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八章 先發製人(二)(2 / 3)

不到兩個小時,安南水師開始潰敗,部分船隻在齊國水師炮口威脅下幹脆地舉旗投降。在點檢收獲時,水師官兵在俘獲的兩艘蓋倫風帆戰艦上發現了西洋夷人麵孔的雇傭軍官和水手。

稍加審問,果然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旗下的海軍雇員,受安南高薪聘請,幫著對方熟悉和掌握蓋倫風帆戰艦的操作和使用。另外,還從他們口中得知,安南鄭氏的火器營中,也有十餘名受聘的火器教官,指導訓練安南火槍兵。

看著暮色中的紅河入海口,齊大江不由為沿河上朔,去進攻升龍城(今越南首都河內市)的齊國部隊增添了幾分擔憂。

突襲升龍城的齊國部隊分乘十七艘中型槳帆船三十餘艘漁船,逆著紅河,浩浩蕩蕩地行駛在蜿蜒曲折的河麵上。凡途中所遇安南漁船、巡河官兵,全部捕殺或者俘獲。雖然不指望能徹底隱藏部隊行徑,但還是以期最大程度延緩安南人的反應速度。

8月29日清晨,船隊突進至升龍城三十多裏處,考慮到會遭遇對方水師攔截,四千餘戰兵全部下船,在稍事休整後,便快速朝安南都城襲來。

連續擊潰了數隊聞訊趕來阻擊的安南地方駐軍,並置沿途幾座城池市鎮不顧,齊軍於當日傍晚前,殺至升龍城下。

城中雖然已收到有強敵來襲的消息,並且也做了一番軍事部署。但安南軍卻未想到,敵軍會來得如此之快。

隻見兩千餘身著黑色和灰色軍服的火槍兵逼至升龍城四五百米處,排成整齊的軍陣,對著城頭的安南守軍虎視眈眈。還有一部分兵馬開始挖掘壕溝,搭設帳篷,準備建立營地。

城外來的敵軍果然是那來自南方的番邦小國—齊國的兵馬!

數日前,安興、海陽、南定數個府縣均傳來警訊,聲言遭到海上強敵來犯,賊軍數千,“銃炮不絕”,城池亦“危如累卵”,守軍無不“奮勇殺賊”,力保疆土不失。但賊軍火器犀利,恐難以持久,請調王京禁衛大軍前來解圍。

為此,清都王鄭梉命禁衛軍副統領率四千軍兵急赴海邊,策應支援沿海幾處被襲的府縣城鎮。這援軍派出去還沒幾天,就從紅河沿岸不斷收到警訊,說有大批船隻沿河上朔,似乎目標直指王京。

初時,鄭梉對這個訊息猶自不信,升龍城可是居於內陸兩百餘裏處,沿途有十數個城池關隘,敵軍怎麼敢冒進突入,深入我安南境內?

就不怕我集大軍斷了他們的後路,將其困於升龍城下,一鼔聚殲?

可是當數十裏外再次傳來警訊,敵軍已經棄船登陸,於沿途擊潰數路阻擊兵馬,快速朝升龍城而來。鄭梉才有些慌了,除了布置兵馬登城防守戒備,還有就是連續派出十數個信使,往安南各地州府軍鎮,召集當地駐軍前來勤王。

看著城外數千軍列嚴整的齊軍,安南守軍將領未敢輕動,謹守城池。

升龍城位於紅河平原,且距大海較近,物產豐富,更是人丁興旺之處。其最早雛形,乃是建於公元前200年的古螺城。在安南北屬時代(即中國統治時期),它被稱作“宋平”及後來的“龍肚”。公元886年,它成為了一座城塞,被稱為“大羅”

而到了1010年,安南李朝的初代帝王李太祖遷都大羅城。據說,他看見紅河上升起蛟龍,故將大羅命名為“升龍”。1397年安南的首都遷到清化(西都)之前,升龍都是安南的都城,遷都清化之後,升龍成為東都。

1408年,安南再次北屬大明,東都城被大明重新命名為“東關”。1428年,黎朝的開國先祖黎利起兵反明,安南從大明統治下獲得自立,東關城也改名為“東京”

而到了1592年,大將鄭鬆擊破北方莫朝,重建黎朝(後黎朝),於是又將升龍城作為都城。

該城曆經六百多年,多次擴建,已是安南首要大城。城中共建有12座城門,最為主要的是莧菜門(安寧門)、椰市門(盛光門)、東莫們(清朗門)、官長門(東河門)等五座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