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全國災情較輕,一般省份大抵隻有局部的水旱偏災。稍重者為直隸,春夏苦旱,“麥苗盡枯”,7月間又遭水患;浙江先潦後旱,災歉幾遍全省;廣西有較嚴重的旱災,由於收成大減,而且“饑荒已連綿多年”,發生了人吃人的慘相;山東利津黃河決口,周圍州縣為洪水浸淹。
1904年(光緒三十年)——黃河再次在利津兩度漫決,山東被淹地區甚廣。四川又一次發生大旱荒,川東北6府2州59縣亢旱無雨,“郊原坼裂,草木焦卷”,“幾有赤地千裏之狀”。直隸夏雨過多,永定等河決口,濱河州縣被水成災。雲南、福建、廣東、浙江、湖南、湖北、甘肅部分地區遭暴雨侵襲,“田廬漂沒,受災甚重”。河南先旱後潦,“收成歉薄”。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除一般省份有輕重不等之水、旱、雹、風、蝗、震等局部偏災外,重災地區為:雲南大水災,昆明水灌入城,“水勢洶湧,深及丈餘”,廣達11州縣的災區“民房田畝,概沒漂沒,災情奇重”。貴州鎮遠等三廳縣,淫雨成災,“秋收失望”,其餘州縣亦收成歉薄。江蘇沿海地方9月初風潮肆虐,“淹斃人命以萬計”。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全國災情頗重,不少省份發生特大洪災,少數地區又亢旱異常。廣東自春及夏,大雨滂沱,江水暴漲,廣州、肇慶、高州、欽州等地泛濫成災,秋間部分地區又遭颶風襲擊。兩湖地區春夏間連降大雨,江、漢、湘水同時並漲,“積水橫決”,“沿岸縱橫上下,各居民之生命財產付之一洗,數百裏間,汪洋一片”,僅被淹罹難者即達三四萬人之多。江蘇“水災之區,遍及八府一州,而江北徐、海、淮安各屬災情最重,難民尤多”,“糧食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慘不忍睹”。安徽於春夏之交,淫雨60餘日,山洪暴發,淮、泗、沙、汝、淝等河同時並漲,平地水深數尺,“上下千餘裏,盡成澤國”,“饑民餓斃者,日凡四五十人,有闔家男婦投河自盡者,有轉徙出境沿途倒斃者,道殣相望,慘不忍聞”。浙江8月間狂風暴雨,江流漲溢,湖水倒灌,水災範圍極廣,湖州府屬災情尤重。此外,廣西、四川、河南、江西、福建、甘肅、山東、陝西等省,也有輕重不等的水災。但雲南則發生了“情形之重為曆來所未有”的大旱荒,“蔓延數十州縣”,“迤東、迤南各府赤地千裏,耕百獲一”,“餓殍相望,易子而食”。綏遠一帶也亢旱異常,且蝗害嚴重,百姓“四鄉流亡覓食,絡繹於道”。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雖沒有發生大祲奇災,但歉收地區頗廣。直隸近畿州縣春旱,至夏秋又連降大雨,永定河及北運河等決口,“收成大減”。湖南、湖北大部地區遭淹,高阜之區則“間受幹旱”。四川“初苦於旱,繼困於水”,成都等地8月中“先後雨暴風烈”,平地水深數尺,“以致田園、廬舍、城郭、橋梁都被衝毀”。福建部分州縣夏間“大雨傾盆,溪河暴漲,洪水奔騰”,“饑民待撫眾多”。江蘇、山東、黑龍江等亦先旱後潦,收成歉薄。此外,全省晴雨不均,分別發生水、旱、風、蟲、雹、震災害的地區還有安徽、浙江、廣東、雲南、山西、陝西、江西、甘肅、奉天、吉林、台灣等。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全國災情較輕,一般省份大抵隻有局部的水旱偏災。稍重者為直隸,春夏苦旱,“麥苗盡枯”,7月間又遭水患;浙江先潦後旱,災歉幾遍全省;廣西有較嚴重的旱災,由於收成大減,而且“饑荒已連綿多年”,發生了人吃人的慘相;山東利津黃河決口,周圍州縣為洪水浸淹。
1904年(光緒三十年)——黃河再次在利津兩度漫決,山東被淹地區甚廣。四川又一次發生大旱荒,川東北6府2州59縣亢旱無雨,“郊原坼裂,草木焦卷”,“幾有赤地千裏之狀”。直隸夏雨過多,永定等河決口,濱河州縣被水成災。雲南、福建、廣東、浙江、湖南、湖北、甘肅部分地區遭暴雨侵襲,“田廬漂沒,受災甚重”。河南先旱後潦,“收成歉薄”。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除一般省份有輕重不等之水、旱、雹、風、蝗、震等局部偏災外,重災地區為:雲南大水災,昆明水灌入城,“水勢洶湧,深及丈餘”,廣達11州縣的災區“民房田畝,概沒漂沒,災情奇重”。貴州鎮遠等三廳縣,淫雨成災,“秋收失望”,其餘州縣亦收成歉薄。