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可貴的勇氣 競爭會激發孩子的潛能(2 / 2)

上海有一名叫連俊的家長,是一個高位截癱的病人,由於自己寸步難行,天天坐在家裏,所以常常和孩於對弈。下棋時他既不蛤孩於讓棋,也不準孩子悔棋。有時孩子連著輸棋,哇哇大哭,他也不讓。連俊這樣做,隻是要孩子明白:在家裏,父母可以讓你,但在社會上,別人不一定讓你,困難更不會讓你。由於他從小對孩於進行競爭意識的培養,使他的孩子連委傑從小就有很強烈的競爭意識和自信心。他學習刻苦,進取心強,品學兼優,在小學階段先後獲上海市十佳禮儀少年、上海市"金愛心"學生,上初中後又獲得"天源杯"全國中學生化學競賽第一名。

連委傑對采訪他的記者說:"雖然我現在下棋時早巳能戰勝父紊,但我最大的收獲就是父親教會我'不服輸'的精神,所以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我都不怕,都願意去克服。"

許多家長常與孩子做競爭性遊戲,但遺憾的是,他們往往不善於抓住這一機會,通過扮演適合的角色去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有些家長在和孩子玩遊戲時,常常為了讓孩子高興而故意輸給孩子,而孩子往往並沒有意識到家長在讓自己,反而認為自己很能幹。有些孩子雖然感受到了這是家長在故意讓自己,但也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顯然是很不利的。

首先,它不利於孩子智能的提高和競爭意識的增強。如果家長經常讓著孩子,就等於沒有給孩子提出高的要求,孩子在遊戲中不用努力就輕而易舉地取勝,失去了鍛煉自己的體力、意誌力和智力的機會,沒有顯示出自己的力量,也就品味不到自己獲得成功的喜悅。其次,在競爭性遊戲中家長讓著孩子,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嬌寵,這種嬌寵會使孩子逐漸產生嚴重的依賴心理,對任何人任何事都有一種期待感,希望別人為自己做出犧牲,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性格,甚至會養成"惟我獨尊"的小霸王習氣。

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家長在與孩子做競爭性遊戲時要使孩子真正感受到競爭的壓力,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在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同時,家長要指導孩子克服不健康的競爭心理和行為。家長要啟發孩子在競爭中表現出高尚的情操。有的孩子以為競爭就是不擇手段地戰勝對方,以欣賞對方的失敗,"置人於死地而後快"。例如,為取得老師的信任,打擊誹謗他人;為評上三好學生、優秀幹部或加入團組織而請客拉票等。家長要教育孩子認識到,競爭應該有利於社會,有利於集體和他人;同學之間的競爭應有利於共同提高。有的孩子在競爭中容易產生嫉妒心理。有的孩子害怕同學比自己強而對同學采取"封閉"和"打擊"的對策。例如,有好資料和信息,不外借和外傳,對同學的求助漠然置之。甚至毀掉或偷走比自己強的同學的學習資料、學習用具,設法對比自己強的同學進行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

家長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是有遠見的表現,孩子具備競爭意識是適應未來社會要求的需要。家長應該鼓勵孩子積極的與同學比思想、比學習、比紀律、比團結、比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