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廟中取來了鑿子和榔頭,小心翼翼地開始敲打佛像表麵。當他敲掉第一片土塊時,驚異地發現閃閃的金光。大師用了好幾個小時,終於讓一座純金的佛像重見天日。
據說,幾百年前,緬甸軍隊曾出兵攻打當時稱為暹羅的泰國,暹羅和尚知道敵軍即將來襲後,便在珍貴的黃金佛像表麵上覆蓋泥土,以免被緬甸軍隊掠走。
據說這些和尚後來全被人侵者殺害,但這座價值連城的佛像被完整地保存下來,直到1957年才被後人再次發掘。
其實我們都像那座佛像,本質上是個純金的,但在成長過程中被種種東西裹上一層厚厚的殼。從小開始,我們就學會了將內心中那個如黃金般純真的自我隱藏起來。
其實,人最熟悉的是自己,最陌生的也是自己。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王安石說:“知己者,智之端也。”隻有自己把自己說服了才是一種理智的人生,隻有自己把自己感動了才是一種升華的人生,隻有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才是一種成熟的人生。事實上,有力量征服自己的人才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
不要自己放棄自己
情緒的感染有時像野火般快速蔓延,不管是快樂或者悲傷的情緒都具有傳染的因子。
晴兒是一名外資公司的白領,收入頗豐。在外人看來她是成功而快樂的,但是她卻越來越感到自卑和焦慮,經常感覺壓抑、沉悶、抑鬱,與同事關係緊張。晴兒經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妥當,如別人有一點不滿,即自責不止;工作認真努力,寫一份文案需要修改多次卻仍然不滿意;由於身材稍胖,現在每天幾乎不吃麵食;對自己的長相、衣著要求也很苛刻,每天早晨必須有一個小時的化妝時間才能出門。但越是這樣她越會經常與別人進行比較,發現自己的短處,這種感覺使晴兒長期失眠,陷於壓抑、痛苦、焦慮的心理狀態之中,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
每個人都有情緒,隻是這個情緒來得是不是時候,最重要的是別讓負麵的情緒來左右你的生活,造成更大的困擾,要掌握自己的第一步就是掌握情緒。
情緒的感染有時像野火般快速蔓延,不管是快樂或者悲傷的情緒都具有傳染的因子。負麵的情緒有時來自他人,有時來自本身,為了不要讓負麵情緒影響到你,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對負麵情緒有免疫的能力,別迷失在不愉快情境中而無法自拔。
其實,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不能接受所有的自己。過於苛求使我們失去更多,甚至越來越不能麵對自己。
在佛經中,有這樣的一段譬喻:
一位牧牛人,擁有250頭牛。他每天都會到一個水草豐足的曠野放牛,讓牛群優哉遊哉地吃草、喝水。
有一天,忽然跑出一隻老虎,咬死了一頭牛,這250頭牛,因此少了一頭。牧牛人萬念俱灰,他覺得少了一頭牛,對他來說,已經不完美了,為此,他心中很懊惱,一直耿耿於懷!
過了幾天,他覺得少了一頭牛,已經不是原來的250頭。那其餘249頭牛,又有何用呢?於是就將249頭牛趕落懸崖,那群牛就這樣全被他滅殺了。
這段佛經的譬喻是說,不要因為失去了一頭牛,而抹殺了其他249頭牛的生存權利。人生亦然,不要因為自己一點小小錯誤,而抹殺了其他的優點,接受自己的全部,才能擁有真實的自己。
在生活中,有各式各樣的問題使人沮喪、悲哀、痛心、寂寞、內疚、懊惱、憤怒、恐懼、焦慮甚至絕望。所有這些情緒,都讓我們心亂如麻,這種感覺比身體上的痛苦更令人難以忍受。
一個人坐在公園裏抽煙,陷入深深的苦悶裏。
一來到他的身邊:“您一定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吧?說出來讓我幫幫你。”
這個人看了牧師一眼,然後冷冷地說:“我的問題很多,我厭倦了,沒有人能夠幫我。”
牧師把自己的名片留下,約這個人明天見麵。出於好奇,這個人如約而至。牧師把這個人帶到教堂後麵的墓地裏,指著一片墓碑對他說:“你看一看吧,這裏所有的人都沒有任何問題。”
是啊,隻有在地下躺著的人,才不會有任何問題去煩他。
所以我們要接受所有的自己,不要因為失去了某種能力或才華,而放棄了自己。看重自己的優點,改進自己的缺點,如果你是天生就失去某種能力或肢體上有所障礙,我想,上天一定還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
究竟是誰在影響你
有時太尊重別人的意見,反而使我們失去應有的目標和快樂。所謂實踐出真知,任何時候我們相信的都應該是事實,而不是別人的意見。
有一次,學生們向蘇格拉底請教怎樣才能相信自己。
蘇格拉底讓大家坐下來。他用手拿著一個蘋果,慢慢地從每個同學的座位旁邊走過,一邊走一邊說:“請同學們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氣中的氣味。”
然後,他回到講台上,把蘋果舉起來左右晃了晃,問:“有哪位同學聞到蘋果的味兒了嗎?”
有一位學生舉手站起來回答說:“我聞到了,是香味兒!”
蘇格拉底又問:“還有哪位同學聞到了?”
學生們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聲。
蘇格拉底再次走下講台,舉著蘋果,慢慢地從每一個學生的座位旁邊走過,邊走邊叮囑:“請同學們務必集中精力,仔細嗅一嗔空氣中的氣味。”
回到講台上後,他又問:“大家聞到蘋果的氣味了嗎?”
這次,絕大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
稍停,蘇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學生中間,讓每位學生都嗅一嗅蘋果,回到講台後,他再次提問:“同學們,大家聞到蘋果的味兒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