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世界進化之軌道(3 / 3)

蘇秦聯合六國以抗強秦的法子,是他發篋讀書,經過了刺股流血的功夫,揣摹期年,才把他發明出來的,我們不可因蘇秦誌在富貴,人格卑下,就連他的法子都輕視了。蘇秦的法子,含得有真理,是以平字為原則,與孫中山所講民族主義相同。他說六國,純用“寧為雞口毋為牛後”等語,以激動人不平之氣,與孫中山所講次殖民地等語,措詞相同。蘇秦窺見了真理,自信他的法子會生效,所以他自己說道:“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果然出來一說就生效,六國都聽他的話,以他為從約長,他的計劃成了,秦人不敢出關者十五年,這個法子的效力,也就可以想見了。可惜蘇秦誌在富貴,佩了六國相印,就誌滿意得,不複努力,以致六國互相攻伐,從約破裂,後來誤信張儀之話,連袂事秦,遂一一為秦所滅。今日主張親美親日親英法等,都是走入了六國西向以事強秦之軌道,可為寒心!

現在弱小民族,被列強壓製久了,一旦有人出來聯合,是非常容易的。威爾遜揭出“民族自決”之標語,大得世界之歡迎,但自決雲者,不過叫他自己解決罷了,還沒有說幫助他,我們如果揭出“弱小民族互助”的標語,當然受加倍的歡迎。《孫中山演說集》說:日俄戰爭的時侯,俄國由歐洲調來的艦隊,被日軍打得全軍覆沒,這個消息傳出來,孫中山適從蘇彝士運河經過,有許多土人,看見孫中山是黃色人,現出很歡喜的樣子來問道:“你是不是日本人呀?”孫中山答應道:“我是中國人,你們為甚麼這樣高興呢?”他們答應道:“我們東方民族,總是被西方民族壓迫,總是受痛苦,以為沒有出頭的日子,這次日本打敗俄國,我們當作是東方民族打敗西方民族,日本打勝仗,我們當作是自己打勝仗一樣,這是一種應該歡喜的事,所以我們便這樣的高興。”(見演說集第五編大亞洲主義)我們讀了這段故事,試想日本打敗俄國與蘇彝士運河側邊的土人何關?日本又沒有說過一句要替他們解除痛苦的話,他們表現出這種狀態,世界弱小民族的心理,也可窺見一般了。我們中國,如果揭出“弱小民族互助”的旗幟,真可謂世界幸福,這種辦法,是促成世界大同的動機,將來世界大同了,不但是弱小民族之幸,也是列強之幸。

世界革命,是必然之趨勢,社會主義國際化,也是當然之事,而今應該由中國出來,擔負世界革命的任務,把三民主義普及全世界其方法也和革滿清的命一樣,從宣傳入手。我國人民四萬萬,世界各處都布散得有,宣傳起來,非常容易。我們須知世界大戰,爆發在即,一開戰我國勢必牽人漩渦,那時費盡氣力,飽受犧牲,還不得好結果不如我們早點從事此項工作,或許能夠製止大戰,使他不至發生,何以言之呢?因為前次歐戰,列強全靠屬國之兵助戰,我國用宣傳的方法,把他屬國人民的心理改變了,釜底抽薪,未必非製止大戰之一法。

現在之國際聯盟,可以說是強國聯盟,是他們宰割弱小民族之分髒團體,像我國濟南慘案這類事,與其訴諸國際聯盟,不如訴諸弱小民族,與其派人到歐美去宣傳,不如派人到印度非洲南洋等處去宣傳。我國在列強中,誠渺乎其小,但在被壓迫民族中,則是堂堂一大國。我國素重王道,向不侵淩小國,在曆史上久為世界所深信,由我國出來提倡世界革命,當然比俄國更足取信於人,兼之孫中山三民主義之學理,講得更徹底,施行起來,任何民族都能滿意。我們對世界弱小民族,以平字為原則,對五大強國,亦以平字為原則,決不為絲毫已甚之舉,本著此項宗旨做去,一定收絕大效果。孫中山抱大同思想,以天下為公,將來把三民主義普及全世界,實現大同,完成孫中山之遺誌,發揚中國之光輝,然後才可謂之革命成功。

我格外還有層意見,也可提出來研究。古人說:“外寧必有內憂。”幾乎成了一定不移之理。晉武平吳過後,跟著就有八王之亂,洪秀全取了南京,跟著就有韋楊之亂,去歲革命軍取得武漢江西南京之處,跟著就寧漢分裂,現在定都南京,全國統一,而內部意見紛歧,明爭暗鬥,日益激烈。大家高呼打倒某某,鏟除某某,其目標全在國內,我們應設法把目標移向國際去;使全國人的視線,一致注射外國,內部衝突之事,自然可以減免。我主張由我國出來組織弱小民族聯盟,大家努力去做世界革命的工作,這即是轉移目標之法,目標既已轉移了,內部意見,自然可以調和。

舉個例來說:劉備和孫權,本來是郎舅之親,因為大家都以荊州為目的物,互相爭奪,鬧得郎舅決裂,夫婦生離,關羽被殺,七百裏之連營被燒,吳蜀二國,儼然成了不共戴天之仇。後來諸葛亮提出聯盟伐魏的政策,以魏為目的物,大家的視線,都注向魏國,吳蜀二國的感情,立即融洽,彼此合作到底。後來諸葛亮和孫權死了,後人還繼續他們的政策,直到司馬昭伐蜀,吳還遣兵相救,及聞後主降了,方才罷兵。這就是目標轉移了,感情就會融洽的明證。諸葛亮和孫權,都是人傑,他們這種政策,我們很可取法。

我的主張,可以二語括之曰:“對內調和,對外奮鬥。”現在列強以不平等待我,故當取奮鬥主義,等到他們以平等待我了,對外即改取調和主義。我們此時惟一的辦法,在首先調和內部,必須內部調和,才能向外奮鬥,能夠向外奮鬥,內部才能調和,二者是互相關聯的,但是根本上調和的方法,尤在使全國人思想一致,要想使全國人思想一致,非先把各種學說調和一致不能成功。這個道理,留到第六章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