又常常輪流到同學們的家裏舉行晚會。對待這些,家長們都積極地給以支持,並進行引導。孩子們在這些活動中就能學到如何與同伴相處,增進相互了解,加強彼此的友誼。
有人或許認為,小孩過於"老成"不好、不可愛。孩子的確應該有孩子的天真爛漫,但是讓孩子學習一些禮儀,學習待人接物的方法,對孩子的成長卻是必需的。因為不論多麼天真可愛的孩子也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孩提時代,他們遲早要長大,等到長大後再教孩子文明禮貌就晚了。
現在有些父母對孩子禮儀方麵的教育重視不夠。為了讓孩子更順利地融入社會,盡快地成長起來,家中來客時,讓孩子參與招待是很有好處的。一方麵,孩子可以通過觀察,從父母及其他長輩身上學習禮儀和待人接物;另一方麵,參與待客,能有效地鍛煉孩子的膽識和言談舉止。
禮儀是通過父母雙親良好的禮儀言傳身教,對孩子不斷熏陶、滲透、強化而得到的。兒童的禮儀大致包括:
◆基本的社交禮儀。有教養的孩子當有客人來家時,他會寒暄接待。這是通過成人接待客人時與人寒暄或握手,並看著對方臉微笑時學到的。父母要訓練孩子毫不為難地、謹慎客氣地說出必須對所訪客人表示謝意的話。孩子帶了小朋友到家中,第一次都要向父母介紹說:"媽媽,這是××。"對所來的小客人,家長要允許孩子自行招待(除吃飯、留宿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