江蘇沿海地方9月初風潮肆虐,“淹斃人命以萬計”。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全國災情頗重,不少省份發生特大洪災,少數地區又亢旱異常。廣東自春及夏,大雨滂沱,江水暴漲,廣州、肇慶、高州、欽州等地泛濫成災,秋間部分地區又遭颶風襲擊。兩湖地區春夏間連降大雨,江、漢、湘水同時並漲,“積水橫決”,“沿岸縱橫上下,各居民之生命財產付之一洗,數百裏間,汪洋一片”,僅被淹罹難者即達三四萬人之多。江蘇“水災之區,遍及八府一州,而江北徐、海、淮安各屬災情最重,難民尤多”,“糧食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慘不忍睹”。安徽於春夏之交,淫雨60餘日,山洪暴發,淮、泗、沙、汝、淝等河同時並漲,平地水深數尺,“上下千餘裏,盡成澤國”,“饑民餓斃者,日凡四五十人,有闔家男婦投河自盡者,有轉徙出境沿途倒斃者,道殣相望,慘不忍聞”。浙江8月間狂風暴雨,江流漲溢,湖水倒灌,水災範圍極廣,湖州府屬災情尤重。此外,廣西、四川、河南、江西、福建、甘肅、山東、陝西等省,也有輕重不等的水災。但雲南則發生了“情形之重為曆來所未有”的大旱荒,“蔓延數十州縣”,“迤東、迤南各府赤地千裏,耕百獲一”,“餓殍相望,易子而食”。綏遠一帶也亢旱異常,且蝗害嚴重,百姓“四鄉流亡覓食,絡繹於道”。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雖沒有發生大祲奇災,但歉收地區頗廣。直隸近畿州縣春旱,至夏秋又連降大雨,永定河及北運河等決口,“收成大減”。湖南、湖北大部地區遭淹,高阜之區則“間受幹旱”。四川“初苦於旱,繼困於水”,成都等地8月中“先後雨暴風烈”,平地水深數尺,“以致田園、廬舍、城郭、橋梁都被衝毀”。福建部分州縣夏間“大雨傾盆,溪河暴漲,洪水奔騰”,“饑民待撫眾多”。江蘇、山東、黑龍江等亦先旱後潦,收成歉薄。此外,全省晴雨不均,分別發生水、旱、風、蟲、雹、震災害的地區還有安徽、浙江、廣東、雲南、山西、陝西、江西、甘肅、奉天、吉林、台灣等。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除一般災情略似上年外,廣東、湖北、黑龍江的水災頗為嚴重。廣東春季亢旱,6月、8月、10月間,又迭遭大雨颶風襲擊,江潮暴漲,造成“倒塌房屋,傷斃人口,並有沉船、決圍、坍城、淹田等事”,災民們“生者鵠麵立,死者魚腹殮”,而且“被水之區甚廣,實為數十年來未有之巨災”。湖北夏間“淫潦為災”,“武漢三屬湖鄉顆粒無收,城內居民多處積水之中”,災區遍及29州縣,黃岡、麻城、黃安、潛江、黃陂等重災地區,“大半均成澤國,淹斃人口無算,災黎遍野”,由於連續五年遭災,百姓困苦不堪言狀。黑龍江入秋以後連降大雨,“嫩江水勢暴漲,沿江居民田禾多被淹沒”。
1909年(宣統元年)——甘肅連續多年幹旱,至本年夏間,旱情發展到頂峰,持續995天不下雨,發生了特大旱災。“今歲全省皆未得雨,旱幹更甚,麥秋已至,不獨無糧,且更無水,竟有人食人之慨”,“粒穀皆無,且飲水亦至枯竭,今竟呈析骸相食之現象”;夏秋以後,又複連降暴雨,黃河猛漲,沿岸居民淹沒大半。浙江則正好與此相反,春夏之交迭遭淫雨,積潦成災,杭、嘉、湖、紹、嚴5府田地被淹,有的田中積水逾丈;7月後,又連旱數十日,“田皆龜裂”,農民“有向田痛哭者,有閉戶自盡者”,當時報紙認為浙災可與“甘隴之奇荒”相比。與此同時,一些省份發生了相當嚴重的水災。湖北連續六年遭受水災,且災情較往年更甚。“此次水患延袤六府一州”,“鄂省各屬,凡濱臨江河湖港者,無不淹沒,秋收業已絕望,災區甚廣,饑民不計其數”。湖南也因夏季雨水過多,“沅、酉、資、澧諸水並漲”,荊江決口400餘丈,濱江濱湖各州縣田禾概遭淹沒,“均罹巨災”;流離轉徙各地的數十萬饑民,“靠剝樹皮、挖草根,勉強過活”。吉林省於7月初旬暴雨傾盆,鬆花江洪流陡漲,奔騰傾瀉,省城被水灌注,低窪之處,一片汪洋,周圍數百裏沿河各村屯,全數淹沒。廣東春夏間“風雨為災”,許多地方為水浸淹,“水退之後,輕者尚有收獲,或補種雜糧,重者淹沒無存”。此外,江蘇、安徽及黑龍江璦琿等地春旱夏澇,新疆、福建、雲南、奉天、廣西等局部地區大水,直隸、山東、陝西、山西等省則水、旱、風、雹兼具,加上台灣連續三次發生地震,這一年在全國範圍來說,是受災較重的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