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嘎和皮央原來隻是兩個村子,1992年,四川大學的考古學家發現了這裏,從此揚名。但目前沒有完全對外開放,由村裏會漢語的人輪流拿著鑰匙,隻有遊客到來時才會開門並擔任解說。小多吉就是其中一個。東嘎石窟遺址洞穴裏的壁畫比皮央村保護得好,我們看到的山上的建築就是以前東嘎寺的殘留。東嘎和皮央遺址一起被譽為“第二敦煌”。
小多吉帶我們來到東嘎村,像城堡一樣的土黃色的山上有一些大小不一的洞穴。小多吉指了指山上幾個用小房子框起來的地方說:“那裏就是你們要找地壁畫……”望著有近300米高完全沒有路的山體,我們倒吸了口涼氣。為了一睹美麗的壁畫,我們都減輕身上的裝備,往山上爬去。這裏的山說實在的並不像山,更像很多年以前不知從什麼地方“吊”過來的土方堆積在一起,經過日曬雨淋和曆史的衝刷變成了一毛不長的堅如石頭的山體。因為在我的印象中的山是被蔥鬱的植物和可愛的動物包圍著的,而這裏幾乎全是黃土。
在海拔4600米的地方爬山的確非常吃力,大家連拖帶拽,到了洞穴。借著微薄的亮光,眼前的景象讓我們大吃一驚。除了牆上有不少斑駁的痕跡和斷頭少臂佛像的畫麵讓我們感覺到了進入曆史的漩渦中以外,如此色彩豔麗的壁畫實在讓人無法相信這是塵封了一千多年的瑰寶。再仔細一觀察,整個洞內並沒有恒溫設施,更沒有任何保護措施,所有的“千年寶貝”都袒露在外麵,甚至你想用手去觸摸牆上那些代表著歲月痕跡的文物都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我們誰都沒有用手觸碰,感覺他們是神聖的、寶貴的如同新生兒一樣。這裏的一切如此的簡單和自然,同時我們也很為壁畫的生存現狀擔心。
小多吉首先給我們指了指洞穴頂上方的壁畫,他說:“這是壇城,這是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佛主麵朝西方。這是佛像,一千多個佛像,不同姿態、不同神態的佛像。”《佛學辭典》上有:曼陀羅,壇城也,為築方圓之壇,安置諸尊以供祭者。老王一直說在阿裏路上能夠看到曼陀羅花,我一直在期待著。當我們問多吉:佛像是誰,叫什麼的時候,漢語非常有限的多吉根本無法解釋了,這也難為十幾歲的孩子了。多吉隻是對我們說:“每一個佛像下麵都有名字,都有藏語寫的名字。”
我們這才看見滿壁的佛像下麵的確有一小塊文字,但很多都看不太清楚了。壁畫的年代據說多應出自15世紀左右,內容豐富,主要有佛像、菩薩像和佛教故事等,三個洞窟分別有不同題材的畫麵,還有各種美妙的裝飾圖案紋樣和曼陀羅花樣等。
這些壁畫的線條流暢自然,色彩明朗而又不失莊重,造型生動,都是采取特殊的礦物顏料繪製,所以這麼多年猶然如新。壁畫上的佛像多為肩寬腰細,衣著多為短袖緊身,袒露著雙乳和腹部,下著長裙,眉彎眼大。光是這樣的繪畫風格就是和我們傳統很不一樣,應該是綜合吸收了當時的拉達克(克什米爾)、印度、尼泊爾及衛藏等地的繪畫風格。而這些美麗的畫麵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當時的佛教文化以及人們的生活現狀。
壁畫藝術是古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當時是怎樣一個能夠承載這樣偉大或燦爛的人文環境呢?從壁畫這樣的規模,以前的東嘎和皮央肯定不是一個小小的村莊,那又是什麼原因讓其落敗了呢?壁畫絕不僅僅隻是記錄了當時佛教及相應的浩繁,而且還應該告訴了大家那些潛藏在壁畫裏麵的社會、經濟、人文等方麵。感覺腦袋仿佛被這些莫名其妙並帶著厚重曆史感的疑問裹挾著,無法掙脫也不能回避。可惜小多吉無法向我們解釋我們想知道的更深層的東西。
①林卡:藏語,逛公園的意思,後來被我們通稱為野餐、野炊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