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說:“那天早上我還沒起床,就聽見他在叫我。我出去一看,發現他在下麵的空地上,而在他的不遠處,有一隻熊正向他撲去。”
男子看了強尼一眼,發現強尼沒有反應,便繼續小心地說:“當時我手上剛好拿著獵槍,於是我馬上端槍射擊,第一槍沒打中,但第二槍卻打中了他。真是太意外了,我傷心透了。”
強尼這時才舒了一口氣,對男子說:“你用不著這麼傷心,凶手就是你,而這也不是意外。”
這名男子愣了一下,說:“警官,我是凶手,但這是意外。”
強尼搖了搖頭,說:“不,這不是意外。獵人先生,你剛才的供詞有邏輯錯誤。按你所說,你看見朋友在下麵的空地上,你開槍的子彈射出的方向應該是斜向下的。但我們驗屍發現,你的好友是被一顆子彈從腰部射入,斜向上穿過他的身體,擊中了他的心髒而致命的。”
說謊者最顯著的特性就是無法說出事情的具體經過,當被問及事情的具體情節時,這些人會表現出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後語的情況,有時候同樣一個問題用不同的方式問,會有幾種不同的答案。
而且,說謊者內心都有一種恐懼的心理,當向他們反複發問時,他們的情緒波動非常大。
之前還假裝配合FBI的訊問,可是轉眼間他們的臉上就布滿了陰雲,並開始無理取鬧。
此時說謊者通常會說:“我什麼都不知道”“我有權力拒絕回答你們的問題”等諸如此類的話。而在這個過程中,說謊者說話的音調也會跟著提高,有些人甚至大喊大叫。這些信號的背後就是他們偽裝得非常深的謊言。
在交談過程中,還要注意對方的性格變化。通常性格內向的人都沉默寡言,如果他突然之間變得健談,其中必定有些特別的原因。而性格外向的人在平時嘻嘻哈哈,突然某個時候陷入了沉默當中,變得不太愛說話,這樣的情況或許告訴我們,他心裏出現了某些問題。
由此可見,對於語言破綻的考察,不能僅限於對方的話語,有時也要結合其他方麵的相關事物進行分析,比如對方說話時的語氣、音量、音調以及神情、動作等因素,都是我們分析語言破綻的參考。
以上這些都是FBI在分析話語破綻時的一些研究和經驗總結,FBI經常會通過這些方式,從交談過程中挖掘一個人內心世界的真實想法與感受。
總的來說,在交談過程中分析話語破綻,需要有非凡的注意力和洞察力,特別是情報和信息的分析能力。
從談論的話題中洞悉對方真意
根據多年的研究,FBI認為可以通過一個話題,探索到對方的深層心理,人的興趣愛好不同,往往會體現在交流過程中的話題上。通過談論的話題,往往能夠掌握對方的興趣與喜好。這是收集話語信息極為重要的一步。
話題分析至少可以幫助我們做到兩件事情:第一,根據話題內容來推測對方的心理秘密;第二,根據話題內容洞察對方的深層心理,以了解此人的個性特征。
但是我們無法將所有的話題與人物的性格做一一對應,因為在交流過程中的話題實在太多了,可謂千奇百怪。
因此,我們隻能對一些常見的話題進行分析,即便是常見話題,在此列舉兩個,以此來說明話題及有關心理性格的分析方法的實效性。
第一,抱怨的話題。
在交流的過程中,對方的言語時不時透露出怨氣、不滿,說一些怨天尤人的牢騷話,我們將這類談話內容歸納為抱怨話題的談話。有的人因為情感方麵的問題而抱怨不斷,有的人則因工作方麵的欲求得不到滿足而牢騷滿腹。
無論何種問題引起的抱怨,都可認為是人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意願被壓抑而導致的。
如果對方對你發牢騷或者表示埋怨,你可以從對方有關欲求得不到滿足的實質進行考慮,從而找到對方話語的真實意圖。當有人對你說自己對工作環境不滿的牢騷話以及對人事方麵的埋怨,你或許可以這樣認為,這個人在工作方麵很不如意。如果這個人不止一回而是經常說這方麵的話題,你甚至可以認為,他不願承認自己的無能,而把責任推給單位。
如果有人總是對你說自己家庭生活不幸福,自己的另一半不好的話題,你可以認為這個人在處理家庭關係方麵缺少一些手段,可能還比較固執。
當然,有些抱怨的話並沒有直接的指向性,可能是指桑罵槐、轉向遷怒型的抱怨。
有對夫妻因為住房貸款的事情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兩個人生著悶氣,互相都不理會對方。丈夫拿著遙控器看電視,妻子則在一旁默默地做家務。
丈夫按了按遙控器,結果電視沒有反應。他又狠狠地按了幾下,還是沒有反應,於是抱怨道:“這是什麼破遙控器?”說罷,將遙控器往麵前的桌上一摔。其實丈夫心裏介意的根本不是遙控器的問題,而是在抱怨妻子。
抱怨的話題所反映的人的心理問題,要從具體的事件與環境中去分析。在這裏,我們要講經常說一些抱怨性話題的人的心理與性格特點。
愛抱怨的人通常不會承認自己的失敗,他們極力否認自己內心的自卑感,正由於這樣的心理特點,使得他們總是在設法找出適當的理由替自己辯護。無論自己什麼樣的失敗,他們都能從客觀的環境與事物中找到理由。從這一表現來看,他們似乎是客觀主義者,而事實上他們固執己見,總認為自己是對的,並且隻說對自己有利的話。
在表麵上,他們有著強烈的自尊心,而實質上內心充滿的是深沉的自卑意識。他們不敢承認自己的失敗,更不敢承認自己的怯懦。這樣的人在我們看來是很矛盾的,他們對於別人充滿了依賴,卻總是埋怨別人幹涉自己的自由;他們總是埋怨工作環境,卻沒想過換一個地方去工作。他們習慣用自欺欺人的話語來安慰自己,同時,為了使自己的心裏能夠接受這一套道理,就不得不責備他人的無能,使自己的觀點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