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從小做正確的事--培養男孩的好習慣 3 培養男孩做事的毅力(1 / 2)

第六章 從小做正確的事--培養男孩的好習慣 3培養男孩做事的毅力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其重點在於保持好行為的連續性,使之永不間斷。保持男孩的好習慣,要從小嚴格要求。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天問他的學生們:"今天,我們做一件最簡單、最容易的事情:每個人都把胳膊盡量地往前甩,然後再往後甩。"蘇格拉底親自示範一次並且問道,"從今天起,每天都重複做100次,可以嗎?"

學生們笑聲一片,心想:這麼簡單的事,有誰做不到呢?

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堅持甩手100下,有誰堅持做到了?"大多數學生都驕傲地舉起了手。

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了相同的問題,此時堅持下來的學生隻剩下一半。

一年之後,蘇格拉底突然又問學生們:"請大家告訴我,還有誰在堅持做那個簡單的甩手動作?"

這時,隻有一個學生舉起了手--他就是哲學家柏拉圖。

一個簡單的動作,柏拉圖都能一絲不苟地堅持去做,形成好習慣自然不是難題。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其重點在於保持好行為的連續性,使之永不間斷。"

小學階段是培養男孩做事好習慣的黃金時期。在美國,盡管父母平時都很尊重男孩的意見,但是在保持好習慣方麵對男孩異常嚴格,規矩也很多。男孩可以不同意父母的觀點,但是必須要在規定的時間上床睡覺,這是沒有任何條件可講的。此外,在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喧嘩,吃飯時不要大聲咀嚼。更主要的習慣監控,通常落實在做事習慣上,這樣男孩一旦養成良好的習慣,父母管理起來會越來越輕鬆,等男孩到了高中、成年以後,父母就能夠放手地讓男孩自己去闖蕩。

有個美國男孩,母親為培養他做事的好習慣,就要求男孩洗碗,但是男孩死活不同意、不配合。

這個美國母親做得很絕,她見跟男孩說理無效,當天就在男孩門上貼了一張紙條,上麵寫著四個字:罷工通知。紙條上寫著罷工的理由,說媽媽工作很辛苦,想讓男孩幫忙洗洗碗,但是男孩隻知道享受權利卻不肯盡義務,於是媽媽傷心了,從今天起不做飯了,以後每個家庭成員都要自行解決吃飯問題。

接下來,這個母親連著幾天不肯做飯,結果那個男孩真急了,心想不能天天啃麵包呀,於是主動承認錯誤,要求洗碗。母親說,要洗就得洗一年,男孩回答說:"隻要你做飯,洗碗的事我就包了,別說洗一年,洗十年也成呀。"

由此可見,保持男孩的好習慣就要從小嚴格要求,這樣男孩大了你就能夠放鬆一點。男孩越小,可塑性越強,越容易形成好習慣。在保持男孩良好習慣的同時,也要把握好一個原則,那就是:培養好習慣的時間越早越好,保持好行為時間越長越好。這句話是說,在男孩還沒形成習慣前,就要注意糾正和引導男孩形成好的習慣,一旦稍不注意留神,男孩形成許多不良習慣,等家長想幫他去改,就很難了。

我國著名教育專家陸士楨說過:"教育男孩要學會控製,尤其在習慣方麵。"孩子畢竟是未成年人,對其進行適度的控製是很有必要的。家長要想方設法喚起男孩的內心動力,適度輔之以外部的控製,實現控製與疏導相結合。到了小學階段,好習慣重在培養和監控;等到男孩再大一點,自律能力高了你就漸漸放鬆監管,讓男孩憑好習慣做事。因為當男孩進入初中階段,就有了較強的獨立意識,他們逆反、對抗的心理較強,他們已經不再屈從於父母的管束和古板說教,希望父母能夠尊重他們,與他們平等的溝通。

另外,男孩好習慣的"第一次"家長要及時發現,幫他鞏固。無論什麼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好。舉個例子,當父母如果注意到男孩第一次把作業寫得工工整整,就應該馬上鼓勵他,這樣下次男孩就會很高興這樣做,再重複幾次,好習慣就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