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開始,中國考古工作者開始對該船進行搶救性挖掘。據張威說,以前由於技術和資金方麵的限製,中國對水下文物考古限於近海,“華光礁I號”沉船遺址探秘,將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考古工作由近海推向遠海。
經曆55天的艱難探索後,中國這次在西沙群島海域的首次大規模遠海考古在5月8日結束。此次出水文物近萬件,絕大部分為福建和江西景德鎮產的陶器、瓷器。考古人員由此確定,這艘沉船是一艘古代遠洋貿易商船,它所運載的貨物全是銷往海外的民間生活用瓷。
張威說,“華光礁I號”出水文物證明了南宋時期中國海上絲路貿易的繁盛。當時的中國商船主要從廣州、泉州、寧波、揚州等地出發,到達波斯灣、紅海,乃至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國家。所以,西沙海域成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在華光礁沉船遺址發掘工作期間,西沙考古隊還分別對華光礁、玉琢礁、北礁等10處新發現的西沙沉船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發現了宋青白瓷、明青花瓷等珍貴文物。
4 山東最古老的沉船
距今約5000年前,山東大汶口文化影響到遼東半島,同時山東半島也發現了遼東半島文化類型器物。距今4000年前,山東半島的龍山文化擴展到遼東半島沿海地區。值得注意的是,來自山東半島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僅見於遼南,不見於渤海北部其他地區。這表明遼東、山東兩半島的先民不是繞道渤海西岸,而是越過老鐵山海峽直接往來的。
20世紀60年代,當地漁民曾在山東長山列島的南五島與北五島之間的砣磯島附近的海域中,打撈出完整的嶽石文化時期的陶罐,陶器表麵布滿沉積在上麵的細小海生生物遺骸,可以肯定曾長久淹沒在海水中。由於器物完整,可推測當時是隨沉船而落人海底的。嶽石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如果這裏有嶽石文化的沉船,那將是現今世界最古老的沉船。
1979年,在山東廟島群島黑山島附近的海域找到了漢代遺物,又在廟島西海塘近岸處的海底,發現了數片龍山文化和嶽石文化的陶片,當然還有一些明清時期的青花瓷器。這些零星發現,雖然不屬於沉船遺跡的範疇,但至少提高了這一帶海域中存在嶽石文化乃至龍山文化沉船的可能性。
5 南海中遺留的戰艦
從1278至1279年,宋元軍隊在海上先後進行了甲子門海戰、十字門(今珠海橫琴島與澳門三島間的狹窄海道)海戰,最後在對崖門海戰中,宋軍被元軍包圍,2000多艘戰船隻逃脫800艘,其餘全部覆沒。南宋宰相陸秀夫背負幼帝在臨海的奇石上跳海自盡,南宋王朝遂告滅亡。
1991年至1992年,中國水下考古隊員曾先後三次在銀洲湖進行水下調查。在第二次調查時使用旁側聲呐對奇石周圍的海域進行尋找,確定了幾個沉船點。第三次調查時,則在這些地點潛水取了一塊船板,經碳14測定,年代為距今700年左右,正與史書所載的宋元海戰年代基本相符。
台風、暗礁等自然災害曾使那些漂泊的商船沉睡海底,戰爭等人為因素又增添了無數水下遺跡。據專家估計,在中國沿海有不少於3000艘的古代沉船。然而限於人手和財力,目前已著手挖掘的古船遺址尚不足沉船總數的百分之一。
中國領海疆域遼闊,5000年華夏民族創造了無比燦爛的人類文明。由於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輝煌無比的古代文化藝術與外交活動,以及各種原因而消失在領海內的寶藏,簡直讓人無法評估。作為中國人,我們期待著民族驕傲與自豪的曆史記錄早日浮出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