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的操練已經結束,士兵們在營中三三兩兩的閑逛著,方略視若罔聞,一路走到了校場邊上。
一邊散著步,他一邊思索著。
軍隊,這一與人類曆史同樣悠長的暴力組織,永遠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也許每個人都能饒有興致地講上幾句,但沒有人能完美的概括軍隊的延革。
就社會實質而言,軍隊從古至今可以被分作三大類,即:封建軍隊、資產階級軍隊、無產--軍隊。
當然,如此的分類過於寬泛和抽象,因此往往隻會出現在新聞報道以及軍政人員的內部交流中。
更加接地氣的分類則是古代軍隊、近代軍隊、現代軍隊。
無論東西方,古代軍隊基本由三類人組成:
其一、軍事貴族,他們是世代習武從軍的家族、社會地位高,也是古代軍隊戰鬥力的核心。
其二、職業軍人,他們因為種種原因長年從軍,以之為畢生職業。
其三、充軍壯丁,他們則是被逼、被迫從軍的百姓,可能轉化為第二類人。
古代軍隊的特點是戰鬥力主體來自其中的軍事貴族(亦含西方的騎士和東方的家丁),其餘的老兵和壯丁隻起輔助作用,軍餉待遇微薄,紀律與士氣低下,隻打得順風仗。
這三類人的忠誠自然堪憂,家丁是將領們的私兵,而老兵則是混日子——“臨戰放三槍就算對得起皇上了”,壯丁們更是沒有士氣可言。
…
然而隻要有一絲進步,古代軍隊的戰鬥力就會有相當提升,比如最典型的戚家軍,軍餉能保障、紀律能保障、且有一定的樸素民族主義熏陶。
而接下來,除了火器的普及,民族國家的產生也同樣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由此也孕育了近代軍隊。溯源的話,近代軍隊的苗頭始於古斯塔夫軍事改革,完善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戰法便是“排隊槍斃”。
近代軍隊的組成部分中,一些軍事貴族仍然存在,但第二、第三類人則大體由市民階層與經過正規征召程序的平民來組成,他們擔任了基層軍官與普通士兵。
倘若說第三類人除了能拿夠軍餉以外與古代軍隊沒有大區別的話,那最為關鍵的迭代便是這第二類人——
他們身為市民階層,社會地位稍高,有理想與進取心,而且有相當程度的文化,完全可以勝任基層軍官,能有效地約束紀律並掌控士兵,俗話說的“要讓士兵懼怕軍官的鞭子更勝於死亡”指的就是他們。
在這一時期,最最經典的場麵便是——士兵們邁著整齊的步伐,在軍官們的約束下,聽著軍隊隊的鼓點,迎著槍林彈雨向敵軍接近,然後排槍互射,最後發起刺刀衝鋒。
至關重要的是,由於此時依舊存在的少量家丁已不再是戰鬥力的核心,而其餘的普通士兵們也非將領的私兵,因此每一名將領都敢在任何有必要的情況下拚光部隊、以此來爭取最後的勝利,而不會像古代軍隊將領一般試圖保存實力。
…
再接下來便是現代軍隊,其出現在二十世紀前後,代表是德意誌的軍官團與完善的參謀體係的出現。初步完善在四十年代,進一步完善在冷戰時期。