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陸探微擅肖像、人物,學習的是東晉的顧愷之;兼工蟬雀、馬匹、木屋,亦寫山水草木。明帝劉彧時常侍左右,多為宮廷貴族寫照,當時推為最工。
周夏就猜測,他這幅畫裏,所畫的帝王,應該就是宋明帝了。
周夏又回頭仔細鑒賞了一陣這幅畫像,發現這確實是記載中陸探微的典型風格,不管是他那最為著名的一筆畫,還是酣暢淋漓的草書落款。最讓他覺得驚訝地是,畫像中的帝王,雖然不像他畫其他人物那樣的“秀骨清像”,但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對宋明帝這位帝王做了美化的。
“秀骨清像”,是後人對陸探微最好的評價,這詞具有遞進式的雙層審美內涵,一指人物外在形象上的清秀瘦削之美,一指通過對這一形象刻畫所體現的人物內在的清剛、峭拔、智慧超脫的品質。
眼下這件帝王畫像,除了他那高高在上的神情外,這內在的睿智也是必須有的。
周夏也隻能感歎,做人不容易。
作為一個宮廷畫家,更是不容易。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宋明帝劉彧可不是什麼善茬,給他畫像,說是要冒著生命危險,也一點都不為過。
周夏仔細鑒賞了一陣子這幅畫,似乎,除了感歎和讚譽,他也找不到更合適的詞來形容了。
但他心底明鏡似的清楚,這樣的一幅畫,倘若是真品的話,那價值,可是計算不清楚的。因為陸探微雖然聞名遐邇,可現在大家所能見到的真跡,卻是沒有。隻能根據前人對他的書法書畫的一些評價,來進行推測他的繪畫風格,藝術特征等等。
就此,人們還是趨之若鶩。
如果讓他們見到陸探微真跡的話,這重要的曆史文化價值,甚至對整個中國美術史來說,都有著無上的貢獻。
周夏並不是什麼自私的人,但這時候,他也有些猶豫,這樣的畫,到底應不應該讓大家都見到?
這個時候,周夏也根本沒有考慮過,這幅畫有可能是仿品的事實。
從陸探微生活的時代,到初唐時候,中間還是有經曆過幾百年的時間。
但周夏就是認定了,這絕對是真品,為什麼,因為,有考古鑒定係統的鑒定結果唄!
當然,在中國書畫史上重要的文獻之一,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中,就有關於這幅畫的記載,而且鑒定屬於陸探微的真品,屬於原來的隋宮廷舊藏。
周夏算算年代,這尊佛像的製作,就在《貞觀公私畫史》之後,說明這件書畫作品是陸探微真跡的可能性還是相當大的。
至於是怎麼落到佛像之中,並成為陪葬品的,周夏現在也弄不明白,這得結合更多的情況來進行分析才行。
時至今日,周夏也隻能根據出土的幾件東西,以及物品製作的具體年代,來進行研究。他也並不指望從麻杆和耗子兩人身上,得到更多的信息。
他們這類人,對於在什麼地方盜的墓,裏麵有些什麼東西,基本都會諱言莫深,不會輕易對人透露,能給你東西看,就算相當不錯了。要是讓人知道了詳細的情況,他們也就不用混了,要是有人再整他們報警抓他們的話,就更加證據確鑿。
不過這樣一幅畫落在周夏手裏的話,對這幅畫來說,何嚐不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換做平常的收藏者,斷然是不會花費巨大的功夫,來弄開這封存的佛像,探尋裏麵是不是有好東西的。事實上,如果沒有考古鑒定係統的提示,這樣的珍品,周夏肯定也是會是擦肩而過的。
周夏感歎一番之後,也就收起心思,轉頭去看另外一幅畫。
這幅畫的要比先前的那幅要大些,但和書畫作品中的大尺寸相比,還是要差了不少。也就在高約一米,寬約五十來厘米的樣子。
畫上的東西,和先前的人物畫像,也有著本質的區別。
因為,這是一副獨立的山水畫,並沒有人物在上麵。
周夏見了之後,心情更加激動,甚至比起先前見到陸探微的落款時,還多了幾分期盼和興奮。
因為這幅畫上的山水內容,周夏見了這麼多畫,也算是相當清楚的,這上麵畫的廬山。
再看最後的款識,果然是《廬山圖》,作者更是鼎鼎大名的顧愷之。
周夏頓時有種中了億萬頭獎的感覺,他甚至狠狠扇了自己的臉一下,疼得厲害,證明他確實不是在做夢。
顧愷之的《廬山圖》,也是在《貞觀公私畫史》中出現過的。
在之前,很多人將顧愷之的《洛神賦圖》視作中國最早的一幅山水畫,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它不能算作完全獨立的山水畫。據考證,顧愷之所創作的《廬山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第一幅山水畫。
這樣傳說中的畫,出現了周夏眼前,他能不激動萬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