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四章 棉紡(1 / 2)

看書網.630.,最快更新1635漢風再起最新章節!

1639年6月15日,漢洲東部,威海城(今澳洲凱恩斯市)。

兩艘來自建業港的運輸船穩穩的停靠在碼頭的木質棧橋邊,民政府工事處的副主事王宗平帶著十幾個工匠下了船,立刻找到碼頭的管理人員。

“卸貨的時候,可要輕點!”王宗平大聲說道:“船上裝運的可是專門紡紗織布的紡車,可萬萬不能磕碰損壞了。”

“啥?俺們威海要自己紡紗織布了?”來自山東的碼頭管事劉壽山驚喜地問道:“那以後,俺們身上的衣物是不是就能買的便宜了。那真是太好了!俺早就琢磨了,城外的糧田沒有增加多少,反而是棉田的種植麵積又擴大了許多,這肯定是要俺們漢洲自己織布嘞!”

“你們威海的棉田增加了多少?”王宗平好奇地問道。

“新擴了一萬多畝棉田,據說全部都栽的那個什麼……印度來的棉種。”劉壽山自豪地說道。

新增棉田一萬畝,加上以前的五六千畝,也不到兩萬畝。按照畝產一百公斤籽棉來算,也就是在一千五百多噸。但是籽棉是需要脫粒的,一般籽棉出棉率在30%—35%。那麼,可用於紡紗織布的皮棉也就在450噸到五百噸的樣子。

“那你們威海的棉田還是少了點。”王宗平搖搖頭,笑著說道:“這幾台水力紡車要是建起來了,你這一萬多畝地產的棉花,恐怕還不夠兩個月消耗的。而且,黑山機械廠還在繼續研究製造效率更高的水力紡車。”

“老天爺欸!”劉壽山驚訝地張大了嘴巴,“一萬多畝地的棉花都不夠它兩個月生產!那要是一年生產個不停,得紡出多少紗,織出多少布來!”

“以後這機器擴大了,增多了,肯定可以完全滿足我們漢洲民眾的穿衣問題。”王宗平說道:“而且,我們還要將多餘的布匹賣出去,跟南洋的土人換取他們值錢的玩意!”

想想臨行前,大總管對這批水力紡織機械看得很重,嘴裏念叨著,漢洲的什麼工業革命即將開啟,大生產時代即將到來。

據一般的看法,英國工業革命以水力紡紗機的發明和使用為開端。雖然托馬斯·隆柏於1719年在德比建立了英國曆史上第一個水力繰絲廠。但是在18世紀60年代以前,英國還未運用水力紡紗。直到1769年,具有實用價值的阿克萊水力紡紗機方定型並推廣,嗣後克隆普頓又將阿克萊水力紡紗機與哈格裏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加以改進並結合,於1779年發明出更優良的改良水力紡紗機――“騾機”。

自此以後,英國紡織業便在大機器生產的道路上一路發展,成為工業革命的領頭工業部門。因此阿克萊水力紡紗機的發明,通常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的標誌。

但以目前漢洲蒼白的工業類別和廠礦企業來看,遠遠達不到所謂工業革命的基礎。但紡織行業,作為國計民生最為重要的部門,一旦完成規模化生產,加之市場旺盛的消費能力,將極大地拉動漢洲相關產業的技術變革。

從棉花生產和纖維製造,曆經皮棉加工、紡紗、織布、染色、製衣、水洗、包裝等生產行業。與此同時,相關的配套行業囊括了機械、生物、染化料等,可以催生漢洲一係列產業的成長和發展。

要知道,大明甲申天變即將到來,整個中國大陸將陷入一場最為深重的浩劫。作為遠東地區,棉紡織品的最大生產地和出口源,江南地區將會在這場野蠻戰亂當中,遭到重創。那麼,自詡作為華夏文明傳承的漢洲,除了要拯救更多的漢人,挽救更多的文化,當然還要將紡織品製造中心遷移到漢洲,為以後的資本積累和實力快速增強,做好一切準備。

其實,水力紡紗機的發明與最早使用並不是在18世紀中期的英國,而是在此前四個世紀的元代中國。在王禎《農書》中有翔實的記載。王禎把這種水力紡紗機稱為“水轉大紡車”,詳細地介紹了其結構、性能以及當時的使用情況,並且附上了這種機器的簡要圖樣,從而以確鑿不移的證據,證實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紡紗機的存在。

王禎說水轉大紡車的水輪“與水轉碾磨工法俱同”,而中國的水轉碾磨在元代之前已有上千年的發展曆史,從工藝上來說是相當成熟了。

由於大紡車的基本構造在王禎《農書》中已有圖文並茂的記述,因此隻要具有一定經驗的木匠,即可“依樣畫葫蘆”,造出一部類似的大紡車來。漢洲黑山工業研究院對照著《農書》中圖文,再加上幾個曾經在鬆江織布工坊的工匠指導,很快做出了一台水力紡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