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約翰上了高中,在一次幻燈課上約翰出來上廁所,然而他在黑暗裏麵每走動一步,都能感到鑽心的疼,當他來到光亮處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手上紮滿了圖釘,血一直在流。
約翰終於忍無可忍了,他回到家中,看著鏡子裏的自己,想著自己從前一次又一次被折磨和侮辱的遭遇,他放聲大哭。那一刻,他想到了死亡,想到了自殺,但是他舍不得疼愛他的父母……
1987年,17歲的約翰·庫緹斯做了腿部的切除手術,由於那兩條從來都沒有派上用場的畸形的腿像尾巴一樣翹了起來,行動極其不方便,而術後約翰成了“半”個人,行動自如了很多。
高中畢業以後,約翰覺得自己必須要找個工作了。
那個時候,每天早晨,他都趴在滑板上敲開一家又一家的門,問老板是否願意雇用他。可是當別人把門打開的時候,完全沒有發現幾乎是趴在地上的約翰,就又把門關上了。
經過了成百上千次的應聘失敗後,約翰終於在一家雜貨鋪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後來他還做過銷售員、技術工人,還在一個儀表公司擰過螺絲釘。
他每天早晨淩晨四點半就已經起床了,然後匆匆忙忙趕火車到鎮上,再趴到他的滑板上,從車站趕到幾千米外的工廠。雖然生活很艱苦,但是卻可以自食其力,約翰勇敢而快樂地活著。
從12歲開始,約翰就喜歡打輪椅橄欖球,因為手部長期在使用,所以他的手臂有著驚人的力量。他的命運或許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發生了轉變。
1994年,約翰·庫緹斯成了澳大利亞殘疾人網球賽的冠軍;2000年,約翰得到了澳大利亞體育機構的獎學金,並且還在全國健康舉重比賽中排名第二,他用自己驚人的成績回擊了過去所有的嘲笑和侮辱。
在一次午餐會上,約翰應邀對自己的經曆做一個簡短的演講,他說:“我一定會把最勇敢、最堅強的一麵展示給觀眾!”
演講結束後,他的經曆和現狀讓現場的所有觀眾都熱淚盈眶,最後贏得了熱烈的掌聲。一個女孩跑到台上來哭著對約翰說,她覺得自己非常不幸,正準備自殺,但是聽了他的演講後,她要好好地生活下去。
這個時候,約翰突然清晰地發現,到台上講出自己曾經的掙紮和拚搏,給別人一種啟示,真是一件非常重要且有意義的事情。他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開車出遊、健身、遊泳,到世界各地去演講,過著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約翰·庫緹斯有一句名言:“別對自己說不可能。”
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種信念,他可以開著改裝過的汽車去周遊世界,也可以去潛水,可以大膽地追求自己的愛情並贏得幸福和敬重。
有時候,苦難是上帝送給人類最好的禮物,要學會欣然接受,讓它體現出應有的價值,而不要讓苦難成為你生活的擋路牌。
苦難,是禍也是福
苦難是人生中必須要有的內容,人性的某些東西,通常是經曆過挫折和苦難而因此得到了更大的考驗和提高。所以,不必把苦難當成仇人,它將會是你一生的財富。
1822年的冬天,肅穆而莊嚴的音樂大廳裏正在演出歌劇《費德裏奧》,很多名門貴族都趕來觀看這場演出,但是在歌劇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觀眾卻突然發現樂隊和歌手完全無法協調,而指揮卻沒有感覺到,仍然在台上竭力地指揮著。
底下的觀眾終於忍無可忍了,他們在台下竊竊私語。這個時候指揮發現了問題,他讓樂隊、歌手重新再來,但是情況卻更糟了。
有人在台下喊著:“讓指揮下去。”指揮似乎已經聽不到觀眾在說些什麼,但是從他們的神情裏,他讀懂了。
他從台上下來,哭了。
在世界音樂史中,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偉大的音樂天才貝多芬在這一天失聰了。
所有人都猜想貝多芬應該不會再在音樂上有什麼發展了。但是兩年之後,也就是1824年,貝多芬的偉大曲目《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上演了,這首曲子是他在失聰的情況下完成的。在厄運不斷地衝擊之下,貝多芬完成了世界音樂史上最輝煌的一頁篇章。
貝多芬的苦難和成功完全是成正比的,苦難給了他多少,他的音樂才華就增長了多少;苦難摧毀了他的靈魂多少,他靈魂的光彩就會綻放多少。著名指揮家卡拉揚曾經這樣說貝多芬:“是苦難成就了他。沒有苦難,誰知道會發生什麼?”
貝多芬長得不好看,甚至可以說是很醜,他的臉上還經常長有一種瘡,長時間以來一直無法治愈,愛情也遲遲不肯垂青他,他生活裏唯一的依靠就是音樂。音樂成了他生命的全部,他對音樂已經沒有任何功利性的追求了。
在維也納的大廳裏演奏《第九交響曲》的時候,貝多芬無法聽到樂隊的任何聲響。演奏結束的時候觀眾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他依舊聽不到。
當主持人把貝多芬引向舞台中間的時候,他還是沒有明白這是怎麼回事。那是多麼讓人心酸的事情,但又是所有音樂人修煉一輩子都無法達到的一種境界。
周國平在《苦難的價值》一文中曾經說:苦難可以激發生機,也可以扼殺生機;可以磨煉意誌,也可以摧垮意誌;可以啟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揚人格,也可以貶抑人格。而這,全看受苦者的素質怎樣,素質好的人既能承受大苦難,也能承受大幸運,素質差的人則可能兼毀於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