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興會幾個問題的研究(2 / 3)

軍國民教育會成立不久,決定著手進行實際的革命工作,推舉得力會員回國,分別到各省活動。黃興、陳天華、楊篤生等人受該會派遣,擔負兩湖、南京等地運動之責。黃、楊先後於是年夏季歸國,陳則於是年底回到湖南。此後,進入了華興會實際創建的階段。

1903年5月底黃興離日歸國前,和劉揆一相約三月後會於長沙,以借助劉和會黨首領馬福益的關係,聯絡湖南哥老會,欲結成一大團體。黃興回到上海時,正值“《蘇報》案”發生,又聯絡了兩湖書院的老同學、名噪一時的《蘇報》主筆章士釗,並相偕在泰興、南京、上海等地聯絡同誌,為計劃中的革命團體籌措經費。抵達湖北時,黃興又結識了武昌文普通學堂湘籍進步學生宋教仁,並相約歸湘活動。黃興回到長沙後,任教於明德學堂第一期速成師範班。這個期間,他在課堂內外“時向學生灌輸革命學說”,又物色了進步學生胡瑛等人。至此,為稍後成立華興會的重要發起人大抵都已先後聯係起來了。

當時,湖南學堂之多,學生之眾,實冠於各省。據時任長沙關稅務司的美國人夏立士調查,1904年,長沙城中有:“高等學堂十六所,共計學生九百七十五名,教習八十七員,日本教員四位;中學堂七所,學生四百二十五名,教習四十員;小學堂八所,學生四百零七名,教習四十員;武備學堂二處,學生二百二十名,教習十四員;又半日學堂二十四處,學生九百六十名,教習四十八員;此外並有多處民立學堂,不及詳載。”照此推算,華興會成立前後,長沙城中已有各類各種學校57所,教員二百餘人,學生近三千人,如果加上未統計在內的一些其他民辦的私立學校,這幾個數字就更大。長沙城中這些學堂,大都由留日歸國學生所主辦或充任教員。如明德學堂,胡元倓為監督,黃興、張繼、蘇玄瑛、秦航鎏、沈瓞民等一大批留學生執教其中,隱為湖南革命運動的大本營;高等學堂,周震鱗主持教務,朱子淘、周震勳等人執教其中;民立第一中學堂,柳聘農為監督,彭淵恂、柳剛(濟貞)等人執教其中;實業學堂,翁鞏為監督,張雄夫等人執教其中。這些教員,大都具有反清革命思想,通過他們的宣傳,學生也頗多傾向革命。無怪乎王先謙當日驚呼,長沙城中“邪說朋興,排滿革命之談充塞庠序”。正是在這種聯係組織和宣傳教育的基礎上,黃興於1903年11月4日(舊曆九月十六日)在長沙(西區)保甲局巷彭淵恂家,聚集十餘名具有革命思想的知識分子舉行秘密會議。會上,決定建立反清革命團體華興會,並公舉黃興為會長。為了避免清政府的注意,又便於開展會務工作,對外采用“華興公司”的名義,以半公開的形式出現。這次集會,可以說是華興會的一次籌備會。

關於此次與會者究竟有哪些人,當事人的回憶頗有分歧,至今仍言人人殊,聚論紛紜。以筆者所考,當以章士釗解放前後一貫堅持的“首事者十二人”之說較為可靠。1946年,章士釗在所撰《劉霖生先生七十壽序》中雲:“吾識先生在光緒癸卯、甲辰間。時克強先生創辦華興會,首事者十二人,先生與吾皆在其列。領其事者雖為克強,而會中一切之計,則先生獨屍之。”1962年,章士釗在《與黃克強相交始末》一文中,仍持前說,並開列了一個參與當日聚會的9人名單。他說:“華興會開第一次會議於長沙,地點在彭淵恂宅,到會者共十二人。十人湘籍,餘二人為侯官翁鞏、無錫秦毓鎏。湘籍十人,除克強與吾及彭淵恂外,劉揆一、胡瑛、柳大任叔侄鹹在。”隻是,他的回憶,把這次聚會的時間誤作“癸卯七、八月間”,與前說有異,且與會者也沒有舉全。後來,章士釗在《書甲辰三暗殺案》一文中,補舉了“徐佛蘇”,並注明為“長沙華興會發起十二人之一”。據此,華興會首事者12人,已有10人可稽。另外湘籍二人,當為周震鱗與宋教仁。周震鱗是黃興在兩湖書院讀書時的同學好友,時在長沙高等學堂主持教務,華興會經費多由其經手,宋教仁則是癸卯年八月離鄂返湘,參與了籌組華興會的活動。至於周震鱗、黃一歐等人的回憶中說參與此次聚會的有二十餘人,除上述人員外,尚有譚人鳳、張繼、蘇曼殊、吳祿貞、陳天華等人,近人已多持疑義,不足為信史,本文不再贅述。

到了1904年2月15日,華興會在更廣泛的基礎上,正式召開成立大會。先後入會的兩湖革命知識分子有四五百人,還有個別經營民族工業的資本家參加。

華興會成立後,會員分布省內外,多就地設立秘密機關,因而其組織係統是比較龐大的。不僅湘鄂聯成一氣,而且沿江各省乃至國外,也有其會員所發展的組織。就目前所知,華興會的派出機關或分支機構,有以下幾個方麵:

(1)華興公司。華興會第一次會議後不久成立(約1903年冬),設在長沙南門外。該公司以興辦礦業為名,形式上訂有章程,招股100萬元,實際上是華興會對外公開聯絡的總機關。凡入會者均稱“入股”,“股票”即會員證。凡屬會中重要同誌,都給以股東名義,以便參與革命機密。特別以“同心撲滿,當麵算清”為口號,隱喻“撲滅滿清”之意。

(2)長沙日知會。1904年春,由長沙聖公會牧師黃吉亭發起成立,地址在長沙吉祥巷聖公會內。自義和團運動失敗後,清政府顧忌幹涉教會活動,革命黨人就利用教會,藉以掩護革命活動。黃興早在歸國留滬期間,就曾在上海聖彼得堂活動過;回到長沙後,他持上海聖彼得堂會長吳國光的介紹書記名入聖公會。在華興公司沒有建立以前,華興會幹部曾假聖公會開過幾次重要的秘密會議,並寄存重要文件。“日知會”成立後,華興會的一些重要骨幹,如黃興、劉揆一、宋教仁、陳天華、禹之謨、胡瑛、易本羲、曹亞伯等皆記名為會員。長沙日知會是華興會的一個重要機構和活動場所。甲辰長沙起義事泄失敗,黃興曾避匿該處,並在黃吉亭會長的掩護下,由曹亞伯、張繼二人護送脫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