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中國領海下的沉船(1 / 3)

“南海一號”之所以備受矚目,是因為初步出水的這200多件文物顯示,此船對研究、複原中國從西漢到明清期間重要的對外貿易通道一一“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以及中國的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它所蘊含的許多寶貴信息,是陸地考古望塵莫及的。

“南海一號”除此還蘊藏著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尋常的學術價值。有專家指出,正如“甲骨”、“敦煌”帶來甲骨學、敦煌學的產生一樣,對“南海一號”水下文物資源進行勘探和發掘,可以複原和填補與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密切相連的一段曆史空白,給此段曆史的研究提供最可信的模本。它承載了太多的海洋文明,對研究中國的海上貿易史、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中國的南海是一個無盡的寶藏。據統計,南海古沉船的數量應在2000艘以上。對國際上那些贏利性的打撈機構來說,南海就是他們探寶的“樂園”。有一位名叫邁克爾·哈徹的英國打撈專家,他1999年在中國南海打撈了清代沉船“泰興號”。為了便於運輸和抬高價格,他竟然砸碎了60多萬件成色普通的瓷器,將剩下的35.6萬件運往歐洲拍賣。而在1986年的一次拍賣中,他拍賣的中國沉船文物總價值約合2000萬美元。

神秘浩渺的中國南海海域給考古人員留下了無限的探求空間,隨著考古調查工作的進一步展開,南海海底究竟掩埋著多少動人故事?海上絲綢之路的真相又將怎樣?這些都將逐步得到破譯。那麼,在南海海域還會有南海二號、三號被陸續發現嗎?人們期待著更多的“南海二號”“南海三號”出現!

2 遼寧綏中的遼代沉船

中國的海上絲路,即中國古代的航海活動及航海貿易大致有兩個方向:一是由今廣西、廣東、福建及浙江一帶的港口出發,麵向東南亞、南亞乃至西亞尋找遼寧綏中水下沉船遺址時,檢測到一號點水下111米深處有大致呈南北向條形物,長約25米,寬約5米,類似於船體結構。該海域水下地貌複雜,有三道大的沙崗,隻有在通大潮時才露出水麵。其他小沙崗星羅棋布,形似暗礁,對來往船隻造成很大威脅。遺址中的沉船是一艘滿載元代磁州窯瓷器和鐵器的商船。船長約21米,寬約6米,船體已被小蟲吃掉,隻剩下船體中和散落在周圍的大量元代鐵器和瓷器。從殘存情況觀察,原來是將鐵器置於船艙的下層,瓷器覆蓋在上麵,故散落在周圍的主要是瓷器。瓷器大部分是磁州窯的典型器物,不乏龍鳳罐、嬰戲罐之類的精品。

3 西沙群島海域中的沉船

1998年夏天,在熾熱陽光下行駛的“瓊海00389”號船拖著一隻小艇,艇後的水手通過水鏡仔細在海下搜尋。忽然,幾座石雕吸引了他的目光,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隻整服威儀的文官雕像,頭部已斷落,頸上長著一株珊瑚,旁邊還臥著一頭石獅。他興奮地抬手擊水發出信號,在船上焦急守候的人頓時來了情緒,立即有序地投入到水下錄像、測繪、打撈遺物等工作中。

“南海一號”之所以備受矚目,是因為初步出水的這200多件文物顯示,此船對研究、複原中國從西漢到明清期間重要的對外貿易通道一一“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以及中國的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它所蘊含的許多寶貴信息,是陸地考古望塵莫及的。

“南海一號”除此還蘊藏著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尋常的學術價值。有專家指出,正如“甲骨”、“敦煌”帶來甲骨學、敦煌學的產生一樣,對“南海一號”水下文物資源進行勘探和發掘,可以複原和填補與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密切相連的一段曆史空白,給此段曆史的研究提供最可信的模本。它承載了太多的海洋文明,對研究中國的海上貿易史、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