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王陽明?”
聽她說完我忍不住一驚,王陽明既是大明朝時期家喻戶曉的大儒王守仁,我又怎麼可能不知道的?
王守仁因曾在會稽山陽明洞清修,因此被尊稱為“陽明先生”,王陽明一名因此而來。
他不單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甚至精修儒、道、佛三派,乃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其思想、成就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與孔子、孟子朱熹三人比肩並成為孔、孟、朱、王四大家。而他的思想學術在當時更甚至傳遍了整個中國乃至於日本、朝鮮半島和東南亞各地,對曆史的變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他是個集立功、立德、立言於一身而成就冠絕有明一代的絕古之人,被後世尊稱為“王文成公”。
簡述這個人的一生,不單曾是仙風道骨的世外高人,又曾是馳騁沙場戰無不勝的一代名將、百步穿楊的大明第一馬步弓手,更在哲學方麵貢獻巨大,突破了朱熹的理學理論,創建了“心學”一派,提出“知行合一”,並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剪短的四句話就概括了人隻根本;除此之外,他又是曾被大明朝視為朝廷支柱的一代名利,一生為官清正,從不收受賄賂,出處為民著想,因此聲名遠播飽受頌揚,集如此眾多功名聲望於一身者,縱觀古今絕無僅有,令人稱奇……
古往今來,不光無數文人武將對他一生敬仰,甚至連有“軍神”之稱、甲午海戰時曾大敗清帝國的日本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都常以一句“一生伏首拜陽明”自居……
可在我的印象裏,縱觀大儒王明陽的一生,似乎跟遵化以及賊王山並沒有過任何的交集,為什麼馮璐會突然提起他來呢?
看我陷入沉思,馮璐立刻皺了皺眉頭問:“怎麼,你還想繼續跟我裝糊塗?幹屍是你們帶來的,你怎麼可能不知道王陽明的事。”
“我—我當然清楚,隻不過關於那個山洞裏的石頭大廳的事情我不是很了解,畢竟這是我第一次上山……”
“好吧,那我不妨告訴你一些,其實我們所在的這條山脈原本並不叫賊王山,而這個名字正是因為王陽明而來的。”馮璐含笑對我解釋說:“根據我們搜集的諸多資料顯示,這條山脈以前並不叫賊王山,而是叫做龍蕩山,之所以後來被誤傳,全因為明末清初時有人誤入山中、並且在山腰上發現了三塊不知道被人從什麼地方搬運出來的石碑,每塊石碑上各寫著一個字,加起來就是‘賊王山’三個字,賊王山因此得名……”
“既然有石碑為證,怎麼會被誤傳呢?”
“因為那三塊石碑隻是一塊被破壞的大石碑上的一小部分而已,所謂的‘賊王山’三個字,其實不過是一篇簡短的墓誌銘而已,原文是:‘天誘其衷,賊人王陽明山中殞命’,石碑原本放置在藏在山裏的一處古墓之內,可後來不知道被什麼人給搬了出來,並且碎成了幾段,刻著‘賊’、‘王’、‘山’三個字的石板於是就被誤以為是山名—‘賊王山’……”
聽她這麼一說,我又不禁感慨了起來,“天誘其衷,賊人王陽明山中殞命”,這話聽起來就像是一句遺言一樣,難道說……這座山脈裏的某處,藏著明朝大儒王陽明的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