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源大步的走上台去,隨著工作人員幫助其將木箱打開,在燈光下豁然出現了一件粉彩吉慶瓶。
此瓶高越有30cm,罐口內斂、豐肩,直筒狀圓腹,臥足。瓶前後各繪有嬰戲七子圖,庭院之中諸童嬉戲於洞石、花樹之間,或執玉磬,或持如意,神態生動自然,頭梳發髻,臉龐圓潤,體形豐腴,衣飾華麗。
前後十四個孩童的衣服服飾都沒有重複,而且每一件的色彩都變化多端,衣褶線條細勁流暢。
光看圖畫便不由讓人感覺到幽幽古意襲來,再看其胎釉,胎色潤白,釉色以淺綠色為底,頸部則繪纏枝蓮托寶瓶插戟圖,下綴玉磬,寓意吉慶年年。雙耳巧飾點藍彩夔龍,簡約而玲瓏。
鄭光源隨後又將瓶子翻過來,眾人便可看清其底施著勻淨的鬆石綠釉,署六字篆書年號款“大清道光年製”。
第一場到現在出現過了不少的粉彩瓷器,但是象畫麵這麼好複雜而且精細傳神的卻是少數,再加上這個瓶子造型也很大氣,引來不少人的揣測,估摸著又要創下一個價格上的新高。
鄭光源顯然對自己拿出的東西很有自信,得意洋洋的站在平台前,將瓶子在攝影機前轉來轉去,好讓觀眾們都看得清清楚楚。
當然他並不知道,身邊還個古靈正在身邊看著呢,墨靈行動比任何人都要方便,一直呆在台上,看著台上的瓷器。
紀小帆小聲說道:“道光年間的大清道光年製款的粉彩瓶好象在那個時代是比較上品的瓷器呢,若是真品的話,價格肯定是在兩百多萬以上了。”
趙卓目光銳利非凡,從這瓷瓶一拿出來開始便在細細的琢磨著,此時便微微搖頭道:“隻可惜這是一件贗品。”
紀小帆不由暗暗吃驚道:“贗品麼?但是從這造型、釉色和圖畫上來看,怎麼看也象是一件真品呢。”
趙卓微微一笑道:“粉彩初創於康熙晚期,盛燒於雍正、乾隆,乃是清代瓷業生產的一個主要品種,其使用的‘玻璃白’有著獨特的乳濁作用,可以使彩繪出現濃淡凸的變化,增加了彩繪的表現力,讓畫麵粉潤柔和,富於國畫風格,當然,粉彩每經曆一個朝代,其特色有會有所不同。粉彩最上品的年代便是雍正乾隆時期,而到了嘉慶年間來看,其傳世品比起乾隆時期的器物已經遜色很多了,而且無論造型、紋飾題材都是以前朝為藍本,沒有大的突破。而到了道光年間,雖然無論官窯、民窯都有著粉彩瓷的出現,不過當時的瓷業已經進入了衰退階段,就連官窯的技術水平也出現了一定的缺陷。”
說到這裏,他指著平台上那件瓷器說道:“道光年間的粉彩瓷若內胎為白釉,往往會出現波浪狀的釉麵,一般稱為‘波浪釉’,粗略一看,這件粉彩瓶的確在釉麵上也有著凸不平的感覺,很容易看走眼,誤認為是波浪釉。不過,仿製者為了達到這種效果也不得不將胎體變得輕薄,因為一旦胎質厚重了,這種凸感便會減弱很多,然而,道光年間的真品粉彩瓷其胎體都是頗厚的。”
紀小帆聽到這裏不由得恍然大悟,雖然沒有用手感摸著,但是就這麼遠遠凝視著那內胎,的確能夠感覺到那層白色顯得要輕薄很多。
趙卓繼續說道:“漏洞還不止這一個,這件粉彩瓷瓶的畫麵的確畫得非常傳神,紋飾也頗有古代風格,然而若是仔細觀察,紋線較粗,也較為板滯,而且道光年間真品的底部若為鬆石綠釉時也比嘉慶器物色要稍深一些。而這一件比起嘉慶的器物反而要淺。所以說,粗看的確會誤認為是真品,但是卻經不起推敲。”
紀小帆聽得連連點頭,不由讚道:“趙大哥真是對每一個朝代的瓷器都了如指掌呢。”
就在這時,瓷器也到了評委席那裏,幾個評委經過仔細的鑒定之後,給出了贗品的答複。
聽到東西被鑒定為是贗品,鄭光源不由得大吃了一驚,直道不可能。然而,待到其中一個評委詳細的將贗品的破綻說了出來之後,鄭光源本來自信滿滿的表情立刻變得通紅,也不好意思在這裏久呆下去,連忙拿起瓷瓶便匆匆的離開了。
觀眾席上傳來陣陣唏噓之聲,古玩圈子裏的人也不由得直搖頭,這身份介紹本來就是件雙刃劍,容易出風頭,但也很容易傷到自己,畢竟再有眼力的人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