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打擾,周夏也就可以細細鑒定這花瓷罐。
對熱愛陶瓷的人來說,他們基本都會明白,唐花瓷在陶瓷史上,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和曆史地位,還是相當顯赫的。
它首先在世界上創燒出液一液分相釉技術。液一液分相釉是陶瓷釉層中50—150納米級的小液滴和微小粒對入射光產生瑞利散射而產生輕重不等的藍色乳光,由於散射的程度不同其色澤可出現月白、天青、天藍。原來人們認為唐魯山花瓷釉麵的藍斑是由氧化鈷作為著色料呈色。70年山東矽酸鹽研究院劉凱民總工程師經過多次實驗分析,得出結論,這種釉麵的藍色乳光是由天然礦石做為原料,器物入窯爐經1200℃以上高溫燒製後,釉麵融熔為固體後形成的小液滴狀和小顆粒對入射光的反射形成的物理現象,並非鈷著色。這個理論觀點的提出解決了千古難題,並被古陶瓷和矽酸鹽界的認可。
花瓷的製燒成功,還成功改變了唐朝以前中國陶瓷“南青北白”的單色釉局麵。
花瓷還為後來鈞瓷汝瓷的燒製打下了基礎,鈞瓷做為一種窯變釉瓷,之所以稱之為窯變是因他和其他瓷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之處。比如,青花瓷是一種固定的青鈷料,是人為可以預測出現的釉色。而鈞瓷釉則是一種液—液分相釉,他的呈色原理是在唐花瓷釉料的基礎上添加了銅,銅在還原氣氛下的膠銅離子呈現紅色,紅和藍的融熔滲化就呈現出程度不同程度的紫色,使鈞瓷呈現出“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藝術效果。汝瓷的天青、天藍亦是同一道理。
所以唐花瓷是鈞瓷的源祖,不少學者及其著述中把唐花瓷稱之為“唐鈞”,“唐花鈞”。
而且這唐花瓷,大都為皇宮用瓷,並有明確的文獻記載並給予高度評價。唐朝文化盛興,有專門的皇家樂師,花瓷細腰鼓是當時奏樂時擔任指揮的樂器,盛興於唐開元、天寶年間,唐玄宗就是一位擊鼓高手。在唐代的十部宮庭雅樂中有七部都有魯山花瓷腰鼓參與。唐南卓《羯鼓錄》中明確提到唐玄宗與宰相宋憬談論鼓的質量和品位時說到“不是青州石未,即是魯山花瓷”。明確提到瓷的名稱釉產地,並給予了高度評價。這種對魯山花瓷的描述和讚美在元以前的古書中是極其少有的。元朝著名作家吳萊著《明皇羯鼓歌》也曾記述“宋公守正好宰相、魯山花瓷聞獻躁”,魯山花瓷與當時著名賢相宋憬的素質相比可見花瓷的品質和地位。另唐《羯鼓錄》中也提到瓷質細腰鼓的形製、打擊方法等。花瓷細腰鼓是花瓷作為鼓腔,兩端蒙皮,右手杖擊,左手手拍打。
拋開這些常識不談,周夏做鑒定,主要還是看眼前這隻花瓷雙係罐,究竟是真品還是仿品,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他再從修足,開片,釉麵等各個方麵進行細致的鑒定,最後倒是得出了這也是唐代真品的結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