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和諧社會(1 / 3)

從2001年開始,華西通過“一分五統”的方式,幫帶周邊20個村共同發展,建成了一個麵積35平方公裏、人口達3.5萬人的大華西,組成了一個“有青山、有湖麵、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機場”的美麗鄉村。作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大華西村民們,也都過上了“基本生活包,老殘有依靠,優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勞,生活環境好,小康步步高”的幸福生活。2012年,華西實現營業收入524.5億元。目前,不僅經濟建設繼續保持了穩中求進的發展態勢,而且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拓展了以金融投資、物流儲運、海運海工、旅遊航空、農產品市場為主的第三產業。這為正在打造的江南特色的“世外桃源”為主旨的“華西夢”創造了條件。

(二)華西村的理念

1.以人為本,人盡其才,燃燒華西奮鬥激情

鄧小平同誌在1980年就提出,必須把高度集中的權力下放給基層、企業、社會單位、勞動者,做到政企分開、黨政分開,讓人民群眾真正當家做主。華西村帶頭人始終把服務群眾、造福百姓作為自己最大的幸福和畢生的追求,傾心盡力為群眾辦好事、謀利益,有效地調動了華西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華西村始終把“人才工程”作為一號工程來抓,創造了人盡其才的良好機製和環境。可以這麼說,沒有吳仁寶,就沒有今天的華西村。華西的成功就在於有這樣一位領導者帶領一群領導班子,擺正自己為人民服務的位置,先人民之憂而憂,後人民之樂而樂。作為一個組織者、協調者而不是一個決策者,做事首先請示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而不會獨斷專行,做出有損人民群眾而獲益自身的決策,深受華西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華西人民有了這樣的領導、政策和製度,建設熱情和奮鬥激情也異常高昂,艱苦奮鬥,進行生產經營。以人為本跨出了華西成功的第一步。真正提高華西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提升他們的價值與地位,這是以人為本建設新農村的深刻內涵。華西村是全國新農村建設成功的典型,讓人力資本發揮出最大效益是華西村成功的關鍵,也用事實證明了以人為本,人盡其才,讓人力資本發揮出最大的效率是集體致富的關鍵所在。

2.實事求是,誠信經營,展現華西全民素質

華西村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應對挑戰的法寶就是實事求是、誠信經營。

華西村的實事求是就是從自己的發展基礎、產業特色、資源優勢等實際情況出發,因地製宜,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探索一條切合實際的科學發展之路,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華西村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吳仁寶提出應對挑戰的根本法寶隻有四個字:實事求是。吃透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吃透本地工作實際,一頭與中央保持一致,一頭與老百姓保持一致,不管政治風雲如何變幻、國家方針政策怎樣調整,華西村都能一次次抓住發展機遇,實現超前發展、科學發展。吳仁寶堅持實事求是的事例很多。改革開放之初,全國轟轟烈烈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分田到戶。1980年冬,江陰縣農村開始推行聯產承包責任製。吳仁寶認為,華西人多地少,工業發達,集體家底厚,分田到戶不符合華西的實際。他從實際出發,沒有分田到戶,而是搞起“集體承包”——由30名種田能手承包了全村500多畝良田,富餘勞力轉移到鄉鎮企業去。正是吳仁寶的這一實事求是的做法,較早完成了產業結構調整,為華西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黨的十五大以後,蘇南鄉鎮企業改革進入新階段,有關部門明確提出要“抓大放小”。吳仁寶則根據華西村辦企業的實際提出“抓大扶小”“抓小放大”的改革思路,對關係華西經濟命脈的毛紡、鋼廠等大企業抓住不放,將一些效益較差的小企業轉給個人經營,對有發展前途的小企業予以資金扶持,增強其競爭力,大的工程建設項目果斷地“放”給大家參與投資,使大中小各類企業都煥發新活力。如今,華西沒有一家虧損企業,沒有一家不盈利的企業。

從2001年開始,華西通過“一分五統”的方式,幫帶周邊20個村共同發展,建成了一個麵積35平方公裏、人口達3.5萬人的大華西,組成了一個“有青山、有湖麵、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機場”的美麗鄉村。作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大華西村民們,也都過上了“基本生活包,老殘有依靠,優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勞,生活環境好,小康步步高”的幸福生活。2012年,華西實現營業收入524.5億元。目前,不僅經濟建設繼續保持了穩中求進的發展態勢,而且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拓展了以金融投資、物流儲運、海運海工、旅遊航空、農產品市場為主的第三產業。這為正在打造的江南特色的“世外桃源”為主旨的“華西夢”創造了條件。

(二)華西村的理念

1.以人為本,人盡其才,燃燒華西奮鬥激情

鄧小平同誌在1980年就提出,必須把高度集中的權力下放給基層、企業、社會單位、勞動者,做到政企分開、黨政分開,讓人民群眾真正當家做主。華西村帶頭人始終把服務群眾、造福百姓作為自己最大的幸福和畢生的追求,傾心盡力為群眾辦好事、謀利益,有效地調動了華西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華西村始終把“人才工程”作為一號工程來抓,創造了人盡其才的良好機製和環境。可以這麼說,沒有吳仁寶,就沒有今天的華西村。華西的成功就在於有這樣一位領導者帶領一群領導班子,擺正自己為人民服務的位置,先人民之憂而憂,後人民之樂而樂。作為一個組織者、協調者而不是一個決策者,做事首先請示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而不會獨斷專行,做出有損人民群眾而獲益自身的決策,深受華西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華西人民有了這樣的領導、政策和製度,建設熱情和奮鬥激情也異常高昂,艱苦奮鬥,進行生產經營。以人為本跨出了華西成功的第一步。真正提高華西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提升他們的價值與地位,這是以人為本建設新農村的深刻內涵。華西村是全國新農村建設成功的典型,讓人力資本發揮出最大效益是華西村成功的關鍵,也用事實證明了以人為本,人盡其才,讓人力資本發揮出最大的效率是集體致富的關鍵所在。

2.實事求是,誠信經營,展現華西全民素質

華西村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應對挑戰的法寶就是實事求是、誠信經營。

華西村的實事求是就是從自己的發展基礎、產業特色、資源優勢等實際情況出發,因地製宜,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探索一條切合實際的科學發展之路,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華西村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吳仁寶提出應對挑戰的根本法寶隻有四個字:實事求是。吃透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吃透本地工作實際,一頭與中央保持一致,一頭與老百姓保持一致,不管政治風雲如何變幻、國家方針政策怎樣調整,華西村都能一次次抓住發展機遇,實現超前發展、科學發展。吳仁寶堅持實事求是的事例很多。改革開放之初,全國轟轟烈烈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分田到戶。1980年冬,江陰縣農村開始推行聯產承包責任製。吳仁寶認為,華西人多地少,工業發達,集體家底厚,分田到戶不符合華西的實際。他從實際出發,沒有分田到戶,而是搞起“集體承包”——由30名種田能手承包了全村500多畝良田,富餘勞力轉移到鄉鎮企業去。正是吳仁寶的這一實事求是的做法,較早完成了產業結構調整,為華西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黨的十五大以後,蘇南鄉鎮企業改革進入新階段,有關部門明確提出要“抓大放小”。吳仁寶則根據華西村辦企業的實際提出“抓大扶小”“抓小放大”的改革思路,對關係華西經濟命脈的毛紡、鋼廠等大企業抓住不放,將一些效益較差的小企業轉給個人經營,對有發展前途的小企業予以資金扶持,增強其競爭力,大的工程建設項目果斷地“放”給大家參與投資,使大中小各類企業都煥發新活力。如今,華西沒有一家虧損企業,沒有一家不盈利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