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情商也很重要 讓孩子將來成為社交高手(2 / 2)

這些都是學校課堂上難以學到的,而又是進入社會後每個人必需的本領。這就是善解人意。

由於孩子同小夥伴一起玩難免發生一些磨擦,有些年輕的父母們惟恐孩子"吃虧",更有甚者是怕自己的孩子"學壞",因此他們不讓或很少讓孩子同小夥伴往來。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教育觀。

孩子怎樣才能處理好與小夥伴之間的關係,確實是一個棘手的事。有一個"豪豬的困境"的故事,說的是兩隻豪豬一起過冬,因為太冷而把身體緊挨在一起,結果它們身上的刺刺傷了對方;為了防止刺傷,他們又彼此分開,而這樣又感到冷、甚至會凍死,於是它們就試著既不過於靠近以免刺傷對方,又不過於分離而使對方感覺不到溫暖,彼此之間保持不使對方受傷而又互利的距離。

對於不諸世事的孩子而言,要讓他們明白這個故事的道理也許有點勉為其難。當孩子與小夥伴交往時,相互之間發生爭執,"刺傷"了別人或自己被"刺傷"都是難免的。然而,也隻有通過交往,孩子們才可能逐漸學會怎樣與夥伴交往。

遺憾的是,不少孩子之所以和其他孩子交往少,是父母"不許和某某小朋友玩"。說到理由多是某某小孩愛罵人,某某小孩太貪玩、某某小孩學習成績不好等。從父母的想法來說,這樣做也許有其理由,但要知道,人是豐富多彩的,孩子們的夥伴也各有特點。父母應鼓勵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並同時注意觀察孩子們的言行,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學習小夥伴的長處,擯棄自己及小夥伴身上的短處,讓孩子學會交往並因此取得進步。

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在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擴大接觸麵,學會交友,學會做人,學會生活。一般而言,隨著孩子不斷長大,他在自己夥伴身上將會學到越來越多的東西。

孩子融入團體是孩子構築良好社會關係的重要支柱之一。被同伴排斥在外會成為孩子的痛苦經曆。被同伴拒棄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成為與整個社會格格不入的人,更容易染上抽煙、酗酒、打架等惡習。所以,父母應積極引導孩子爭取團體接受。

一般而言,孩子在加入同伴團體時遇到的拒絕往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為孩子有一些惡習,另一種則是因為孩子的集體觀念較差,與人沒有合作意識。如果是第一種情況,父母可以通過幫助孩子改正缺點,而變得被別人接受。如果是第二種情況,那父母親就必須從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入手,讓孩子對集體充滿愛心。

父母有責任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精神。首先,父母應積極對待各種成人的團體活動,以自己的行動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果父親經常穿著運動衫與朋友們一同去踢球,孩子肯定會受到感染而躍躍欲試。

父母應讓孩子在家庭中充當一定角色。孩子參加的第一個團體便是家庭,家庭雖然與孩子團體不同,但也可以為孩子學會社交技能打下基礎,而且孩子不必擔心被家庭這個團體拒絕,因而能自由、大膽甚至充滿創造力地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從而學會融入團體。

更為重要的是,父母應鼓勵孩子參加各種社會團體。對那些在學校中被團體拒絕的孩子,父母可鼓勵孩子參加小範圍的團體活動,比如特定技能團體(乒乓球小組、象棋小組、鋼琴俱樂部等)、興趣愛好團體(如自行車俱樂部、滑板聯誼會、珠算小組等).這些團體的成員在個性、興趣、社交技能方麵有可能相近,更容易交流和相處。

要改變孩子的"離群"傾向並不困難,隻要耐心地引導,孩子是可以做到"合群"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入了幼兒園、小學之後,在集體生活的影響下,改變會更快些。除此之外,有些孩子之所以不"合群",同他的性格比較內向、孤僻有關。這種孩子數量較少,但改變他們奉涉的問題較多,然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環境的改變,人的性格是可以改變的,家長應當有耐心、有信心,幫助孩子克服消極傾向,健康、愉快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