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鄧小平所言,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在發展科學技術方麵,毛澤東強調了要有打破常規、打硬仗的作風,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這一作風,並從中國具體國情出發更成熟更準確地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思想。鄧小平說,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將來也好,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他還強調,世界上一些國家都在製訂高科技發展計劃,中國也製訂了高科技發展計劃。下一個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實踐已證明並將繼續證明:中國發展高科技的作用,從經濟發展來講是一種先進生產力;從軍事角度來看是一種潛在防務力量;從政治作用來說是一種國際影響力;從社會發展而論是一種巨大的推動力。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進入了一個信息技術帶動網絡經濟的大發展時期。作為上個世紀新科技革命重要標誌的信息技術,是以計算機技術和微電子、網絡技術和通信、軟件和係統集成技術為代表的,它是20世紀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特質。針對當今國際信息技術發展的現狀和趨勢,江澤民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更新、經濟結構的加速重組過程進行了正確的分析,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深入思考了怎樣改變傳統式的工業化發展模式的問題,並進一步製定出適應時代特點的中國式的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江澤民科技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大致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1997年9月12日,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在論述我國經濟發展戰略時,提出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應該更加重視運用最新技術成果,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的戰略思想。隨後,1999年8月23日,江澤民在《全國技術創新大會上的講話》中又指出,大家既要充分估量新的科技革命帶來的嚴峻挑戰,更要珍惜它帶來的難得機遇。盡管我們在科技上同世界的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但是畢竟我們具備了實現科技大發展的基礎和能力。現在,我們已具備在一些領域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他強調:關鍵是要在學習、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加強自主創新……掌握科技發展的主動權,在更高的水平上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
在2000年10月11日,他又在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將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努力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在我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的關鍵階段,信息化發展戰略是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之後,黨中央製定的新的重要發展戰略。這一重大決策的提出,既體現出了世界現代化進程的普遍規律,也反映了我國在追趕以信息化為標誌的新科技革命過程中,發展現代化的實際,它對我國進一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正如鄧小平所言,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在發展科學技術方麵,毛澤東強調了要有打破常規、打硬仗的作風,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這一作風,並從中國具體國情出發更成熟更準確地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思想。鄧小平說,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將來也好,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他還強調,世界上一些國家都在製訂高科技發展計劃,中國也製訂了高科技發展計劃。下一個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實踐已證明並將繼續證明:中國發展高科技的作用,從經濟發展來講是一種先進生產力;從軍事角度來看是一種潛在防務力量;從政治作用來說是一種國際影響力;從社會發展而論是一種巨大的推動力。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進入了一個信息技術帶動網絡經濟的大發展時期。作為上個世紀新科技革命重要標誌的信息技術,是以計算機技術和微電子、網絡技術和通信、軟件和係統集成技術為代表的,它是20世紀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特質。針對當今國際信息技術發展的現狀和趨勢,江澤民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更新、經濟結構的加速重組過程進行了正確的分析,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深入思考了怎樣改變傳統式的工業化發展模式的問題,並進一步製定出適應時代特點的中國式的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江澤民科技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大致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1997年9月12日,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在論述我國經濟發展戰略時,提出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應該更加重視運用最新技術成果,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的戰略思想。隨後,1999年8月23日,江澤民在《全國技術創新大會上的講話》中又指出,大家既要充分估量新的科技革命帶來的嚴峻挑戰,更要珍惜它帶來的難得機遇。盡管我們在科技上同世界的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但是畢竟我們具備了實現科技大發展的基礎和能力。現在,我們已具備在一些領域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他強調:關鍵是要在學習、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加強自主創新……掌握科技發展的主動權,在更高的水平上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
在2000年10月11日,他又在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將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努力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在我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的關鍵階段,信息化發展戰略是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之後,黨中央製定的新的重要發展戰略。這一重大決策的提出,既體現出了世界現代化進程的普遍規律,也反映了我國在追趕以信息化為標誌的新科技革命過程中,發展現代化的實際,它對我國進一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科技思想的理論依據是一致的。他們都是在深刻認識到經濟發展、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之間具有相互促進的辯證關係基礎上,依據自己所在時代的特點以及中國不同時期的具體國情,分別提出了具有時代特色的科技發展思想。麵對新中國剛剛成立之時,不僅百業待興、科學技術比較落後而且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也才起步,毛澤東提出要努力鑽研和掌握科學技術,盡快地建立起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從鄧小平科技思想提出的背景來看,當時的科學技術在革新速度上是日新月異的,對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是居於第一位的力量。而我國經過十年浩劫,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被加大,所以他主要是強調要大力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盡快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在新舊世紀之交時,知識經濟已經開始初露端倪,科技革新的速度是突飛猛進,它們對社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江澤民順應時代的要求提出自己的科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