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7 明白得失的意義,才知道該抓緊什麼(1 / 3)

有位旅行者聽說有一處景色絕佳的勝地,於是發誓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找到它,一飽秀色。經曆了數年的跋山涉水,飽嚐了千辛萬苦,他已經相當疲憊了,但依然雲深不知勝地在何處。這時,有位老者給他指了一條岔路,告訴他,美麗的地方有很多,不必沿著一條路走到底。他按老者的話去做了,不久他就看到了許多異常美麗的景色,他讚不絕口,流連忘返,慶幸自己沒有一味地去找尋夢中那個美麗的地方。

生活就是如此,跋涉於生命之旅,我們的視野有限,如果不肯錯過眼前的一些景色,那麼可能錯過的就是前方更迷人的佳境。事實上,隻有那些善於舍棄的人,才會欣賞到真正的美景。

與其藕斷絲連,不如一刀兩斷

生活中要麵對的“取舍”問題很多,不可取而又不願舍的故事時常上演。比如,處在兩個思維世界的男女朋友,感情冷淡、相互排斥、貌合神離的夫妻,為了種種的原因,就這樣斬不斷理還亂地勉強維持著關係,理由就是“這麼多年的感情哪能說斷就斷”、“怎麼說也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結果呢,一直生活在痛苦當中。不知身在其中的他和她,是否忘了,自己也可以擁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又何必苦了自己,也苦了別人的一生呢?

說一個身邊朋友的故事吧。

她,還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察覺到老公在外麵有了別的女人,當時,她幾乎都要崩潰了。令人未曾想到的是,她竟然把這件事強忍了下來,她的理由就是,“為了孩子”。為了孩子,她選擇自己欺騙自己,就當這件事沒有發生過,或者說就當自己沒有發現過,繼續維持著家庭的生活。但是,她畢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呀!長期生活在這樣不幸的婚姻當中,壓力、空虛和心理上的不平衡不斷地衝擊著她,當心理的承受能力達到極限時,她就會拿無辜的孩子來撒氣,再到後來,甚至一想到這些事情,就亂罵、亂打孩子。無辜的孩子,常常就莫名其妙地遭了殃。而且,她還時常當著孩子麵,用惡毒的語言諷刺、咒罵、攻擊她的丈夫。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最後,孩子的精神世界也跟著崩潰了。現在,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可是性格和行為上都有很大的缺陷。

我們思考一下,在這段婚姻中,真正受到最大傷害的人是誰?其實是孩子!當然,她的遭遇也是不幸的,但她處理問題的方式,使這個不幸所波及的範圍在不斷擴大,如今,她自己、她的孩子,甚至是她的丈夫和丈夫的情人,都成了這件事情的“受害者”。造成了這個局麵,其實她已經輸了,就輸在了不舍、不甘和自以為是上,不是嗎?

現在,她上了年紀,孩子也已經長大了。但是,可憐的孩子也變“壞”了,他感覺不到愛,也學不會寬容和愛,他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都偏離了正確的軌道,說話和做事的方式非常極端偏激。家裏的親朋好友也曾嚐試和孩子去溝通,可憐的孩子,他給出答案是:“在這樣一個沒有溫暖的家庭,誰管過我的感受?他們兩個人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誰真正用心關心過我?甚至還拿我當出氣筒!他們之間出了問題,難道我就必須要受罪嗎?他們生我出來,難道就是用來撒氣的嗎?親生父母都這樣,我對這個世界失望了。我隻不過是為了自己而活著。”

有位旅行者聽說有一處景色絕佳的勝地,於是發誓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找到它,一飽秀色。經曆了數年的跋山涉水,飽嚐了千辛萬苦,他已經相當疲憊了,但依然雲深不知勝地在何處。這時,有位老者給他指了一條岔路,告訴他,美麗的地方有很多,不必沿著一條路走到底。他按老者的話去做了,不久他就看到了許多異常美麗的景色,他讚不絕口,流連忘返,慶幸自己沒有一味地去找尋夢中那個美麗的地方。

生活就是如此,跋涉於生命之旅,我們的視野有限,如果不肯錯過眼前的一些景色,那麼可能錯過的就是前方更迷人的佳境。事實上,隻有那些善於舍棄的人,才會欣賞到真正的美景。

與其藕斷絲連,不如一刀兩斷

生活中要麵對的“取舍”問題很多,不可取而又不願舍的故事時常上演。比如,處在兩個思維世界的男女朋友,感情冷淡、相互排斥、貌合神離的夫妻,為了種種的原因,就這樣斬不斷理還亂地勉強維持著關係,理由就是“這麼多年的感情哪能說斷就斷”、“怎麼說也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結果呢,一直生活在痛苦當中。不知身在其中的他和她,是否忘了,自己也可以擁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又何必苦了自己,也苦了別人的一生呢?

說一個身邊朋友的故事吧。

她,還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察覺到老公在外麵有了別的女人,當時,她幾乎都要崩潰了。令人未曾想到的是,她竟然把這件事強忍了下來,她的理由就是,“為了孩子”。為了孩子,她選擇自己欺騙自己,就當這件事沒有發生過,或者說就當自己沒有發現過,繼續維持著家庭的生活。但是,她畢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呀!長期生活在這樣不幸的婚姻當中,壓力、空虛和心理上的不平衡不斷地衝擊著她,當心理的承受能力達到極限時,她就會拿無辜的孩子來撒氣,再到後來,甚至一想到這些事情,就亂罵、亂打孩子。無辜的孩子,常常就莫名其妙地遭了殃。而且,她還時常當著孩子麵,用惡毒的語言諷刺、咒罵、攻擊她的丈夫。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最後,孩子的精神世界也跟著崩潰了。現在,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可是性格和行為上都有很大的缺陷。

我們思考一下,在這段婚姻中,真正受到最大傷害的人是誰?其實是孩子!當然,她的遭遇也是不幸的,但她處理問題的方式,使這個不幸所波及的範圍在不斷擴大,如今,她自己、她的孩子,甚至是她的丈夫和丈夫的情人,都成了這件事情的“受害者”。造成了這個局麵,其實她已經輸了,就輸在了不舍、不甘和自以為是上,不是嗎?

現在,她上了年紀,孩子也已經長大了。但是,可憐的孩子也變“壞”了,他感覺不到愛,也學不會寬容和愛,他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都偏離了正確的軌道,說話和做事的方式非常極端偏激。家裏的親朋好友也曾嚐試和孩子去溝通,可憐的孩子,他給出答案是:“在這樣一個沒有溫暖的家庭,誰管過我的感受?他們兩個人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誰真正用心關心過我?甚至還拿我當出氣筒!他們之間出了問題,難道我就必須要受罪嗎?他們生我出來,難道就是用來撒氣的嗎?親生父母都這樣,我對這個世界失望了。我隻不過是為了自己而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