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明天我一定會掙回來的(1 / 2)

穿過竹林,圍牆旁邊就是舊屋的柴房,楊誌奶奶就住在那。

她已經七十多歲了,沒到四十,她就沒了老公。楊誌不知道奶奶是怎麼熬過來的,這種環境,男人尚且不知道用什麼謀生,何況是一個寡婦帶著三個兒子?

楊誌最喜歡奶奶,因為當年三個月大曬成陰陽臉,老楊夫婦背著楊誌回來時,都以為他活不成了。因為他曬了一早上,沒水喝,沒奶喝,嗓子也哭啞了。那時候還是走路來回的,哪有單車?來回二三十裏的路呢!

為什麼去那麼遠?

鬧饑荒啊,自己鄉裏的地都已經翻遍了,實在翻不出一粒糧食了。隻好走路去幾十裏外的曆鄉去碰運氣,因為聽說那裏比較偏遠,去的人不多。

曬了一早上,再走二三十裏路,大人都受不了,所以嬰兒楊誌到家時已經奄奄一息。

是楊誌的奶奶用小勺子一口一口地喂他水喝,又把自己那份口糧每天生下來,煮成一點點米湯,一天天的小心翼翼地喂他吃下去,楊誌才活了下來。

老楊的房子修好之後,叫了楊誌奶奶來一起住,楊誌奶奶不願意。她想著楊誌三叔還困難,她跟著一起住,好歹可以幫忙幹點活。她要是去跟老楊住了,說不定三兒子又要說她偏心。

哪知道楊誌三叔一看老楊搬走了,自己一家還跟媽擠在舊屋,生怕以後生養死葬的重擔要壓在自己身上,連忙借錢也要修房子,搬出去住,把老人扔在一個舊屋裏。

楊誌當時雖然還小,但是也義憤填膺,連忙跑去哀求奶奶要奶奶一起住,還說:“兒子不養,孫子養!”

楊誌奶奶卻傷透了心,說什麼也不願意和任何一個兒子住。楊誌沒辦法,看那舊屋也越加殘敗,就幫著拾掇了柴房,好讓奶奶住得稍微安樂一點。

事實上,這些年,尤其是自從楊誌當了代課老師,有了收入之後,也就他頻繁地隔三差五地來照看奶奶。

大伯楊國華早就搬到一裏外的地裏修了房子在那生活,偶爾會回來看看親媽。三叔楊國留住在幾百米遠的地方,但是卻最少回來看自己媽。

老楊倒是每天來,但是隻是路過。因為他每天早出晚歸的賣豆腐,隻有豆腐有剩的時候,會拿幾塊豆腐來給親媽嚐嚐。

楊誌走進柴房,這是一個正方形的屋子,沒有窗戶,裏麵非常昏暗。角落裏砌了一個灶台,上麵一個燒水鍋,一個燒飯鍋。旁邊堆著柴枝和稻草。

屋子中間是一張老舊的四方桌,旁邊放著一張小矮凳。桌子上放著一個飯碗一個盤子,上麵還留著一些剩菜。

奶奶不在柴房裏。

連著柴房旁邊的一間屋子是奶奶的房間,其實也是柴房,奶奶的床放在角落,另一邊則放著一張桌子和一個櫃子。這三樣東西,都是奶奶結婚時做的,已經有五十多年。看那做工和樣式,可見當時家裏也算是殷實的。

要是爺爺沒出意外,奶奶一輩子也不用這麼苦了。

楊誌邊想著邊走了進去,這間房間的光線好一點,因為有兩個門。後門出去是一個天井,天井連著的,是另外一家人的舊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